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民晚报搞经济报道,常琢磨各报经济新闻的特色。人民日报——政策导向;经济日报——宏观分析;经济参考——硬软交替;解放日报——综合报道;文汇报——思辨阐述……对比上述各类报纸,晚报经济新闻应有什么样的特色呢?关于这个问题,报社领导和富有经验的老一辈晚报新闻工作者曾有过多次精粹的表述。我们的办报方针“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同样适用于指导经济新闻的采编;“信息化、群众化、生活化”和“时令性、多样化、可读性”的不同特色,同样是对我们经济新闻的要求。但是,上述这些要求,如果要在版面上体现出来,又能抓准关键,落实到某一“聚焦点”上的话,我认为:社会化是晚报经济新闻的主要性格特征。强调晚报经济新闻的社会化,一是时代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  相似文献   

2.
晚报是我们国家新闻宣传战线上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近些年来,全国晚报的新闻工作者适应形势发展和读者的需要,在工作中勤奋努力,锐意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晚报的事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有的同志讲晚报近些年来有三个“猛增”,就是数量猛增、订户猛增、效益猛增。八十年代初,全国复刊和新创办的晚报一共才13家,到1990年发展到44家,1995年,有144家晚报。据统计,这144家晚报的发行量已经超过2000万份。如此迅速的发展,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少见的。从总体上看,晚报发展的形势是很好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新闻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晚报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晚报如何把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与适应读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晚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再比如,曾  相似文献   

3.
自从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经济新闻图片在晚报上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了。然而经济新闻的“硬”和晚报新闻的“软”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如何使经济新闻图片报道更具晚报味已成为晚报摄影记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一、透视经济活动背后的故事“新闻的面要广一些”,是我们晚报的老前辈赵超构先生一贯的办报思想。这一思想至今对于搞好晚报经济图片报道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晚报新闻的固有特征,只有抓住了这一特征,使晚报的经济新闻既有天天不能离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既有老百姓关心…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在新闻业务改革中,党报以外的许多新闻媒体先行了一步,构成了对党报咄咄逼人的攻势。这点很像我国经济改革开始时国有企业改革落后于非国有企业的情况。 当然,我们党报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必须有自身的模式。我们的“下海”,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把握正确导向,提高报纸质量,促进报业发展。当前,新闻业务改革必须改革新闻,新闻是报纸的基础,改革先走一步的晚报和都市报,它们和传统党报相比,基本的突破也在这里。新闻业务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改革新闻,是将宣传式新闻改为新闻式宣传。 拓宽新闻领域 抓好…  相似文献   

5.
年前在上海举行的1992年全国晚报会议(全称是“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七次年会暨全国晚报第十次经验交流会”)给人们留下一个强烈的印象,这就是:迅速繁荣起来的我国晚报事业,已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支劲旅;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晚报向日报老大哥提出了挑战。在这次全国晚报会上,不时听到新闻界同行们谈论“晚报热”或“晚报现象”。晚报事业的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恐怕在我们的新闻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这也充分表明,晚报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注目。所谓的晚报现象,对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繁荣,对新闻改革,乃至新闻事业如何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都带来了许多新的  相似文献   

6.
近一时期,鞍山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提出“经济新闻社会化、社会新闻经济化”的思路,并在新闻实践中加以操作,形成了一种新鲜的样式:“经济——社会”型新闻。我们所说的“经济新闻社会化、社会新闻经济化”是指经济新闻要寻求它的社会意义,社会新闻要寻求它的经济意义。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间,本身就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成为经济电台新闻报道的主战场,从而使这种“联系”和“缘分”得到更加直接的表现。包括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程、企业转型、城建、环保、科教文卫等在内的经济、社…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确定的前提下,都市类报纸创造竞争优势主要是两条途径:要么比竞争对手更出色,要么比竞争对手更经济地满足读者。如何更经济地满足读者,其实质涉及的是报业管理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低成本管理问题。下面结合都市报的竞争现状,谈点看法。一、价格推动成本:从更廉价到更经济各地都市报的崛起主要靠更出色,对手是当地晚报。都市报学走了传统晚报的看家本领,像晚报三大支柱: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文娱新闻,像以批评报道影响读者等等。再增加硬新闻,做到“大信息量”;增加服务性报道,做到“强综合性”。在这种“新闻纸加实用纸”的对照下,那些固守“报的补充”、“茶余饭后消遣”的传统晚报,就明显信息量不足了  相似文献   

8.
晚报能不能抓经济新闻? 1992年7月,原市委机关报《宜昌市报》改办为《三峡晚报》之初,对上面这样一个本不该置疑的命题却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有的同志认为:要提高晚报的可读性,让报纸完全“社会化”(意为社会新闻)。这种意见主要是针对以往经济新闻的宣传效果不佳,读者不满意而言的。我个人认为其合理和不合理的成份都有,但将经济报道的不耐看,缺乏吸引力,简单的归结于新闻对经济的涉足,就有失偏颇了。然而通过这分歧,却折射出我们经济报道上的一个盲点:即经济报道在宣传效果上的失败,究竟失败在哪里? 抓盲点:端正一个思路——把“能不能抓”换位为“怎么抓” 作为一张地处三峡热土上的党报,面对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抓经济报道,显然是被动、失策之举。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现代经济体制。因此,在组织经济报道时,我们必须相应地树立“大市场”观念、“龙头”观念和开放观念。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这种全新的经济环境中,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碰撞、检验和评判。少数新闻从业人员,在扑面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面前迷失了方向,错误地认为“抓一把”、“捞外快”、“发  相似文献   

11.
刚刚开过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伟大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把我们的晚报事业,推入一个全新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毫无疑问,作为社会主义的晚报,应当为这一新机制的诞生,不遗余力地摇旗呐喊。晚报要想在这方面发挥很大的舆论影响和舆论引导作用,首先自己得立住脚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将是晚报界从此面临的一个共同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概括地说,晚报、日报的经济新闻存在“六异四同”。“六异”分别是: 角度大小。晚报经济新闻的角度比较小、比较巧。经过晚报老报人的多年苦心经营,它形成了鲜明的选材裁剪角度;近年来它又不断得到反思升华。晚报经济新闻的角度在这样五对关系上有所倾斜:经济工作角度与经济生活角度;生产角度与消费角度;领导角度与群众角度;长远角度与当前角度;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即一般把后一角度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概括地说,晚报、日报的经济新闻存在“六异四同”。“六异”分别是:角度大小。晚报经济新闻的角度比较小、比较巧。经过晚报老报人的多年苦心经营,它形成了鲜明的选材裁剪角度;近年来它又不断得到反思升华。晚报经济新闻的角度在这样五对关系上有所倾斜:经济工作角度与经济生活角度;生产角度与消费角度;领导角度与群众角度;长远角度与当前角度;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即一般把后一角度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不管我们了。”——每听社福利社会化这样的新闻,就不止一人如此慨叹。人们飞快地联想到福利分房的废止,公费医疗的消逝……并敏感地意识到:又要有什么离我而去? 中国人正被一步步引导着告别与“单位”甚至“国家”的亲密接触。新的改革措施往往冠名为“社会化”,养老金发放社会化、社会福利社会化……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侯文若教  相似文献   

15.
报纸主要是传播新闻信息。新闻以时效、新鲜、显著、接近有用、趣味等特性满足读者的普遍需要,从而获得它的宣传价值和实用价值。如果以这样一些尺度来衡量我们现时各报的新闻信息,就会发现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我们的新闻信息尚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经济正在培育发展中,许多方面还不完善。报纸在传递新闻信息上,也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表现在比如:经济新闻,往往宣传生产多,流通少,经验多,信息少;每当中心工作一来,宣传上“一窝蜂”,接二连三地报道同一件事,而内容毫无新意;还有哪种以介绍经验、做法为主的报道方式,实在不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应如何与此相适应?”这是党的十四大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新闻界所共同思考的问题。(一) 十多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我们的新闻报道已逐步转到以经济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了。然而,我们的经济报道仍然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十多年来的经济改革,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其取向是市场,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我们的新闻报道不能很好地同经济改革合拍,通过对十四大报告的学习,现在应该是看得更清楚了。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新形势下,晚报该怎样明确办报思路、作出新的举措?结合办报实际,我认为,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把握晚报的党报属性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报道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报道内容重点上的“移位”,报道形式和方法上的“变革”,是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对舆论需求的新思路。一、在报道思路和观念上,必须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实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观念更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报纸也是被“分门别类”,按框框确定自己的报道的,有这样两个观念,似乎被约定俗成,奉行不变的:一是“晚报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一是“晚报报道主要是市井新闻”。按这样的思维方式去确定报道思想,晚报只会在发掘趣闻逸事、市井百态上有所作为,而在发掘重大题材、“当好党的喉舌,反映人民心声”上难成气候,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一种鲜明区别于传统新闻评论而又明显不属于杂文范畴的“新闻时评”,在全国各地的晚报、都市报和网络上骤然兴起,风行开来。《南方都市报》不仅每天以两个版面的大容量不间断推出,更创造了“时评社论”这一新鲜形式,赋予经典社论全新的生命和内涵。“新闻时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报纸的主体,它集中体现着一张报纸的风格与特点。报纸间的相互竞争,主要表现为新闻竞争。当人们评价某张报纸时,最主要的,也是看它的新闻办得如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新闻,是当今市场环境中报纸用以竞争及定位的有力武器。 那么,该怎样认识新时期晚报新闻的特点呢? 晚报的直接竞争者是各种机关报、综合报、团体报、行业报、军队报等组成的“早报集团”(以下简称“日报”),我们首先以这类报纸作参照加以对比研究。 1、日晚报新闻之比较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面对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变革,新闻改革也必须确立相应的市场经济新闻观念。那么,怎样搞好晚报的经济报道,便成了晚报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扬长补短,充分发挥晚报的特色、风格和优势,搞活经济报道。人们常把日报比作一天不可缺的正餐,而把晚报比作正餐中的一碟别具风味的菜肴,从中品出社会味、知识味、消遣味、服务味、人情味等等。这些风味和特色,就是晚报的生命和优势,也是读者喜欢晚报的原因所在。因此,晚报就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市场经济的报道中,拓宽报道领域,增加信息容量,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开辟“短、广、软”的路子,充分发挥晚报与群众衣、食、住、行紧密相连的特点,搞活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