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全国运动会记分方式存在着的弊端已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就改革现有的全国运动会记分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及新的记分方式的构思。  相似文献   

2.
王悦 《中华武术》2005,(11):6-8
中国已经成功举行了九届全国运动会。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本着与世界体育接轨的方向,全运会在近半个世纪的跋涉中,项目设置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面临国家管理社会化的时代背景,"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面临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全面推进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认为,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组织模式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有效性缺失;由于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和管制,使其与运动项目协会的联系并未建立起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滞后已对地方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从赋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实质职能、建立完善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核心的社团组织架构等方面提出改革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大学体育改革的现状入手,通过对大学体育在新时期发展中所存在的微观问题与宏观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突出健康第一,构建人文关怀,丰富校园生活,促进人格培养,发展体育交往"的对策思路,以使大学体育改革真正建立在人的培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体制迷恋”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在我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界普遍存在一种对整体体育体制改进的迷恋情绪,将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仅寄希望于整体的、抽象的"体育体制"的改进。而缺乏对"人"的主体性地位和责任的分析。体育界人士尤其是体育知识精英缺乏对自身力量能够改变历史发展方式和轨迹的信仰,缺少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和行动。分析"体制迷恋"现象的实质、逻辑困境和体育改革与发展中人的主体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在注重体育体制改革的同时,更应该突出体育改革与发展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加强人的主体性意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培植独特的体育职业文化,进一步加强体育职业道德和伦理建设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主要结论:中国体育将在举国体制的优化、机构改革;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投入与发展;全运会竞赛体制的改革等方面突破现有模式;体育产业将成为中国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人们的健身意识与健身观念亦将出现飞跃;从而走向真正的体育强国之路.建议:以全运会竞赛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多元化举国体制,促使我国体育健康有序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体育发展60年的经验表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是国情使然,民心所系.在当前我国体育改革的深化阶段,要高度警惕悄然出现的"特色异化"现象对体育改革的干扰和阻碍.认识体育发展"中国特色"的四个理论要点在于:遵循体育发展规律,凝聚体育普世价值,倡导改革兴体为民,彰显体育创新要义.相应的,构建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完善制度法规体系以及加强舆论监督是新时期实施中国特色体育构建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8.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奥运会的举办国都会利用东道主的身份将本国竞技体育水平推向极致,但是却在奥运会举办后的几届,其竞技体育水平出现相对的低潮.在总结了前奥运会举办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奥运会后竞技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渐进式改革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周传志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5):536-537,541
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体育理论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体育发展,需要进行理论、体制和文化的创新.体育理论的创新可为体育改革与发展扫清理论障碍;而通过制度创新可以为体育进一步发展"减负"与"护航"提供外在条件;文化创新通过古今中外体育文化的选择与融通,可以为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0.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趋势、阻力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的趋势.分析其存在的阻力,并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坚决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入群众体育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加强学校系统与体育系统的联系等.  相似文献   

11.
全运会运作模式演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国运动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不但可以反映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及各地区竞技实力的差异,而且还可以透视出我国体育竞赛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发展趋势。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9年第一次举办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到2005年10月在江苏南京市举办的第10届全运会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全运会在办赛理念、办赛思路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文章通过对全运会申办、举办等情况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其变化的规律及发展趋势,为全运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北京奥运后我国体育文化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体育文化的研究,不但是现代的体育工作者心中的"乡愁",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体育文化历史发展中对人文主义追求的分析,来更好的把握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对现代体育文化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在我国从老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孔孟的"忠恕而已矣"到现在的科学发展观都透露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北京奥运更是从艺术、科技、教育、环境和经济等方面诠释了人文主义.体育文化未来仍要以人文主义这一历史主线不断继承和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山东省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中,提出了"和谐中国,全民全运""举省办全运"的新理念,新理念的提出既是对竞技体育价值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也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指出了新方向.本研究针对这种新理念和当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平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材内容缺少特色等问题,提出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与整理;选择符合终身体育的课程教学内容;把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纳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等专业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7月29日,大连迎来了少有的30℃高温。在体育中心网球场中心场地,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男子双打的决赛也同样胶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研究新课程目标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正负两面影响,研究认为:新课程目标体现了人体的"三维健康现",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促进了高校体育课程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指出新课程目标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不匹配;高校体育课程中"终身体育"教学目标并未实质性地得到落实;部分课程目标可操作性不强,很难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实施等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赛事市场开发为研究对象,对十运会赛事市场开发的主要概况、十运会赛事市场开发的创新与进步以及十运会赛事市场开发的几点思考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体育》2013,(6):24-27
全国运动会创办于1959年,是在国民经济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时代,如今已经是“十二五”,全运会也办到了第十二届。5月18日,新体育(北京)传媒有限公司在北京莲花会馆邀请几位往届全运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共叙当年深刻而美好的记忆,以亲身经历和感受对全运会成为体育盛典做出客观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举国体制是中国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但对于其坚持、改革和发展等诸议题备受社会各界争论.对于举国体制,我们必须坚持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和改革的眼光去审视它,在改革中坚持、在发展中完善,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赋予举国体制新的时代内涵,最终形成财政与市场双向驱动,政府管体育、社会办体育和个人参与体育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的手段,然而,在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应针对其各方面的问题,找出各自相对应的对策,对其综合后,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调整与转化.  相似文献   

20.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陈琦 《体育科学》2004,24(1):40-43
终身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领域的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学校体育如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怎样从终身体育思想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性对策,是学校体育领域前瞻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一个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学术价值。以大、中、小学体育理论、实践与终身体育为研究对象,侧重论证终身体育思想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