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恨水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家,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全能报人.报人角色贯穿了他全部创作的始终,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解读张恨水,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结论:新闻事实作为题材直接进入小说的创作,使得张恨水的小说具有"信史"的价值;报人的职业特点,对他的创作转型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张恨水一直坚持的小说创作的趣味性,实际上与民营报纸的市场运作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恨水小说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其隐性原因在于准确定位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立足报纸副刊、引雅入俗,创作出雅俗共赏、富有文化内蕴的小说文本;其显性特征表现为通过现代传媒成功实施了小说的文本传播和影视剧传播.张恨水的经验为当代通俗文学创作及其传播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作为报人小说家,其新闻观念与艺术追求之结合、其作品与新闻传媒的结缘,丰富了我国文学史与新闻史的研究;其作品对文学性与新闻性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契合和嫁接,确立了张恨水作品在新闻传媒中的身份;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无论是张恨水选择了新闻传媒,抑或是新闻传媒选择了张恨水,都是偶然中的一种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4.
《现代青年》是一部看似传统实则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小说,小说借助于传统章回体小说的架构表现了作者对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人的命运的关注,其中涉及城乡文化的对立、传统与现代思想观念的对抗以及现代都市文明病等一系列具有现代色彩的命题。小说中所述及的人和事都留下了鲜明的"过渡时代"的烙印,记录了处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张恨水对社会人生的特殊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小说创作是张恨水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文学表达,是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文学实践,它展示了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因此,无论是作为现代中国民族文化叙事,还是作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学实践,张恨水小说创作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张恨水研究     
主持人语: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张恨水本人及其创作的3000多万字的作品是一座富矿。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张恨水研究开始引起学界重视,出现了一批富有见地的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如何夯实张恨水研究基础、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除重视现有史料的搜集甄别、归类外,还应将张恨水置于更广阔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的小说文本中始终交织着新、旧两种意识和观念的冲突.这种)中突既体现在叙述模式的选择中,也体现在他为小说设置的人物具体环境及人物形象中.作为一个普通而有代表性的文本,<落霞孤鹜>用脱胎又超出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在年轻的革命者同两个底层少女恋爱的外衣下,讲述了一个现代的才子佳人故事.这些无不是其小说"新旧杂陈"的表现.究其原因,还在于张恨水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写作深受市场化的读者群体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诞生于张恨水创作末期的《记者外传》在题材上却十分接近他的成名作《春明外史》。二者均描绘了一位皖籍杨姓少年于20世纪20年代到北京做记者的所见所闻。《春明外史》是青年张恨水对未来的无限遐想,《记者外传》则是暮年张恨水的严肃回瞰。不同创作阶段对同一题材的书写勾连起张恨水数十年人生的心路历程。通过将《记者外传》与《春明外史》对读,希图在互文的语境中重新审视两部小说不易察觉的隐微之处,并藉此为理解张恨水的人生观念与文学观念开拓一条新的通路。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深受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宗教意识,前期小说主要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后期创作则主要道家思想的影响.张恨水小说中的人物,是一种文化.镜像",体现了张恨水的一种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0.
消息作为新闻体裁的一种,是报纸上最常见最广泛的一种文体。对于这种文体,最经常采用的写作方法就是倒金字塔式写法。从倒金字塔式写作方法的结构、特点、优势来看,这种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金庸是当代武侠小说的艺术大师。他的武侠小说背叛了传统武侠小说的“男女授亲不亲”,继承了“侠义”;以平常的笔触描写民族战争;以民为本;用“帮派”之争映照社会。具有古典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路翎20世纪40年代小说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极具个性化的审美范式,本文拟从路翎小说的审美风格入手,分析其存在的意义,并进而分析路翎小说的不足之处留给后来文学的启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路翎20世纪40年代小说呈现出"悲""狂"审美风格,既源于路翎青年个性的影响,也带有"五四"鲁迅传统的印痕;既有时代风云浓墨重彩的,染,也有流派风格潜移默化的推动;既有西欧自由主义思潮的催生,也是俄苏爱国主义思潮的促成。多重文学语境的共同作用使小说呈现出既听命于时代又执着于个人,既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又坚守艺术阵地,既狂躁突兀又悲壮苍凉的特征。复杂特征的呈现使得路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种醒目的存在,留下了富有启示性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4.
潘荣才的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乡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变化,也揭示了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创作中,他注重保持和发扬民族特色,并将时代性与民族性结合起来.同时,探索使用多种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歌颂勇气是海明威写作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勇敢,无畏,而且充满希望.小说<在异乡>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海明威用他独特的艺术技巧与风格,使主人公永远都不失其"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相似文献   

16.
茅盾在描写重大题材、塑造鲜明时代人物形象的同时,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下一代,最能体现其儿童文学观的是他的三篇儿童小说。这些小说,在选材原则、主题确定、艺术表现、创作目的等方面,与作者已经形成的创作风格,特别是相应时期的作品一脉相承,但也注意到儿童小说与成人小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杨争光的小说《谢尔盖的遗憾》,关心社会个体矛盾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存在,通过对谢尔盖的悲剧命运的书写,体现了作者冷峻的叙事风格,包孕着人性探索的悲悯情怀。纯客观的叙述方式,使杨争光的作品于无声处散发着生命的感泣,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张力。  相似文献   

18.
享利·詹姆斯在他的著名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前言中把他的作品比作一个结构和谐美丽的建筑物,他把小说家比作建筑师,称小说家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建筑能力,并且认为自己的小说《一个女士的画像》充分体现了这种能力。笔者在对原作研读的基础上提出,《圣经·创世纪》中的伊甸园故事为这部小说提供了叙事框架,同时,作为寓言的伊甸园故事也为这部小说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所指,赋予小说关于命运,寻求与选择等形而上的寓意。  相似文献   

19.
王朔小说对中国新时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王朔个性化的文学创作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王朔小说使文学回归到了庸常和琐碎的原生态中;而其商业策略的成功为文学的市场化提供了宝贵的感性经验,从此文学艺术大踏步地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20.
博尔赫斯的"武士刀客"小说并非博尔赫斯"幻想美学"的代表性作品,而是一种另类之作博尔赫斯的现实主义作品.这类作品的写作贯穿了作家创作的始终,主要对生活于阿根廷一带的高乔人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