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去年,我采写的《人·狗·贼》、《当了父母,你就要多操心》和《你、我、他都有哪些责任》三篇社会新闻分别被《阿勒泰报》、《工人时报》、《新疆军垦报》采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有人问我:对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怎么样才能写得引人重视?我结合个人的实践谈点肤浅的体会。我觉得,要写社会新闻,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新闻不是生产动态、工作经验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采写实践中,既要重视新闻题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我写的访问日本的一篇报道《一位日本朋友的忠告》。报道发表后,有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对此文作了批示,认为报道中提出的问题值得重视,后来国务院办公厅又将这篇报道转发给各部和各省的领导同志参阅。这篇不足一千字的文章引起领导同志的如此重视,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的同志希望我谈谈采写这篇报道的体会。我想了想,其实没有什么更多新的经验和体会可谈的。如果硬要说一点,那么还是大家常说的那一条:平时多思考,采访时  相似文献   

3.
看了《采写工业新闻的甘苦》一文(见《新闻战线》今年第一期),深有同感。我认为记者采写工业新闻产生苦恼,很突出的一个原因是新闻报道的指导性与可读性的矛盾。往往记者花了很大精力采写的一些工业新闻,有很强的指导性,而读者却不爱看,反应冷淡。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当前工业生产建设中心议题是改革。我们采写工业新闻时,就要挖掘各行各业进行改革的最新信息,通过对这些最新信息的宣传,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的工业新闻,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广大读者也会喜闻乐看。解决采写工业新闻的苦恼,还有个如何写  相似文献   

4.
我是1987年开始学写新闻稿件的。三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了近150篇新闻稿件,分别被《工人日报》、《中国建材报》、《北京晚报》等报刊,电台采用。我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大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是什么促使我有这样的热情来采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呢?是企业的新人新事。我们厂是个小厂,不足300人。近年来,厂里发生了深刻变化,涌现了不少新人新事,报道的题材还是很多的,但却没有人  相似文献   

5.
上期《新疆新闻界》发表了我写的《一稿多投是对报道对象负责》的文章,现在想再以编者的身分谈谈对“一稿多投”现象应持的态度。毋庸置疑,没有哪个新闻单位的编辑不希望收到的每篇新闻稿都是“独家新闻”。但我想,这不太实际。因为从通讯员来讲,总希望自己采写的新闻被较多的新闻单位采用,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更何况,一个通讯员常常有好几个“婆家”,哪一家也怠  相似文献   

6.
在近几年的采访中,我体会到:好的社会新闻作品应当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性,它不应当是对孤立事件的就事论事的报道,而应能启迪读者去思索一些问题。1984年,我在渭南驻站时采写的《城里姑娘到乡下》(见陕西日报1984年9月28日2版),就是按社会新闻采写的。当时,反映农村实行责任制后面貌变化的正面报道很多,而这篇报道是通过折射,目的同样是反映责任制的优越性的。由于作为社会新闻写,我在有限的篇幅中,尽量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故事情节。经济基础变了,但作为意识形态——一些人轻视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平时爱看报纸,爱收听新闻节目。时间长了,自己也萌发了写新闻报道的念头。买了几本新闻业务书拜读,可还是不知道写什么,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请编辑给予指导。 陕西扶风 王衡 王衡同志: 你初学新闻报道,不知道该写什么,总感到“老虎吃天,没处下爪”。这是很正常的,许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经历。 写新闻要求固然很多,但说简单些,要采写一件新闻事实,起码要用三个方面去衡量,一是这件事新鲜不新鲜,二是这件事有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三是这件事典型不典型。如果说这件事情新鲜,有针对性,比较典型,那么就说明它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就可以进行采写。比如,我采写的现场短新闻《喜看农民来春游》,这篇报道就具备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春游,对城里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我观察到这几年到城里春游的农民多起来了,这就很新鲜,它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农民兄弟丰衣足食后,已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娱乐生活,因而也是很典型的,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于是,就可以着手进行采访,到旅游点、街道和售票窗口采集一些  相似文献   

8.
我搞新闻写作是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的,到眼下已有两年半的时光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先后在中央、省、市、县新闻单位发表了一些作品。1985年我采写的《两亲家》荣获省好新闻二等奖,《晚娘心》获1987年扬州日报社“美在家庭”征文三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最近又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特写。有位朋友半真半假地对我说:“你能发表那么多的  相似文献   

9.
近一年来,我组织、采写了十几篇触及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正面典型报道,大都在《河北日报》一版头条刊出,并对这些典型报道配写了评论员文章,就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作出进一步阐述。这些典型和评论,对宣传中央和省委的有关精神,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有的报道和评论还受到河北省委主要领导的称赞,要求全省市、县党委领导认真学习。有同志问我:你为什么对某些社会问题有比较灵敏和透彻的认识呢?为什么能不时发现和写出有针对性的典型报道及评论呢?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体验”,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亲身经历;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然而,今年3月,当承担体验新闻采写任务的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近20位军事记者聚合在一起,讨论专题报道《体验中国军他》的报道思路时,就连我这个最初的策划人也一时无法说清,此次报道到底该写什么、怎么写。  相似文献   

11.
《新闻知识》编辑部来信要我介绍一下采写获奖通讯《木器五厂得救了!》的采写体会。事情虽然过去了,我想,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还是有好处的。我写这篇通讯时,是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上旬。当时,全国企业都在进行整顿,部署扭亏增盈工作。木器五厂所发生的,也是经过整顿后,企业由亏变盈的常见的事实。这一类的报道,见诸报端的已经很多了。写不写呢?我觉得,对于中央整顿企业这一重大部署,不能只宣传一次两次就了事,而应该反复宣传和连续报道。这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报纸的重要任  相似文献   

12.
简讯     
新疆石油报在去年11月8日一版报眼《致读者》中写道:“本版从今始,致力精简和改革会议报道,希望各位通讯员在采写会议新闻时,一般不要就会议写会议,而要抓住会议解决的实质性问题,深入采写,把会议新闻写出新意来。”吉林石油报向通讯员正式宣布,二级单位的一般会议不报道,应该报道的会议,一般控制在三五百字。在培训通讯员学习班上,把改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先后报道了我采写批评稿受到湘潭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消息;接着又有两家杂志宣传我为群众伸张正义的事迹。我心里感到非常不安,因为我在新闻业务方面还很幼稚,至今没有写出什么有份量的报道来。我之所以有勇气拿起笔来同歪风邪气作斗争,是受党组织的教育和鼓励的结果,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我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4.
初学写稿,因为不得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觉得什么都重要,就把采访到的材料稍微加工整理,投寄给报刊、电台,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为此,我也曾对写新闻稿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在报刊,电台等新闻单位“没关系”,所以屡投不中。恰在这时,一位老通讯员向我介绍了《新闻知识》杂志,并送给我一本阅读。当我拿到这本杂志后,真是爱不释手,花了三天时间仔细看了一遍,我觉得这本杂志办得好,它设有二十多个栏目,尤其是《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采写体会》、《我与新闻知识》及《通讯员之友》等栏目,更是贴近我们通讯员,就好象新闻老师给通讯员上课一样,效果非常好。 在《新闻知识》的帮助和指导下,近几年来,我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不但经常为厂广播站写稿,还结合本厂实际,向报刊、电台投寄了许多新闻稿件,每年的“征文”稿件总有几篇获奖,我采写的《那山、那水、那情》一稿,被《三峡潮》一书收录,获得优秀奖。与此同时,我还被《陕西工人报》、《军工报》、《铜川日报》、《铜川人民广播电台》、《现代文化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主办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竞赛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惜,鉴于主客观的原因,我错过了一次参加竞赛练笔、争取“榜上有名”的机会。前些日,在与同行们聊起这个话题时,有位同志问我:“你说‘采写一得’这类文章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这可一下把我问住了,因为这里既涉及到了写作上的理论问题,又回避不了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可在我的印象中,在我所涉猎到的新闻理论书籍和文章中,还没有一  相似文献   

16.
史有龙 《军事记者》2008,(11):62-62
到2005年,我从戎笔耕已整整43个春秋,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台等400多家媒体用稿5000多篇。前不久,记叙我新闻路程的《流金岁月》一书出版发行,人民日报社原社长、中国记者协会原主席邵华泽题写了书名,有不少军地通讯员让我介绍写新闻的经验,其实我没有什么经验,只能谈谈我摸着石头过河采写新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我采写的系列报道《夜宿农家探增收》(以下简称《夜宿》),先后获得了2001年度南通市和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回想起这组报道采写和获奖的经过,促使我思考了新闻采访写作中的一些问题。平心而论,《夜宿》系列在写作特色上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能登上省、市好新闻的“大雅之堂”,印证了新闻界的一句行话:“脚板底下出新闻”。扎下去摸实情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中央关心、农民关注的一件大事。此事进展到底如何,农民收入究竟怎样?带着问号,怀着关切,我于去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先后赴通州、海安、海门采访。头几天,…  相似文献   

18.
简讯     
△新疆石油报在去年11月8日一版报眼《致读者》中写道:“本版从今始,致力精简和改革会议报道,希望各位通讯员在采写会议新闻时,一般不要就会议写会议,而要抓住会议解决的实质性问题,深入采写,把会议新闻写出新意来。”吉林石油报向通讯员正式宣布,二级单位的一般会议不报道,应该报道的会议,一般控制在三五百字。在培训通讯员学习班上,把改革会议报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李作生)  相似文献   

19.
关捷 《今传媒》2006,(8):35
报纸要赢得读者,社会新闻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党报的记者如何经营社会新闻呢?换句话说,党报记者如何在不失品位不降格调的前提下,采写出赢得读者喜爱、关注的社会新闻呢?近十年来,我一直在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这个问题。我把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我先说  相似文献   

20.
在我近三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新闻写作实践的重要,即要多写。这样才能逐渐地掌握新闻采写理论。不然的话,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我在开始搞报道时,特别注重新闻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大多花在看书上,《新闻采写知识》、《人物专访三十问》、《新闻知识讲座》等,凡是有关新闻方面的理论书,我看的确实不少,知识也学到了不少,对同行写的消息、通讯,也能指出其中的毛病。开始实践时,觉得自己采写的新闻,构思的完全符合要求,五个W也能想进去,但是,同行们看了却直摇头,找出一大堆毛病,都说我讲理论头头是道,可写的作品相差甚远,判若两人。打那以后,我就暂时把新闻理论书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