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的学问     
对新华社的通稿经过“据”后见报,这是报社编辑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在于:使容量大小不等、读者对象不同的报纸,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采用国家通讯社的电讯稿。然而,这“据”中很有学问。在高明的编辑笔下,经过“据”,电讯稿便去芜存精,变得短小精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可在另一类编辑手中,则有可能“据”掉了电讯稿的“灵魂”,让人读后不得要领,瞠目结舌!请看典型一例:2005年8月22日某报刊发的消息《中国已拥有4枚地层年表“金钉子”》,是根据新华社电讯稿“据”成的。然而,当读完消息全文后令我很不满足,不禁要问:“中国的这…  相似文献   

2.
“一朝天子一朝臣”,个中含义人所共知。而近年来,却也出现了“一朝编辑一朝作者”的现象,这颇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所谓“一朝编辑一朝作者”,是指媒体中的一种不正之风,即有少数编辑在选用作者的稿件时,不是以稿件的质量作取舍标准,而是以是否为自己的熟人或“关系户”作为用稿准则,这便出现了“换了个编辑即换了一批作者”的怪现象,故被人们称之为“一朝编辑一朝作者”。   “一朝编辑一朝作者”,这“作者”队伍的构成,往往为三种人员:一是编辑的亲朋故友;其次为与编辑有功利牵扯的“关系户”。如我在甲报刊当…  相似文献   

3.
在解放军报的编辑、记者中,有一个身佩将军军衔的普通编辑,这就是在军报历史上惟一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的评论部高级编辑、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陈贤德同志。   陈贤德,男,汉族, 1944年 8月生,上海崇明县人。 1961年 7月入伍, 1967年 5月调入解放军报社工作,历任编辑、主任编辑等。   ──在 1976年的唐山抗震救灾和 1979年的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他参加了随军采访,均较好地完成报社交给的采写任务;   ──在政治工作宣传部当编辑的 12年中,他兢兢业业,甘愿为人作嫁,集编、采、评于一身,其文其人,都得到同行的一…  相似文献   

4.
"文责自负"还是"文责共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杜月英 《编辑学报》2003,15(2):149-150
“文责自负”是出版业的一句行话。笔者从“编辑”一词的特定含义,从编辑最重要的特征——选择,从编辑重要的职能——组构活动这3个切入点试作分析,认为“文责共负”较之“文责自负”更有说服力,需要强调的是“文责共负”还需各有所责。  相似文献   

5.
“我是编辑”——叶至善编辑艺术散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鲁 《出版科学》2000,(1):52-54
世界上自从有了“编辑”这一行当,也就有了“编辑学”和“编辑艺术”之说。有人怀疑过它的存在,认为编辑无非是“为人作嫁”而已,一本书的问世与传世,主要靠作者和作品的好坏,至于编辑,不过尽了点分内的、技术性的职责罢了,有何“学”与“术”可言呢!然而从22岁起就跟着父亲叶圣陶学习当编辑,一直当了半个多世纪的编辑还“老觉着没做够”的叶至善先生,却并不同意当编辑是“为人作嫁这  相似文献   

6.
编辑工作中 ,常常遇到“苏联”之前加不加“前”字的问题。自 1991年苏联解体 ,这个问题就存在了。或许 ,人们习惯在称呼刚过去不久的朝代时加一个“前”字 ,如清代初年说“前明” ,民国初年说“前清”。在一个时期内 ,这个“前”字可以起到某种提示作用 ,避免读者思维惯性导致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学报编辑应该成为“学术活动家”。作者首先阐述了“学术活动家”的内涵和应该具备的素质;接着从学报编辑是公共学术空间的具体管理者,学报对学术研究具有引领作用,说明学报编辑成为“学术活动家”的必要性。最后对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努力拓宽学报编辑的学术视野,二是建立“学术活动家”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8.
高桦 《青年记者》2003,(10):35-35
在报纸崇尚两翼齐飞的今天, 图片编辑的地位也在逐步得到加强和重视,这对图片编辑们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报业的发展,离不开新闻摄影。在经济界, 流行着这样一个观点:“赚钱的项目是策划出来的”。美国《生活》杂志曾在新闻摄影史上创下了辉煌的业绩,这与他们图片编辑的高超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自己在图片编辑岗位上几年的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来看,我认为要做好图片编辑,起码要具备“三只眼”。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10.
最近读了一本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的新书——郭平安《编辑批评学概论》,我觉得传统编辑学受到了一次有力的冲击,或说挑战。传统“编辑学”在郭平安这里发展成了“编辑批评学”。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把"摩擦系数"改为"摩擦因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欣 《编辑学报》2003,15(1):16-16
问:当编辑将来稿中的“摩擦系数”按国家标准改为“摩擦因数”后,作者几乎都不理解,看校样时又改了回去。我们怎样正确地向作者做解释呢?答:在以往的科技文献(包括教科书)里,关于量名称中的系数、因数或因子的使用是比较混乱的,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2.
“策划”这个词,已经时髦许多年了,至今还没有过时,出版社常说“选题策划”、“策划编辑”就是一例。书市上有许多被有能力的编辑策划出来的书,卖得挺火;“文化工作室”的民营同行,据说都以策划见长。但我对“策划”总怀着一点戒心。出版业的性质,决定了编辑是一个中介的角色:将作者的创作,经过编辑加工和设计制作,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播给读者。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就是对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选择、加工和传播。所以,出版者不是一个原创者,而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过于强调“策划”,比如,目前常见的由编辑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实施的做法,反…  相似文献   

13.
早在九年前(1999年),我赴德国法兰克福观摩国际书展,惊诧地看到,当国内美术编辑们正陶醉于“苹果”电脑,狂热地应用Photoshop软件追求封面设计的千变万化时,国外一些著名的科技图书出版社采取的却是千篇一律、形式单一的封面设计。不仅如此,这些出版社还把封面设计与图书的广告  相似文献   

14.
编辑“编辑”这个词有三个相关而不同的意义。第一,表示一种工作,一种职业行为,如“编辑工作”,“编辑计划”。第二,表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如“他是当编辑的”,“她是有二三十年经验的老编辑”。第三,表示一种职衔,指某一级的编辑人员。(目前,我国的编辑人员分四级: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本文除特别注明的之外,一般用的是第二个意义,即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简化一点就是“编辑人员”,再简化一点就成为“编辑”了。  相似文献   

15.
过了若许年编辑生活,每每念及理它几条,一提笔,又觉茫然。无奈,只好想到一点写一点,絮絮叨叨,难免罗嗦,故名“絮笔”。是为序。“老爷”与“黄牛”有人常贬称编辑为“老爷”,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所看到的编辑,多数并非老爷,而是“黄牛”。但是,尽管如此,对于一个编辑人员来说,也仍然需要注意是当“编辑老爷”还是当“编辑  相似文献   

16.
论"编辑学者化"的生成机理与理解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者化”反映了高校学报编辑的“无主体”状态 ,它是高校学报编辑求得社会公正的一种集体有意识的诉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一在于编辑自身的学术路向 ,即走向“学者型编辑” ,使编辑的职业与专业学术互动 ;二在于理顺学报体制 ,落实学报编辑的学术身份 ,使编辑的学术使命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7.
陈梦熊,笔名“熊融”,1930年7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先后在海燕书店、新文艺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后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独立或与友人合编过《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左联”作家》、《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上海抗战文学丛书》、《陆蠡集》(后改书名为《陆蠡  相似文献   

18.
王斌 《青年记者》2003,(7):34-35
当今的报业发展进入了“读图时代”,主流报纸提出了以“大图片采编格局”为中心的图片编辑模式,突出图片编辑工作的主体地位,发挥图片编辑在新闻出版工作流程中的主导作用已成为共识,同样,“大图片编辑”也成为专业(行业)报刊的需要。但现在很多专业报刊和具有行业特  相似文献   

19.
屈超耘 《今传媒》2007,(1):41-41
我这大半辈子,既当过编辑,也当过投稿者.不过就时间的长短讲,当编辑只几年工夫,而当投稿者却延续了数十年,直到现在早已跨进70岁的门槛,手中的秃笔依然未停,继续着投稿生涯.因为是投稿者这一特殊身份,故对编辑如何对待稿件,有着极为深刻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编辑学者化"还是编辑"编绩"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蒋永华  陆炳新 《编辑学报》2003,15(5):381-382
“编辑学者化”已成为编辑界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界的主流口号,影响甚大;但这一口号,存在混淆概念、逻辑关系不严谨、极易歧解的毛病。从实际工作考察,它不利于引导社会准确、客观、科学地评定编辑工作的业绩。为了编辑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这一口号重新审视。建议建立以“编绩”为核心的编辑工作评价体系并出台对编辑的奖励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