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6所高职院校616名大三学生调查,分析情感因素以及课程学习投入度与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联系.结果显示,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与他们的职业兴趣、享乐和课程参与度有显著性关系(p<0.01).具有高层次的情感因素的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超过了那些职业情感中等和低等层次的学生.结果建议,改善高职学生学习实践课程的情感、情绪会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和提升实践课程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符合企业职业化人才的需求,是实现高职生顺利就业的根本条件。目前高职生的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职业基础核心能力欠缺,解决实际问题和积极学习等职业拓展核心能力薄弱,领导力与执行力等职业延伸核心能力有待开发。影响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有课程体系、高职生自我认知和校园文化等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3.
刘雪梅 《职教论坛》2012,(27):56-58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职业能力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实际需求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针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研究了职业技能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其次,分析了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性;最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和研究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现有评价方法不足的基础上,采用Delphi法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因素集,采用AHP法构建系统结构层次结构图,将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因素进行分解,直观清晰地反映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并对指标因素的权重进行计算。参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进行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达到满意的结果。绘制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的鱼骨图,清晰地呈现了影响该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采用AHP—Delphi集成方法和鱼骨图分析法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科学、可靠,可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和高职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缺失,阐述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不足的因素,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采用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卷对我省四所高职院校36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职业方法能力方面总体不容乐观,其中尤以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两方面亟需加强培养;性别、专业、年级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呈现显著性差异,这些变量和生源地、是否独生在自我学习与数字应用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刍议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定位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和职业能力教育现状,提出高职院校要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将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内容纳入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技能鉴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专业化、专家化的具有全程职业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等途径,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学业学习是高职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 关系着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和后续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根据大学生学习投入理论、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构建了“高职学生学习投入评价量表”,并经预测后正式施测获得1"080 个有效样本,将有效样本随机分成三组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复核效化检验。分析结果发现,探索性因素分析所修正的四因素、18 项题的学习投入评价量表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内容结构信度、收敛和区别效度以及跨样本稳定性,能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提供有效、可靠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与职业特点,高职大学生不仅应当具备一个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还应当具备从业人员所必备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人格(态度)能力等职业能力。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职业决策困难问卷(CDDQ),调查了江苏三所不同类型高校一至四年级773名女大学生,探讨了年级、学校、生源因素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加强女大学生独立性格的培养,开展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开展适合不同年级女大学生需求的阶段性职业发展教育,切实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转变不合理观念,提供女大学生就业优选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