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蒙太格的PTQ系统通过三部分最终完成了对自然语言形式化的处理,它们分别是:建构一个部分英语语句系统的语形;给出内涵逻辑的语形和语义;通过翻译规则,给出部分英语语句的语义。PTQ系统中最具创造性的内容之一是它的内涵逻辑思想,这对正确翻译英语语句语义至关重要。分析探讨PTQ系统中的内涵逻辑思想对我们深化汉语的形式化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结构对应的实质是以基本语法为依托、句型为参照的逻辑结构对应,只有保持逻辑结构的对应,才能对语义对应和语形对应提供保障性。作者还从汉藏翻译实践探讨了汉藏翻译中语义、语形、乃至语用的对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逻辑主要研究语形和语义之间的二元关系,是特殊的形式化的推理系统。演绎推理并不必然要求论证是演绎有效的或者是无效的。演绎推理是不可废止的,但非演绎推理却是可废止的。从知识科学的角度看,逻辑的作用在于提供推理形式化的范式。现代逻辑和方法论以及科学哲学之间关系密切。演绎推理只是其中的一种,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非演绎推理或可废止推理也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刻画。  相似文献   

4.
摩尔提出的单主体自认知逻辑系统,主要包括基本思想、自认知系统的语言以及稳定理论和一致性,以及S5系统及其等价式的证明。而莱维斯克将摩尔的系统扩充为单主体唯一知道逻辑,并阐述了其语形和语义理论,我们重新修正了莱维斯克的唯一知道逻辑系统,并且提供了一个转换的语义解释,通过对转换语义的使用,简化了修改后的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5.
语用是语言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与语形、语义、语法共同构成语言学的基本结构,在汉语教学中发挥首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目前我国逻辑教学的现状作简要分析,并指出现行逻辑教材体系在核心概念、基本原则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造现有的形式逻辑、使语形、语义、语用相统一,并且与非形式逻辑一道共同构建我国逻辑教学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转折复句语意重心的逻辑语义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已有资料来看,对转折复句的语意重心存在明显分歧,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转折复句的语义重心在第二句,但此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尚未澄清,缺少的就是一个论证过程,本试运用数理逻辑真值判定表运算对转折复句语意重心进行逻辑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方法、论辩术和修辞学提供了不同的论证评估规范,其中既有语形、语义方面的规范,也有语用方面的规范。之后,语形方面的有效性规范和语义方面的真值规范得到了广泛认可,语用规范却淡出逻辑学家的视野。直到20世纪下半叶非形式逻辑兴起,逻辑学重新关注日常生活的论证,论证评估的语用规范才得以复兴。这种复兴主要体现在五个转变上:从静态结果到动态程序或过程、从零主体到多主体关注、从真值标准到可接受性标准、从"必然得出"到充分支持、从语句到语境。  相似文献   

9.
伍、“工具”范畴的语形标记和“用”一定的语义范畴在表达上常常伴有一个特定的语词形式。人们习惯于把这个语词形式叫做相应语义范畴的“标”(marker)。汉语的语义范畴虽也借助某些“标”来显示,但更多的则是依赖于不同语义范畴的搭配和排列。我们曾把“用”看作“工具”范畴的语形标记,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语形标记是很不规整的。首先,有的“工具”范畴使用,有的则没有使用这种标记;其次,可以看作“工具”范畴语形标记的除“用”外,还有“拿”“以”“使(用)”等,而且“用”不仅可以看作“工具”的语形标记,它还经常在表示“时间”“材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作为议论性文体的逻辑构成,论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以自洽性保证系统内部运行的最优化,以一定参照系为存在前提,以开放性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最终实现整体的最佳功能。  相似文献   

1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很多假说都围绕着理解和运用这两个主题。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理解策略和运用策略将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看作是意义处理的结果,基于理解或运用的教学活动也是强调意义或交际对中介语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过分强调意义或交际策略的结果则是学习者往往忽视了语言形式。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形式还是注重意义?探讨这个问题不仅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句子的生成通常要考虑形式和意义两个因素,形式因素就是语言类型所赋予的形式规则,意义因素就是要遵守逻辑事理,形式和意义同时又体现一种语言的认知视角。因此,句子的生成需要遵守结构原则、逻辑原则和认知原则,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也应该根据这3个原则来确立标准。  相似文献   

13.
语境有多种功能:从语言表现一般意义的特点看,有生成和解释的功能;从语言表现深层意义的特点看,有暗示和引导的功能;从语言表现多重意义的特点看,有创造和过滤的功能;从语言与语用主体相关性的特点看,有协调和转化的功能;从语言使用的精简与表义的非对称的特点看,有省略和补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由洛克的语言观出发,弗雷格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分析原则。依据弗雷格的语言分析原则,语言意义问题的探讨体现为一种非传统的方式,语言句子的意义存在既会因为“客体世界”而“基本”,也会因为语言自身系统而“合成”。同时,弗雷格提出的语言分析原则得益于他自己的逻辑建构过程,逻辑的“有效性”成为他在语言分析中必然要贯彻的问题,而这样的“有效性”又聚焦于句子的意义之“真”;通过句子之“真”的解析,弗雷格便取得了关于语言意义获取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15.
回族经堂语中存在一些词语,这些词语与共同语词形相同而意义有别,将这部分词语的词义阐发出来,有利于词典的编纂与回族经堂语典籍的研读。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语言系统本身的发展来看,在一个社会阶段中,重要的概念、事物、关系、体系等都有最终被词化的倾向,即以独立的词项去承载其语义。因此,社会影响着语言,只有把语言置于动态的社会之中才能揭示语言的动态本质。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的语言习惯、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形成都起着很大的作用。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引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而且还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审美情趣。优秀教师的授课过程都十分讲究语言的美。  相似文献   

18.
夏怡 《巢湖学院学报》2008,10(2):104-106
翻译就其实质而言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它包括语言形式和语义方面的转换。语义转换又包括了语义的传达和形象的转换,后者是语义转换的重要形式。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形象语言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是个难题。本文试结合语境因素,通过实例描述探讨英汉互译中形象转换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sɑ本义为“土”或“土地”,引申义为“地点”或“处所”,在藏语和嘉戎语中可能属同源词,当它进入两种不同语言中充当语法成分时,表现出它的相似处和不同点。在嘉戎语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语法形式,在构词构形中都有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坚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的人们,只承认汉字具有标示汉语的功能。本文归纳了汉字标示的几种功能:形意字示形;会意字、指事字示意;借音字示音;意声字既示意又示音。本文认为,一方面汉字作为整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另一方面,形意字还是事物形态的符号;会意字、指事字、意声字中的意符还是事物形态、类别、属性或质地等的符号;意声字中的音符是汉语语音的符号。汉字示意成为汉语的有力补充,它能把汉语中同音不同义词语从同音词语中分析出来。汉字示意还成为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活化石,由此生发出汉字文化学。汉字中借音字和意声字中的音符成为追溯汉语古音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