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考察“二拍”中动态助词“着”分布的语法环境,将其句法分布归纳为12种格式,并讨论了与“V着”同现的几种特殊句式,以见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2.
引言 "问题"作名词是常态,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以及定语.当"问题"充当主语、宾语时,其前常带定语.当"问题"充当定语时,它常与其后的中心语组成定中结构,结构成分之间必须加上结构助词"的",整个结构属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3.
赵春利  孙丽 《中国语文》2015,(2):121-132,191,192
本文对句末助词"吧"在句子功能上的具体分布进行了细致描写和语义验证。第一,从句子功能分布角度,"吧"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选择条件,提取出其分布规律上的语义同现规约及其语法意义。第二,从语法意义角度,根据"吧"在句子功能上所受到的语义同现规约,借助现象学的"意向"概念,提取出"吧"的本质语法意义"意向待定",从而勾勒出"吧"的语义分布地图,并解释认可性应答的勉强义和拒绝性应答的放任义。第三,从句末助词语法意义的验证方法和提取方法角度,可以说:无论助词的句法选择如何纷繁复杂,总有办法追踪其隐现的轨迹;无论助词的语法意义如何空灵虚幻,总有办法从其所制约的分布规律中提炼出来。  相似文献   

4.
"给"语法意义非常丰富,在不同句子结构中可以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与之对应就有不同的词性,文章对"给"的三种词性:动词、介词、助词做了基本的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评判标准,有助于对词类同形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山西离石话助词"来"、"得来"的特殊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汉语虚词系统中"来"作为助词的用法很普遍,随着语言的发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来"的这种用法已经消失,但在很多方言中尤有保留.前人已有关于"来"作为助词在吴语、四川方言、陕北方言等中的用法的论证.考察助词"来"、"得来"在山西晋语离石话中作为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的特殊用法,以揭示其与近代汉语的关系,为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6.
张绪波 《现代语文》2007,(11):48-49
现代汉语"之"字结构是较为特殊的一类定中结构,其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备受语言使用者青睐.本文拟从修辞学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之"字结构进行分析,以求明晰这一结构备受青睐的修辞学原因.  相似文献   

7.
"形容词 动态助词‘了"结构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结构,对于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带上动态助词后词性有无变化的观点,还存在着很大分歧.以"形容词 动态词‘了"结构为分析目标,将这个结构化为五种类型进行分别讨论,从语义语法语用功能上探讨其特点,并同动词带动态助词"了"进行平行比较,得出他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阳新方言中的"得"有动词、介词和助词等十几种用法.其中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有两种情况:一是"动+得+来/去"结构中的动态助词"得",文中暂称其为"得1";一是句末助词"得",文中暂称作"得2",本文主要分析了"得1"和"得2"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着"和"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河南舞叶话隶属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中原官话,它有一个最常用的助词"哩"[·li],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它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语气助词"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文章以舞叶话为例,说明中原官话同普通话的语法是有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10.
"所一是一个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虚词.用作助词时, "所"有两种用法:一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动词之前,和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二是作语气助词,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或"的"字短语之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语气助词和语气词是虚词系统中处于不同层面上的两个词类,它们的分立,对更好地理顺助词与语气词的关系和解决虚词的下位分类问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祁东县东区话里有一个"格",基本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可以作结构助词、时制助词,并在句尾表示语气.  相似文献   

12.
很多移就格就是偏正结构的比拟,它们很容易跟定语有所省略的普通定中结构混同,"情书"、"病院"等就经常被人误以为是移就格。移就修辞格是形容词词义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有时它跟词义的引申很难划清界限。另外,移就与通感两类辞格都是词语错位搭配,二者也经常发生纠葛。  相似文献   

13.
邓永红 《现代语文》2013,(6):21-25,2
"AX"式状态形容词在汉语中主要分布在官话、湘语、赣语、闽语、湘南土话中,但数量不一。进入"AX"式的"A"多是单音节形容词,也有少数动词;"X"多半意义虚化,只表示"A"的程度高,许多"X"有音无字,且有音变现象;"A"与"X"搭配可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很多方言"AX"不能单说,后面一定还要跟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了"或结构助词"的"的成分作后缀才能成词。在很多方言中,"AX"式词汇性结构与同形的句法结构实际上形成一个连续统,中间有很多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莆仙方言与普通话"得"相对应的结构助词。在对大量语言材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语法学和语用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对其助词标记在各种语言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尽可能详尽地描写,深入探讨其语法意义和用法特点,从而展现莆仙方言的语法特色。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阳谷方言中有一个分布和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本文揭示了怂"哩"作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和固定格式的功能,以此说明它和普通话中的语法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名1 (的) 名2"定中结构篇名在音节、组合及语义认知方面呈现出一些特点。"名1 (的) 名2"定中结构篇名化的动因不仅体现在称名性和话题性上,还体现在节省空间、扩大信息量上。  相似文献   

17.
河南方言中有一个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18.
从"行、知、言"三域来考察新邵湘语位于句末的先行体貌助词"嘚"的语义,能更好地解释一些同形歧域现象,为汉语方言同类助词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其中,表示说话人希望某个动作行为先发生的行域义是最基本的意义,其它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9.
吴城镇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旧有"小南昌"之称.吴城方言属赣语昌都片,该方言的结构助词"个"可一分为四,即"个," "个2"个3" "个4",它们分别是状语标记、状态词标记、转指标记,定语标记.本文讨论了结构助词"个"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名1 (的) 名2"定中结构篇名在音节、组合及语义认知方面呈现出一些特点."名1 (的) 名2"定中结构篇名化的动因不仅体现在称名性和话题性上.还体现在节省空间、扩大信息量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