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简单地认为古代文道论中缺失主体地位的现代看法是极不准确的。刘勰的"文以明道"观是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理论原型的第一个明确体系,也是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文道关系中的创作主体问题。刘勰大量论述了心、志、情在创作中的作用,通过"原道心"与"原道"相勾连,通过"志与道申"将志道相贯通,通过"为情造文"将情道相统一,可以将其命名为建构了文道关系中的"情志主体论"。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概括出了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感物吟志"。刘勰借用"感物吟志"开启他对"情""志"关系的思考,确定了情志在诗歌生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志"是促使诗歌诞生的总动力与方向,它助力诗歌文本的诞生,决定诗歌功用的底色。"情"为具体诗篇萌发的直接动力,情动——志控——运辞着采,情志共同作用完成具体诗篇的生成。刘勰对情志关系的调和,体现了他对个人情感书写与社会责任担当间矛盾的化解。这份思考与化解,不仅超越了魏晋六朝主"吟咏情性"集体重情的狂欢,还启发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要做好个人情感书写与文学社会责任担当的调和。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华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及其观念,最初是以情志为本的,与西方的以事件为本大异其趣。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情"的范畴被反复提出讨论。首先,刘勰突出提出"情"的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古典与新声中徘徊,反映出他的折中主义思想倾向。其次,刘勰全面揭示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运动,"情以物兴"是情感从外物移出到作家的内心的过程,"物以情观"则是情感从作家内心移入到对象的过程。从"物感"论到"情观"论,恰好构成了诗人在创作中的情感全部运动。长期以来人们忽略了中华古文论中"情观"论,因此我们应对刘勰的"物以情观"的理论以更多的关注。再次,中华古代诗歌作为情的表现,需要把情客观化,因此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就不自觉地创造出赋比兴三种抒发情感的方式,刘勰对"兴"特别重视,且认为兴才是诗的本质所在,汉代以来的辞赋家重视"比"而不重视"兴",是"习小而弃大"。总之,中国古代对于诗歌或整个文学的规定有三个序列,第一序列是"道",第二序列是"情志",第三序列是"辞采","情志"作为第二序列中心,上可推及到"道",下可联系到"辞采"。因此,"情志"在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很重要,属于本体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古代文论就很重视情、志、神、气等主体因素在审美活动(包括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强调致用的儒家学者论文重视情、志,而追求审美高峰体验的道家学者更推重神、气。汉代尊儒,论文以情志为主;魏晋尚玄,论文以神气为本。仅就魏晋南北朝而言,继曹丕之后,嵇康、葛洪等重神气,裴子野、颜之推等更重情志,前者追求适情怡性之妙用,后者更强调修身养性之功用。而弥纶群言,识昧园通,立论较为持平者,当首推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和诗缘情是诗学中的两大学说。关于志和情在先秦文献中已有相关描述。志和情由统一走向分离,又在实践中显示其融合的一面。从传世文献中关于情和志的最早记录,到迄于大成的《文心雕龙》,情志观经历了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的文学语言观建立在杂文学观念的基础之上。刘勰认为文学语言起源于人的创造而具有社会性,“文”、“笔”之中的语言只要情志充实而可信、言辞巧妙而有文采就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要求在内容传达上要有风骨、在运用形式上要有“三文”之美,是质和文、情和采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学中“志”与“情”有着复杂的关系,熊十力先生从哲学的立场提出“以志统情”的观点。志是心之所存主;情虽缘物而生,若能体现本心之德,则须与志相协。以志统情既是对宋明理学性情观的统合与发展,又体现了熊十力先生作为哲学家的独特诗学观。  相似文献   

8.
徐威力 《教师》2012,(35):112-113
《文心雕龙》书成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是文学理论家刘勰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进行全面总结的产物,该书全面深刻地论述古代文学的养成与发展,并围绕怎么样创作一篇质和文、情和采统一的“道之文”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识,尤其是该书中所运用的文辞观,主张文学形式上要有“三文”之美,可谓情志交融,行思巧妙。笔者在反复研读《文心雕龙》之后,笔及此文对其中的文辞观以作探究,一孔之见,还望方家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按此办法析赏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 ,深被其爱国之情所感 ,复国之志所动 ,沉浸在豪情与壮志的熏陶之中 ,体味到了“情动为志 ,情志一也”的审美愉悦。首句“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 ,写的是一阵骤雨过后 ,乾坤一新 ,六合净朗 ,作者登楼凭栏 ,俯仰宇宙 ,发了冲冠之怒。这怒从何来 ,原来作者由眼前所见 ,联想到了失陷于敌人之手的半壁河山、联想到“靖康耻”未雪之仇。作为一名爱国将领 ,下不能保国土完整 ,上不能尽…  相似文献   

10.
怎样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力?《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在这里,刘勰指出提高对诗歌欣赏力的关键,一是“入情”,是“见其心”;二是“沿波讨源”,使幽隐的显露。因为作者的创作,是由于“情动而辞发”,在“情动”中还含有他的“志”,是情志结合的。读者只看到作者的文辞,要通过文辞了解到作者的情和心,即作者的情志,才能提高欣赏力。作者的情志,不一定在诗里明白说出,  相似文献   

11.
“穷照”而“绎辞” ,“独照而运斤” ,是刘勰认识论修辞观的主要之点 ;“秉心养术” ,“以待情会”是刘勰情会论修辞观的主要之点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创作角度,从作者、作品和修辞三个方面入手加以研究,可以看出刘勰的文辞观以"自然之道"为理论核心。文辞要因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而外现,要顺乎作品内在的情志与体式,同时也要辞藻华丽,符合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4.
本以刘勰《心雕龙》中独具特色的概念“情采”为中心,阐述了其内涵,并与“质”对比说明其意义所在。从而反映出刘勰对艺内容与形式的认识,同时亦可窥见魏晋南北朝时代艺观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情采观和苏珊·朗格的情感形式观,虽然在时代思潮以及各自的立论基础上都各不相同,但在情采关系和情感形式关系方面却有相同之处:一是情采和情感形式都是构成文本缺一不可的有机统一体,二是情采观和情感形式观都认同情感具有逻辑优先性,三是情采观和情感形式观肯定形式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岳爱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43-44,5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18.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物色篇》进行考辨,分析刘勰对宋齐文学的一贯态度以及宋齐文学的弊病,指出"志惟深远"和"功在密附"是刘勰对写景诗文提出的一致的创作标准,属于刘勰的写景诗文观,而非对宋齐山水文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牛艳 《学语文》2009,(2):56-56
《文心雕龙》中有许多理论对中学写作教学有启示。启示之一:中学写作教学不能把目的放在应付考试上,应引导学生意识到写作是自己表达情志。观察社会,体悟人生的一种手段。儒家经典《论语》这样说道:“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阳货》)。阐明儒家文学观的《毛诗序》也指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秉承先志,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指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指出。人禀七性,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