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常常这样评价一节课:"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似乎淡了一些!"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味"?怎么才能体现"语文味"呢?一、静下心来,聆听课堂的"静水流声"1.让课堂回归平静。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很多教师课前让学生们充分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则像导演一样,"穿针引线",让这台  相似文献   

2.
谢丽蕴 《语文天地》2014,(31):73-74
“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记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吗?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望老师考虑。”这是笔者批阅学生随笔时读到的一段文字。这段话让笔者思考:我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正一、一种令人担忧的教学套路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一连听了6节《合欢树》(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课。6位教师上课,内容与程序却基本一致———先让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再集体讨论课文的内容: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合欢树象征着什么?然后拓展讨论: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母亲?应该怎样对待她的唠叨?应该怎样热爱母亲?最后投影一篇内容相近的写母亲的课外文章,让学生说说它的主旨。听完这些课,我不禁感叹:语文阅读课是这样上的么?但这样的课又似曾相识,仔细想想,不久前连续听了多节初中课文《散步》的教学,也是这样上的。如果打开互联网,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是屡见不鲜,足见这种教学程序已经形  相似文献   

4.
知识有三种表现方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们在此借这一理论来评析周老师的课例。在学生对文本有了诸多感受、感知、感悟之后,老师将学生引向了"记叙文中的议论"这一学习内容。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看,  相似文献   

5.
在听语文课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评议:"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似乎淡了一些"。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呢?什么才是语文味呢?什么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叶圣陶先生当年在解释语文学科命名的缘由时就是这样说的。提倡语文味,追寻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是浮躁功利后  相似文献   

6.
王勇  杜官鑫 《湖北教育》2003,(23):16-17
片断一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采用“读书沙龙”形式,学习了《开国大典》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充满热情,积极而又主动。这节课我们仍以“读书沙龙”的形式学习课文后三部分,希望同学们把课下自读自悟的体会在这里进行交流,让大家在与你的交流中,获得新的感受。你们愿意吗?  相似文献   

7.
一、交流导入1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抄写员》一文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生 :讲叙利奥暗帮父亲抄邮签挣钱养家 ,但受到父亲的责备。3 板书 :父暗帮责备过渡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体会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的责备后 ,他的心理活动。二、自主学习1 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后说说从书中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 ,我知道了叙利奥偷偷帮父亲抄邮签的目的。有的说 ,我看出了叙利奥忍着父亲一次一次的责备 ,心里十分难过 ,十分矛盾……)分步品味。(1)找出描写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责备后心理活动的句子 ,用“—”…  相似文献   

8.
四、合作交流=小组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笔者清楚地记得,1993年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时,26节课学生全都是坐成“秧田”式的;而2001年笔者观摩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时,发现32节课中有23节课是采用小组学习形式;最近笔者参加了某市小学数学观摩活动,1…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历史教学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解答历史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2001年第一学期开始,笔者在本校高二文科班中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学习法的历史课堂改革探索,具体过程是: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针对每一节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课前学生分组讨论,课堂上则由各小组上讲台进行交流,教师点评和启发.这一学习方案效果如何?许多同学有不同看法,说明这一次课改尚未成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祝贵耀老师的课上得很感人,也很本色。我们说语文学科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渗透上。如何渗透?我们在祝贵耀老师的课上看到了一种很有创意、很有实效的做法。第一个策略就是"有创意地问"。通过"问",让学生去思考。思考什么呢?其实这节课的内容彰显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人生观,做什么样的人才会  相似文献   

11.
又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按照惯例,我出一些探索性的题目,大家进行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今天的这节课好像有点不寻常,我刚走进教室,数学班长就被大家推向了讲台,红着脸说:“魏老师,这节课我们读书,可以吗?”下面的学生附和着。我想数学课读什么书呀,我本想用老师的威严制止这一切  相似文献   

12.
近日,笔者在一所镇中心小学听了一节课,教学内容是“8加几”(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这节课引起了我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犤我的困惑犦这节课到底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在课堂教学的总结部分,教师亲切地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是:我学会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小学语文学科11节阅读录像课的分析,了解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缺少对学习程度的具体描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有所欠缺;学生的学习在根本上仍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有效的信息互动和交流还没有形成。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感受学理之趣;在保证学生行为数量的前提下,激发学生主动性;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加强师生有效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14.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这三个动物,知道了它们是好朋友。那么它们分别是怎样过冬的呢?二、学习课文(一)学生自学,小组交流(二)全班交流师:你记住了哪个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给大家说一说。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4月9日,贵州省遵义红花岗区教培中心举行了中考复习专题研讨课,笔者有幸上了一节"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研讨课,现将这节课的内容展示给大家,供讨论交流。一、课堂呈现(一)例题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例题教学承载着众多的教学期待,既要梳理所学知识,还要归纳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在中考复习课上,如何让例题紧贴教学目标,以凸显复习课的"课时核心"呢?笔者精心选择三道中考试  相似文献   

16.
课堂回放一、建立关系,提出问题学生交流各自在课前找到的负数。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个叫……生:负数。师:好找吗?好找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了在生活中有很多负数,应用很广泛。师:正因为应用很广,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研究负数。同学们交流一下,在找到的这些负数的基础上,我们还  相似文献   

17.
“圆的认识”这节课,华应龙、张齐华和朱乐平等著名特级教师都上过,教学刊物上关于这节课的文章更是不可胜数。在一次市级研讨活动中,笔者确定要上这节课,面对各种“设计”,彷徨迷离。我们的数学教育怎样才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这节课该如何定位?是模仿,还是另辟蹊径?2011年版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变“双基”为“四基”,变“两能”为“四能”。这节课能否从“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人手来设计呢?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领会课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所起的作用。2.默读要有一定速度,能在阅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3.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再现课文中描写趣事的生动情景。2.感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具准备小卡片、彩图、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二课时)1.整体感知,探究细读。师:上节课,我们从闰土的外貌和初识阶段的描写,体会到他是浙江绍兴一带农村里一个健康可爱的少年。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  相似文献   

19.
背景:2010年9月23日,袁湛江老师在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高三(5)班上了一节话题为"讨论"的口语训练指导课,本次研讨由此展开. 袁湛江:大家听完这节口语训练指导课以后,可能会有一些感想,今天我们就围绕口语训练这个话题,作一次交流.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笔者有幸旁听了上海徐汇区东安二村小学五年级的一节专题信息交流课,主题是:科技的进展与我们的行动。全班同学团团围坐,每人手持一本信息记录本。少先队干部主持交流。信息交流课分3个程序:(1)分类交流,从工业、农业、医学科技进展说到航天科技、电脑,从全球科技信息说到我国乃至学校科技节;(2)展开信息讨论,主题是“科技兴校”之我见;(3)漫谈少先队员学科技的打算和理想。我暗暗统计,这节课发言不下40人次,信息交流量很大,内容很新,尤其是信息讨论中,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创造性地构想了“外星球的移民计划”“恐龙能否再现”“城市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