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宗教”、“哲学”具有多元丰富的内涵。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宗教”既表述了神人关系,亦说明了人的敬神态度;在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中,宗教具有更为复杂的多维意蕴;同时,哲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和推断,反映出人类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历史发展来看,“宗教”与“哲学”两者呈现出交融互渗、彼此共构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宗教曾是哲学的温床,而现在也仍可被视为哲学的继续,由此,展示出“宗教”与“哲学”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主义国家,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三层论的涵义探究,对于我们理性思考当前各种宗教问题、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宗教作为人的生存意识通常所反映的总是重生或求生心理。原始宗教反映的是人类的一种最古老的生存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共生意识”;作为中国原生宗教的道教是在人的生存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宗教,其根本宗旨是探求长生和成仙之道,表达了人们对生命永恒的强烈期盼;作为一种异域宗教的佛教最终却在中国生根流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其完成了中国化的改造,使其所反映的生命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容的牛命意识实现了契合;中国还存在着非常丰富的民间宗教,这些民间宗教在形式上往往千奇百怪,但是自然信仰和自然崇拜却往往是这些宗教的共同内容或主题显示。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科学是人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两大系统。从两者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互为抗拒、互为融合的现象又是两者共存的不可分离的必然,恰如文化中的一对孪生姊妹,尽管时间的长河给人类文化的科学性注入了日益增多的比例,而人类文化宗教性的部分正在日益缩小。然而,这种“增多”与“缩小”却具有时间上的无限性。  相似文献   

5.
关于宗教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是“必然王国”里颠倒了的“人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一种需要。只有清醒地认识宗教的上述特点 ,才能正确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共时态关系基于“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前提。科学与宗教,就是人类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科学的”或“宗教的”——来把握世界、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理解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文化样式,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理解这种关系,既需要以主流文化样式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来衡量,也需要各种文化样式之间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的相互渗透和评价。一定时期科学的世界图号与宗教的世界图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科学与宗教在特定时期的相互关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宗教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反映出科学与宗教的相互作用;科学的价值规范与宗教的价值规范相互评价,反映出科学与宗教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宗教的世俗化和普世化是当代宗教发展的主流。我们认为 ,是否具有世俗化和普世化的基本特征正是宗教与邪教的历史主义划界标准。邪教是宗教的历史反动。相反 ,新兴宗教运动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支流。如果以宗教世俗化、普世化为衡量标准 ,“新兴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顺应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另一类则是违背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如原教旨主义、邪教等等。前一类比较少 ,后一类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 ,2 0世纪 80— 90年代是一个“精神文化空间”逐步变成“信仰真空”的时代。所谓“信仰真空”是指任何一种传统或者现代信仰在民众“精神文化空间”中无以确立 ,导致失落 ,从而为其它信仰提供可乘之机。邪教正是这样乘隙而入。它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信仰填充”。如何重建 (重构 )我们这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空间” ?笔者认为 :第一 ,重建科学精神 ;第二 ,重建人文精神 ;第三 ,坚持“政教分离”原则 ,推动宗教世俗化 ;第四 ,坚持“宗教宽容”、“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推动宗教普世化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对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的形成与特点进行研究,认为构成中国历史文化村落“心理空间”的主导因子是宗族观念,其次是宗教意识;并引入“心理场”的概念,对村落的“心理生活空间”的情形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种包括宗族观念和宗教意识等因素在内的、多位一体的复合型“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日常一些“小事”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宗教对日常生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渗入”。如此的“渗入”是人类为解决生存问题而衍生的,是人们创造性活动之一,它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合理性。从文化与人的角度来理解,从根本上说,“宗教的日常”是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宗教·科学与哲学——对我国宗教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新时期以来宗教活动迅猛发展的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条件,并从人类生存发展同科学、哲学及宗教的关系,阐明了宗教活动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但宗教毕竟是“人民的鸦片”,它的存在同人类赖以进步和发展的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是尖锐对立的.所以最后作者根据我国国情和现实关系的特点提出了正确对待宗教的思想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宗教的权力表述——中国宗教的公私形态及其秩序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宗教的社会形式,具有两个大的层面。一个是制度层面,结构的、合法形式,即本文提出的“公共宗教”层面;一个是私人形式,扩散的、非合法形式,即本文提出的“私人宗教”形式。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宗教的神圣理念,同时并存在这两个层面。这个宗教的公共形式,几乎囊括了历史上中国人所有的价值关怀与社会存在.涉及了中国社会之中真正具有秩序的符号、信念和宗教活动。这个制度形式的“公共宗教”,同时也包含了“私人宗教”形式及其一切活动和价值行动,表现出最为扩散的宗教形式。正是这种扩散的宗教形式,证明并构成了中国社会之中的权力秩序。所以,中国历史上“宗教形式”,实际上就是孕育着中国特征“秩序模式”的母体。  相似文献   

12.
科学、哲学与宗教概念是随着人类生存的扩展而一同扩展的。从人类历史的纵向看,三者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历史上科学、哲学、宗教相互作用引起此消彼长.现代社会里科学的极端发达使宗教只能成为一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然而科学的发达使现代人更无法抛开宗教的精神安慰,也更需要哲学的“思”。科学、哲学与宗教是伴随人类始终的,三者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在人类文明的森林里蒇蕤共处、彼此互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进行了文化人类学的追溯,认为美育代宗教是人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从原始宗教,人为宗教,哲学、科学发展,教育的发展中论证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过程及必然趋势,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美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孔子吸取了原始宗教对天的敬畏,又去掉了它原有的神秘,狂热的内容,淡化了其主宰,命定的含义。孔子所有的论鬼神的言论,没有一句能够确切地表明他的看法,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了有神论者,无神论者,皆能从孔子学说那里找到理论根据。孔子与中国特有的“有神论者多,宗教信徒少”的宗教文化现象瑟文化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二千多年来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独特的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现象,同时,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容繁杂的宗教文化。宗教与宗教文化将长期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要科学地对待宗教和宗教文化,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要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大繁荣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积极研究和发掘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减少、抑制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乡查腊自然村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怒族社区。在这里,多种宗教长期并存,经历了一个从冲突到和睦共融的历史过程。而这一历史过程更是突出地展现了外来宗教在中国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的“相尊相容性”。多种宗教长期并存构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形成查腊社区的多元宗教文化。多元的宗教文化改变了这一民族社区的信仰状况,并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对多元宗教文化与民族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进行探讨,总结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宗教文化已经被整合、嵌入整个民族文化体系之中,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产生于人类文化活动之中,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宗教与文化相互关系的视角具体分析宗教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儒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宗教特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将人的“解放”过程划分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两个不同阶段的同时,比较系统地对“政治解放”所涉及的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马克思指出,犹太人的解放并不是简单的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政治解放”,从而彻底颠覆了鲍威尔等人将“政治解放”与“宗教解放”混为一谈的谬论。通过分析马克思与鲍威尔关于此问题的论战,结合政教分离这一历史现象,试图更好地把握与解读马克思政治解放视域中的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摧枯拉朽之势。“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毅然与传统文化决裂。历来追求“文化载道”的中国文学恍然间成为“意义的真空”。现代中国文学向现代宗教寻求思想的资源,染上了浓浓的宗教情怀。忏悔意识、悲剧意识逐渐在中国文学中生成。  相似文献   

20.
“创世科学”本质上反映出两种矛盾的科学观:一方面,它要披着科学的外衣,目的是让它在科学化的理性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反映出公共的现代性科学话语的主导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还属于现代性的范畴。另一方面,创世论为争取自己的“真正的科学”地位,不得不借助于后现代的方法,视创世科学对《圣经》进行字面直解的结果,是作为一种可利用的修辞性文化资源,它与进化论则具有同等的权利与地位。结果是,在不同的时期,为不同的目的,创世论用不同的科学模式来表征自己,其目标是破坏进化论,以创世论取代它。我们必须在人类生活实践中去思索与考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赋予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以一种动态的、历史的辨证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