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陶诗《饮酒》二十首第五首中用“见”或“望”,历来存有两种意见。持见者认为非“见”不可出意境;持“望”者则语不甚详。现在梳理两派意见的基础上,从《饮酒》二十首的欣赏分析人手,指出从诗人当时心境及组诗的风格协调方面考虑,应用“望”字。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25课《古诗五首》第一首《使至塞上》一诗的课下注解,有两处似有疑问,解释似乎过于拘泥旧解、不够准确。有必要进一步考证,使解释更为准确客观。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是北宋词史上的两首绝唱,前者豪迈奔放,荡气回肠;后者柔情婉约,缠绵悱恻.这两首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北宋词两种不同的风格,表现了不同的题材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两只鹦鹉,两只鹦鹉,吃鸡精,吃鸡精,一只被鲜死了,一只身子变小,都没了,都没了。"这是一首我自编自创的《两只鹦鹉》,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它改编自大家都会唱的《两只老虎》。这还没什么,如果听一听下面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六十六共有63首<少年行>一类的诗篇.其中唐代诗人就占有55首;卷六十七有31首<游侠篇>一类,唐代诗人也达18首.这亦见载于<全唐诗>卷二十四(也是55首)、卷二十五(也是18首).如果我们再仔细翻检<全唐涛>,还会发现,在<全唐诗>的其他卷里,也散存着这类以"少年"、"游伙"为题的诗篇.  相似文献   

7.
重点点击】“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解决方案】母亲兴奋地嚷着“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父亲的评价是这首诗糟糕透了”,我听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几年后,我再看这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难点提示】不管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是否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解决方案】母亲的赞扬…  相似文献   

8.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 ,词人对那“说丰年”的一片蛙声和山前的“两三点雨”的描写 ,不仅仅是一种想象和写实 ,它还间接揭示了农业丰收的两个重要条件 :青蛙和雨水。只有了解这两个条件的重要性 ,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轻快活泼的抒情基调 ,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对农业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相似文献   

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唐诗,相传为杜牧所作.全诗明白易懂,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然而问题还是有的,那就是"借问". 先讲一个小故事.此诗传诵以后,有人认为用字可以减省,每句删去两个字,就成为一首五绝:"清明时节雨,欲断路人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艾米莉·迪金森"夜夜暴风雨,夜夜暴风雨"这首诗中两个关键的意象"大海"和"伊甸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的分析,提出了对这首诗意义的另一种解读方案.  相似文献   

11.
教《古诗两首》时,我忽然想起平时总让学生写日记、写作文,却从没写过诗,今天不妨试一试。于是我说:"古代文人看到美丽的风景,或者对生活有点感触,总喜欢写诗,比如我们刚学的《泊船瓜洲》《游  相似文献   

12.
“水木年华”最初是由两个清华大学出身的男孩卢庚戌和李健组成的男声组合。2001年9月发行了首张大碟《一生有你》,其清新的曲风、流畅的旋律、略带忧伤的演绎,赢得了广大听众的一致赞同和  相似文献   

13.
“雁”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代表着书信的往来,信息的传递,也寄托着文人思乡的情绪。在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两首词中也出现了“雁”这一意象,传达出女词人独特的细腻的情思。  相似文献   

14.
"面具"     
昨天只学了两首古诗,有的学生还是不会背! 为了给他们施加点“压力”,我便随口定了个制度:“明天早晨抽查背诵,如果哪一位同学背不上来,全班都得挨罚。”教室里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学生们都互相看着。“可别让同学们为了你而受到牵连。”我又补充了一句。  相似文献   

15.
北宋史学家、诗人司马光闲居东都洛阳时,曾经登上岭头吟过一首七绝。诗曰: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乾坤只在掌拿中,四海五湖归一望。据说,当司马光刚刚吟完一、二句时,旁边有两个年轻人不以为然,鄙夷地说:这算什么诗!可是,三、四句一出,两个年轻人瞠目结舌,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上述轶事见诸宋人金盈之编撰的《新编醉翁谈录》一书中。司马光的这首岭头吟诗,巧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的“逆振法”,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何谓“逆振法”?就是开头故作平淡无奇,毫无深意,甚来,无诗意可言。然而,接着异峰突兀,结句出奇制胜,神采飞扬,令人惊…  相似文献   

16.
[小引] 话题,要从一首诗写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后两句意思是说,池塘因为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注人,所以清澈明亮。在学习中如果不断吸收新知识,就能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七律名篇,人们欣赏的目光大多在中间两联上逗留,对最后一联,则极少留意,这是很可惜的。白居易是带着孩童般好奇的目光去游湖的,也是带着孩童般好奇的目光来写这首诗的。"几处早莺争暖树","争"字,自然是见孩童之所见,"几处",就更是  相似文献   

18.
19.
晋安帝义熙元年(419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归田园,从此彻底摒弃仕途,成为一名真正的农夫.次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的第一首尤为后人称道.在这首诗中.诗人叙述了自己归田的原因、归田后的生活以及"复得返自然"的愉悦心情.陶渊明为什么要返归自己的出生地"园田居"?"田园"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苏步青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倒背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刿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左传》中的文章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还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