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社会?在理想社会中,媒介发挥着怎么样的作用?是采取媒介的绝对控制还是尊重人类的绝对自由?而这样的社会体制下,人类的生存状态又如何?在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这本书中,他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福帝纪元.在这个社会中,人生来划分等级(阿尔法α、贝塔β、伽马γ、德尔塔δ、爱普塞隆ε等),生来从事不同的工作(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生来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幸福感.通过胚胎科技,社会传播及高超的医学技术,福帝纪元成为了一个人人都得以幸福和安定的社会,没有痛苦的社会,肉体不会衰老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媒介的社会传播作用达到了极致,每个人从胚胎开始就受到了社会传播的绝对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爱好特长,对于社会分工的认识和人类的价值都完全取决于社会传播的效用,而个人的自我意识却被迫小到了极致.本文旨在重现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探讨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媒介是如何完成社会各个等级、各个情境的传播,以及人与人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  相似文献   

2.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人类传播进步密切相关,技术决定论不断受到质疑与批判,其本质是技术可能成为传播的障碍。演讲提示器作为新型技术媒介,其传播功能可能为政治功能所取代,结果是技术优势被技术焦虑取而代之。本文以西方竞选中的演讲提示器为研究对象,从话语角色、媒介技术和政治传播等不同视域,分析政治传播中技术垄断背后可能隐藏的社会危险,有效预防人们对社会制度本身可能产生的政治焦虑。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者塔其曼在1978年出版了其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该书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开山之作.其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是媒体所描绘的女性形象;二是作为媒体工作中的女性.这就基本规定了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两个视阈:一是新闻传播中与女性相关的内容分析,其中主要是对"媒体塑造和表现的女性形象"的批判;二是对"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已经成为了中国传播学界耳熟能详的作品。在此书中,尼尔波兹曼传承与借鉴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不同形态的媒介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这些不同的媒介形态(口语、书写、印刷术、电报、摄影术)对于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和转变。最后,他将目光投向当今世界的主流的媒介——电视(一种融合了电报与摄影术的全新媒介)。由此观察到,电视作为当代的主流媒介,虽然看似能够快速传递大量动态的视听信息,然而其媒介特性,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一危机是,电视媒介的特性解构了大众文化中严肃理性话语论述的空间。他从新闻、政治、宗教、教育四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领域来具体分析了当下电视媒介对于严肃话语论述产生的破坏性作用。最后忧虑地借用了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寓言,得出了一个较为悲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广告不单单是被设计的对象,它同时也在设计并描绘着现实社会。在现代社会中,广告构筑了大众媒介的内容,并成为人们经常挂在嘴边交谈的内容,研究并探索广告是否与现实社会相一致,广告所塑造和所反映的消费者是否与现实生活中相一致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今天这个商业广告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里,广告也表现出了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和谐的因素,固化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发展脱节。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媒介环境中,手机已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它打开了一个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重新塑造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时空关系. 移动范式的崛起 “范式”这个概念最初是被用于社会理论的阐述,后来在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被用来分析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库恩虽没有对“范式”下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但是范式常被用来作为“一套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或者“模型或模式”而被学界认可,它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认知框架,对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与交互都有深刻的影响,我们依据不同的“范式”提供的认知框架来完成个体社会关系的构建以及人际互动.李明伟在其博士论文《媒介形态理论研究》中论证了技术研究学派成为传播学研究中一个合法研究范式而存在,于是媒介环境学派的学术研究一般被归为技术范式下的媒介研究.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阐述了社会冲突中的安全阀机制对于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此处的"社会安全阀"体现了社会冲突理论的一个侧面,其本质肯定了社会冲突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然而,在阿道司·赫胥黎的文学作品《美丽新世界》中,其虚构社会中的"安全阀"背离了社会冲突理论,而以一种非暴力的、更富欺骗性与麻醉性的形式浸透社会,致使人性的许多侧面在无知觉中消弭。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者塔其曼在1978年出版了其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该书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开山之作。其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是媒体所描绘的女性形象:二是作为媒体工作中的女性。这就基本规定了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两个视阈:一是新闻传播中与女性相关的内容分析.其中主要是对“媒体塑造和表现的女性形象”的批判:二是对“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发生变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被不断解构和改写.基于"速度学"这一批判理论,维利里奥认为"速度的进步无非是暴力的释放",媒介技术的扩散和加速也带来了新的灾难,理解速度需要理解事故.本文尝试运用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对保罗·维利里奥的媒介加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论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人时空观念产...  相似文献   

10.
理解媒介现实的两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究竟还能不能客观再现社会现实的事实真相?这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媒介现实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针对目前国内新闻传播理论对于媒介现实的各种看法,本文试图整理出一个有助于理解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相对清晰的理论图谱.本文将首先尝试勾勒出理解媒介现实的两种范式.即实在论和建构论.并描绘出各自的理论基础、特点和边界,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社会建构理论对于理解媒介现实和新闻生产过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鲍德里亚的拟真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代视觉文化传播所缔造的审美化生存提供了一个绝佳视角:形象界使我们面对无数将现实幻化的拟像模型,这些拟像模型成为了人们知识、经验及生活价值意义的主要范式,因此现实正在成为一个审美化的过程,视觉文化的形象传播也成为一个审美事件:在此,审美的含义是在虚拟性和可模型化的意义上而言的。视觉不再是我们沟通真实的渠道,美割裂了自己和真理连接的可能;想象界的虚幻快感进而消磨了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与改造的能量。由此,形象狂欢所生成的审美化生存不仅成为一种遮蔽本真现实的媒介,而且成为了对主体实施控制的规训机器。  相似文献   

12.
赵少俐 《青年记者》2012,(20):24-25
随着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互动媒介,同时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时代的来临也被许多人认为是推进民主化的开端.在现实中,网络的确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交换平台,使高效理想的即时互动成为可能,这种开放性和互动性无疑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受众融入媒介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时代以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内容宣告一个新的视觉文明的到来,我们正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过渡.现代社会日益被图像和符号所包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以影像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媒介加速了这种效果的释放.电视不仅担负着视觉文化的传播者角色,也是建构者和缔造者.视觉影像塑造了一个媒介主导的现实和电视构筑的文化,图像传播表征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图像成为建构和理解当下社会文化状态的必然手段,成为构成文化中群体的主导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媒介神话批判──兼评席勒的《思想管理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伯特·席勒是当代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70年代,他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性地对资本主义大众媒介的现实展开批判,并提出关于媒介神话批判的5种观点。席勒所谓的神话,是指大众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权力机构联合,通过权力的运作和大众媒介的鼓吹,建立起来的神话般的精神幻景。这些神话被用来掩盖权力机构对社会思想进行控制、操纵的真实目的。席勒的媒介神话批判有5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个人主义和个人选择的神话、媒介中立的神话、人性不变的神话、无社会冲突的神话和媒介多元化的神话。席勒认为这5个方面最具资本主义的欺骗性。大众媒介机构参与权力机构对社会的控制,制造虚假现实,制造神话,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残缺,是为了削弱人的批判能力,是为资本主义现实进行辩护的。席勒的媒介神话批判,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批判大众媒介参与制造虚假意识形态方面,具有一定深度。他较有系统地揭示出大众媒介制造的神话与资本主义社会理想之间的对立,以及这种神话如何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席勒的基本观点是,新型传播技术与政治经济权力相结合,将对现代社会人的精神进行更为妙巧的操纵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前言:这是一个网络的纪元,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人类跨人Web2.0的世界让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预言变得更加坚实。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新闻时代,虽然技术垄断没有让文化最终投降,大众也没有因为媒介的无孔不入而最终童年消逝乃至娱乐至死。堆是,就在这个机器新娘隐喻下的“美丽新世界”,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媒介在让假、恶、丑无处藏身,让舆论尖刀变得更加锋利的同时,  相似文献   

16.
<正>众所周知,现代科技已经融入了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对于科技产品的赞叹和恐惧却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学界乃至社会大众一种普遍的心理矛盾。知名的媒介环境学派学者波斯曼在其著述《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中也曾表示:技术和人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人类社会有可能将进入一个技术垄断文化的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的无影无形,人们将面临失去驾驭技术能力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在《娱乐至死》前言中,作者尼尔·波兹曼提出,赫胥黎的预言正在成真,“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在我看来,这种论断有些耸人听闻了.批判学者们总是更偏爱前一个年代,并且几乎彻底否定现在的年代.  相似文献   

18.
数字时代媒介的深度介入对教育场域中的主体关系、资本、惯习、权力等产生了根本影响,形成了典型的教育媒介化现象.本文从媒介化研究视角出发,提出教育媒介化概念,突破传统教育学对媒介技术的单一关注,从跨学科角度认识教育媒介化,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和批判思考.本文对于丰富媒介化研究理论,理性认识社会媒介化实践,正确处理媒介技术与教育...  相似文献   

19.
传媒批判视野下媒介融合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融合是未来媒介发展的大趋势,它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媒体更快更好地发展.但是,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也会发现媒介融合进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本文运用西方多个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分析了媒介融合进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信息泛滥、媒介垄断经营、媒介化社会形成和文化霸权加剧等问题.通过分析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希望业界和学术界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张玉 《东南传播》2021,(8):112-115
视觉中心主义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对媒介信息内容的批判,这是表征视域下视觉霸权的一种体现.而在当下的数字媒介实践中,个人的媒介接触行为不仅是通过视觉进行感知的过程,而且还是作为整体的人和媒介交互的过程.在既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通过视觉"看"到的内容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主体在传播实践中的其他感知体验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媒介素养教育要与媒介环境相适应,在整全性感知方式逐渐复兴的媒介生态中,以视觉文本信息批判为中心媒介素养教育应寻求新的发展可能性.本文结合个体日常数字媒介实践中的情感、技术、身体等重要因素,探讨媒介素养教育超越视觉中心主义的新方向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