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前,世界华人围棋联合会和中南大学围棋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编撰了《中国围棋文化研究丛书》,由泰国正大集团副董事长,泰国围棋协会会长蔡绪峰及中国围棋协会顾问陈祖德九段担任主编,由中南大学“围棋博士”何云波教授担任执行主编。丛书即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文为陈祖德九段撰写的总序。  相似文献   

2.
木易 《围棋天地》2014,(23):89-89
作为蜚声棋坛的中国首位“围棋博士”,写出第一篇梳理围棋文化的博士论文《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完成首个国家立项的围棋项目“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的何云波教授,又在一个新领域开创了先河——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围棋文化演讲录》。  相似文献   

3.
感谢指正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10):20-20
围棋天地编辑同志及何云波教授:你们好!天地第7期登载了何教授《图说围棋:在图像与思想之间》一文,通过对占代画家留下的以围棋为题材的图画,研究古代中国围棋史、文化史、思想史,列举了14幅图画来阐明观点。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围棋爱好者,对图画本身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从欣赏的角度浏览了全文,何教授文中列举的图2佚名的《会昌九老图》,似有推敲之处。  相似文献   

4.
《围棋天地》2006,(13):63-63
三年前,中南大学教授何云波以洋洋40万言的围棋文学论文,通过比较文学博士答辩,而被人称为首位“围棋博士”的时候,一些喜爱文学的棋迷就怀着几分好奇、几分钦慕的心情,试想着这长篇大作该写些什么。不是个中人,难解个中事。欲知究竟,大约只有捧读之后才能分晓。现在好了,《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已经面世,关心她的朋友大可一饱眼福。本期刊登的陆建德先生为其所作的序《在拯救与逍遥之间》也是一篇华采文章,在深入浅出的字里行间,浸透着将围棋文化纳入比较文学范畴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5.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1):100-106
中国围棋已历经两千多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班固在《弈旨》中论弈:“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把围棋与天道、地道、人道联系在一起,围棋也就不再仅仅是一种竞技性游戏,而具有了思想史、文化史的意义。中国围棋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也存在着种种的问题。本文借“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课题,首先回顾一下中国围棋史的研究状况,总结其成败得失,也希望为后来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围棋新疆行是2010年度中国围棋西部行活动的重点,由中国围棋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围棋协会承办.旨在推动新疆围棋的普及和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围棋     
G891.33,G812.9 20034419探析黑白世界的文化内蕴—读“围棋与中国文化”[刊,中,I]/张德明(四川大学)//体育文化导刊.-2003(5).-74(TY)围棋//体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G891.33 20034420黑白之间—“围棋与中国文化”引言[刊,中,I]/何云波(中南大学外语学院)//体育文化导刊.-2003(5).-75-76参8(TY)围棋//体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8.
关键词     
《围棋天地》2008,(1):66-67
《中国围棋史》12月16日,成都棋院前院长刘善承先生遗作《中国围棋史》在成都面世。全书共43万字,分为中国古代围棋、中国近代围棋、中国现代围棋三编,并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以及从古至今60盘著名棋谱。  相似文献   

9.
李浭先生在《体育文史》1989年1期上发表题为《我国最早的围棋月刊》的文章,称“我国最早创立的围棋月刊是在1937年,由当时设在上海市汉路421号上海旅馆内的‘中国围棋月刊社’编辑石印的杂志。”据现有资料,中国最早的围棋月刊应为成都围棋俱乐部1922年创办的《弈学月刊》,比上海创办的《中国围棋月刊》早15年。日本最早的围棋月刊是《棋道》,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文化新论丛书”之一,何云波教授的新著《围棋与中国文化》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该著既从历时的角度梳理了围棋发展的源与流,又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围棋与中国古典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还对文化边缘人吴清源的围棋人生进行了文化剖析,文辞优美流畅,资料翔实丰富,既有学术的深度,又给人阅读的审美快感,洋洋四十余万字读来丝毫不觉滞重和晦涩,轻松之中我们又能循着作者的导引领略黑白世界的奇异风景,切实把捉到其间深藏的文化内涵。我们知道,人类文化并非是同人类同步产生,而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的交往…  相似文献   

11.
成功的借鉴     
杨爽 《围棋天地》2014,(1):104-106
中国围棋影响力最大的赛事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从1999年开办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受到了成千上万棋迷的追捧.是我国围棋职业化的标志.促进了整个中国围棋赛事的红火.提升了中国围棋的地位.造就了中国围棋的形象。全国各地一些围棋活动开展广泛和发达的地区开始效仿围甲联赛的成功模式,如上海、海南、江西.江苏等各地都举办了不同形式和多样化的地方联赛,大力地加强和推动了地方围棋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安永一著 《围棋天地》2010,(20):105-109
安永一先生为日本围棋界一代传奇人物,研究大家。他曾经痛感于日本围棋成文规则的欠缺,于1932年发表被后人称为“安永宪法”的《围棋宪法草案》。他与吴清源、木谷实两位大师合著的《围棋革命新布局法》更是成为围棋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甚至广大棋迷所熟悉的中国流布局,第一个下出的人也是安永先生。安永先生是日本棋界的中国通,对中国古籍多有涉猎,而对新中国和新中国围棋的发展也颇多关注。《中国的棋》成书于1977年,是安永先生对中国围棋研究的总结之作,至今仍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郝克强 《新体育》2010,(8):56-57
《新体育》创办了中日围棋擂台赛,中日围棋擂台赛成就了聂卫平,聂卫平的胜利振兴了中国围棋,聂卫平的失败成就了韩国围棋。  相似文献   

14.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4,(17):86-94
清代是中国围棋的一个顶峰,棋手众多,棋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陈祖德先生撰《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十四卷,涉及的全是清代棋手。大约以陈先生作为当代国手的专业眼光,清代以前的棋,在技术上尚嫌粗糙.所以不予置评。而清代围棋棋谱,留存下来的将近百部。亦可谓蔚为大观。但笔者曾有一观点,清代棋艺达到中国古棋的最高点.围棋理论却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15.
黑白史话     
围棋可能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晋)张华《博物志》曰:"帝尧造围棋教 子丹朱"。《潜确居类书》有夏禹臣乌 曹创作围棋的记载。围棋首次见诸文 字是在春秋时期,《左传》有"弈者举 棋不定"的故事;《孟子》有"弈秋"的 故事。1986年12月15日原邮电部 发行的T113"中国古代体育"特种邮 票(4-2)一枚是"围棋";1993年4月 30日为传播中国围棋文化发行了 1993-5"围棋"特种邮票1套。  相似文献   

16.
荣耀与期待     
《围棋天地》2013,(22):10-11
九尊精心准备的奖杯静静地守候在舞台一角.等待着它们各自的主人。这一天是10月25日.第2届陈毅杯中国围棋年度大奖的颁奖典礼现场。而这些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上海艺术由学院教授李游宇设计.汉光瓷工艺定制的奖杯代表着中国围棋界对过去两年当中为围棋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的祝贺和敬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围棋近两年发展之快,可以说超乎专家和媒体预想之外。快在什么地方?怎么能够证明中国围棋发展之快?说一说围棋新秀们的成长,那才最有说服力。中国的围棋是从1956年国家举办比赛开始起步的,在此之前的围棋,是纯民间式的自生自灭式的发展。尽管在我国历史上围棋发展也有过昌盛时期,但比起现今作为一项事业、作为人民大众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那是无法同日而语的。围棋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在围棋在社会中起的作用——围棋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围棋的职业水平。对于后者来说,围棋新秀的成长才是衡量长期发展的一个要素。 我国获得职业围棋段位的棋手并进行注册的,接近三百人。在这三百人中,1980年以后  相似文献   

18.
《围棋天地》2007,(23):1
近日,由凤凰国旅、法国围棋协会、法国旅游局、法国航空公司、《围棋天地》杂志联合组织的赴法国围棋交流旅游团,在北京“天地间围棋会所”举行招募仪式。据悉,此次是法国围棋协会首次向中国围棋选手及爱好者发出邀请,并希望有更多的以围棋为主题的旅游团体赴法交流。  相似文献   

19.
彭宝瑞 《围棋天地》2006,(12):74-74
2006年第10期《围棋天地》上登载了张燕先生的文章《青海藏族围棋》,读之颇感兴趣。从文章的描述可知,藏族围棋与中国古代围棋有亲缘关系,“密芒”应当是研究古代围棋的活化石。因此对青海藏族围棋的发掘整理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是围棋工作者还是文化艺术研究学者、专家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张如安 《围棋天地》2007,(13):92-93
大约在两年前,陈祖源说起他在收集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资料,并约我讨论《敦煌棋经》,我畏其艰难而不敢应承。想不到去夏他来宁波即把一部图文并茂的《围棋规则演变史》书稿送到了我面前。我是探索过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在拙著《中国围棋史》中,对每一个时期的围棋的棋制棋规也都有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