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将蒲宁的《档案》与果戈理的《外套》进行比较,分析蒲宁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含泪的笑”、尖锐的矛盾冲突、讽刺肖像画等艺术手法是蒲宁对果戈理的继承;对比手法的运用、讽刺的真实性、人物的生活化等方面是蒲宁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性作品,突出的成就不仅表现在继承了明清以前小说在讽刺艺术上对比、夸张等惯用手法,还独创了讽刺艺术的新特色。在讽刺的内容、手法、以及对象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单单从以往的典型性、真实性等角度来理解《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色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张丽丽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而在《围城》中作者所要撕破的是那些学历煌煌的人们的虚伪面孔。以漫画夸张手法嘲弄、揶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通过对留学生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间大学,从...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历来被人们所赞誉,其讽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讽刺对象的悲喜剧结合以及讽刺技巧的多种多样,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推向艺术颠峰,从而达到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开拓了清代讽刺小说的现代研究路径。他不仅提出"讽刺"的概念,而且针对其产生的背景、特征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特别是对《儒林外史》的研究考证,奠定了《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同时,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艺术手法加以评价和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6.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历朝历代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至中唐时李贺的"讽刺帝王求仙"类诗歌,完美运用通感手法为"讽刺"主题服务,其中以《瑶华乐》、《金铜仙人辞汉歌》、《秦王饮酒》、《拂舞歌辞》为代表,因运用通感手法浑融有道而具有超现实意味,蕴含了李贺诗歌创作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看钱奴》和《吝啬鬼》两部讽刺喜剧进行研究,将中西方历史中的文学作品当成人类思想演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进而促进中西方世界之间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本文研究成果是对《看钱奴》和《吝啬鬼》两部讽刺喜剧的个性特征和共性进行系统分析,涵盖现实主义强弱和文化思潮波荡、民族精神和喜剧效果、情感冲突以及经营方式,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为相关讽刺喜剧创作提供有效参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与《堂吉诃德》是两部不同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都交织着喜剧和悲剧的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时代的深层意义、作家的悲剧意识、人物性格的塑造、讽刺艺术手法、荒诞的表现方式及话语诉说风格来对比分析两部作品,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而给后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围城》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大多数学者主要从文学角度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而本文则试图从认知角度阐释《围城》中的爱情隐喻,结合隐喻的特点从概念隐喻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作品中的爱情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探讨爱情隐喻的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一部杰作。它对封建社会末期儒林中的腐朽与黑暗和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之所以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中重要一点与这部小说杰出的讽刺艺术分不开。作家善于将日常社会生活普遍存在的各种现象,加以集中概括与提炼,典型地再现了生活的真实,从而达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十日谈》创作是卜伽丘喜剧意识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从《十日谈》艺术表现看,卜伽丘喜剧意识为:以取悦大众为目的;用人性理解、乐观自信的心态观照生活,用通俗方言和诙谐口吻讲述故事;以讽刺、机智、幽默等艺术手法,实现对否定性喜剧形象的理性超越,对肯定性喜剧形象轻责加赞颂;以“大小框架”加附表层结构及内在喜剧基本环节的结合为总结构形态,实现喜剧意识向喜剧效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创作的小说并不多,但是却极有份量。他的小说以独特的讽刺形象和讽刺艺术风格,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学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钱钟书小说的讽刺艺术:首先,钱钟书小说的讽刺形象是独特的——是对病态知识分子的机智讽刺。其次,钱钟书在小说中运用了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再次,钱钟书小说的讽刺语言是独特的。幽默隽永,奇趣横生,几乎是涉笔成趣,浑然天成。而大量比喻的运用,则是其小说讽刺语言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笑"是喜剧外在表现范式,喜剧传递出的笑,貌似轻松实则严肃。《看钱奴》是中国最早的讽刺喜剧之一,人们被剧中人物滑稽言行逗乐时,内心却很难平静。从该剧贾仁等人的言行中,人们体味到了批判、辛酸、旷达三种不同意味的笑,看到了人性的恶习和弱点,并在感叹生命渺小与生存不易的辛酸过程中,思考着人生该有的态度,从而达到了对生命一种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所写,并征服世界文坛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格列佛游记》中,乔纳森.斯威夫特以他独有的政治视角,严谨的写作态度,和令人钦佩的丰富想象力,用它尖锐而锋利的文笔,影射和讽刺了当时腐败的英国社会现实。在小说《格列佛游记》中,他以幽默的语言丰富了故事的道德含义,以荒诞的剧情讽刺了现实社会。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生活和个人经历中,使他了解到爱尔兰人民被剥削和奴役的事实,基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小说《格列佛游记》,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伟大讽刺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关于<庄子>的文学类型,今人多以"浪漫"视之,其实并不尽然.根据现实型文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发现,<庄子>中不仅存在大量众所公认的浪漫型文学杰作,而且存在数量相当可观的现实型文学珍品.这些作品以批判现实为主要特征,思想内容相当丰富、深刻,而且开创了新的写实手法和讽刺手法,在艺术上也焕然一新,颇有特色.<庄子>不愧为中国现实型文学的伟大拓源者,对后世现实型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读《围城》不能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笔者发现《围城》的创作语言是具有陌生化的艺术特征的。整篇小说的创作和语言处理方面无不闪现着陌生化的光芒。本文就试从比喻,夸张和对话设置三个方面来展示《围城》语言中的陌生化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修辞的接受效果角度研究钱钟书《围城》的语言比喻修辞的接受效果。力图从语用、言语交际、语言的实用角度方面,摆脱以前习惯于只从写作人单方面研究修辞,研究文学作品的价值,而从交际中说写一方即钱先生的表达效果与听读一方即《围城》读者的接受效果的双向互动中,体会修辞的妙处,进而展示《围城》的语言修辞的真正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在创作中往往把含蓄深邃的讽刺与抒情、比喻、象征、双关等修辞方式结合起来,运用机智、凝练的语言,对旧社会的丑恶现象、对人性中虚伪、迂腐、麻木等痼疾进行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在沉郁且饱含深情的讽刺中形成了幽默的新颖性、内省性和悲剧性,使人们在笑声中愤慨、深思、反省和清醒,从而使幽默笔法达到全新的高度,产生出新颖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让美国人民的心理对社会及国家政府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甚至对自己的信仰也产生了质疑,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以黑色幽默的手法在小说中用喜剧加讽刺的方式凸显了人物自身欲望与故事背景的极大不协调。本文主要从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简介和黑色幽默的表达特点介绍出发,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者如何把黑色幽默融入小说以及黑色幽默是如果发挥其文学效果的。  相似文献   

20.
从高适创作的艺术风格与本诗的形象体系,探索了《燕歌行》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及其艺术表现的结构美和修辞美。并且根据本诗中关于唐军主将本质性格的描写,结合《新唐书》中《张九龄传》、《张守珪传》的记载,明确高适创作此诗决不是为了讽刺张守珪,而是为了讽刺安禄山,由此,《燕歌行》的认识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