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涛 《江苏教育》2024,(8):25-26
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班主任应在班级劳动教育中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关注学生的劳动精神生长。以文化浸润,涵养学生的劳动情怀;以体验导行,创新班级劳动样态;以资源整合,锤炼劳动品格,让儿童“爱劳、会劳、善劳”。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打造全方位劳动教育育人体系是增强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高校要搭建教学内容明晰、教学形式新颖、教学评价规范的劳动教学体系,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能”“以劳健体”“以文育劳”“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3.
朱燕 《上海教育》2023,(18):52-53
<正>我们围绕“一颗种子的力量”项目,结合“学院制”培养模式,以“劳动教育”为引领,以“尚蔬农耕”为举措,开展劳动教育各类活动,实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达美、以劳强体”,最终实现“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五育”并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结合当下的教育新时代背景,上海大学附属小学确立了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涵。学校积极加入宝山区“行知行”劳动教育实践与研究项目,立足实际,打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五彩课程,创造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开展实践与探索,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薇 《江西教育》2022,(32):24-25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求立足于人的整体性,融合多学科知识,对人、社会和自然进行整合,健全学生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以大自然为教具,借助种植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发展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悦心”的劳动教育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一条重要主线。黄炎培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从爱国主义到教育救国的“以劳谋生”、从实用主义到职业教育的“以劳养德”、从职业教育到劳动教育的“以劳树新风”,其劳动教育思想贯穿职业教育思想始终得以衍生与升华。充分借鉴其思想精髓,倡导高职院校通过提升生产劳动教育契合度、注重日常劳动教育育人功效、推进服务性劳动教育立体化等举措,化解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滞后、功能异化、环境窄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赵华 《江苏教育》2022,(87):27-29
<正>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以下简称“南小”)“明德学堂:阳光儿童‘力行’新劳动实践”项目围绕劳动教育开展丰富实践,在劳动实践设计、思考、实施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流汗的劳动教育须“有育有劳”首先,劳动是人与自然界的对话,人化自然的同时化人。“劳”的本意是希望和光芒。在《说文解字》中,“劳”是奋力地积极动作,即勤苦任事不停止。“劳”由“炏、冖、力”三部分组成。从造字结构上,我们不难察觉到其耐人寻味的深意:辛勤劳动,生活就会充满希望与光明。劳动是人与自然、他人、社会接触的,具有实践性、生产性、道德性、教育性和精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本身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7.
汤卫红 《江西教育》2006,(17):46-47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两本著作,最让我钦佩的是苏霍姆林斯基以劳动教育贯穿其全部教育的始终,并以此为基础与核心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马克思“教劳结合”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发展与创造。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无疑是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的伟大实践者。时至今日,能够超越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似乎还没出现。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是一种内涵深刻而广泛的和谐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的劳…  相似文献   

8.
邱鹏美 《学周刊C版》2023,(9):127-129
“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是一种创新的育人模式,在寄宿制学校贯彻该模式,不仅能够同步发展学生的劳动和审美素养,也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分析寄宿制学校贯彻“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模式的育人价值,从依托校园劳动教育载体、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实施劳育美育教学迁移三个方面,论述“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的实施策略,旨在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9.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两本著作,最让我钦佩的是苏霍姆林斯基以劳动教育贯穿其全部教育的始终,并以此为基础与核心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马克思“教劳结合”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发展与创造。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无疑是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的伟大实践者。时至今日,能够超越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似乎还没出现。  相似文献   

10.
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要求,劳动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对此,小学劳动学科教师可以秉承陶行知生活教育观,带领学生展开劳动教育实践。具体来说,教育实践要以学校为载体、以家庭为根本,丰富劳动教学内容,强调日常生活的教育价值,坚持“以劳促全”,实现由“知行”到“行知”的转变,落实“教学做合一”理念,用更加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方法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校劳动教育缺失,实效性不强;家庭劳动教育走过场,达不到劳动教育目的。我们探讨“五育融合”视域下,挖掘劳动教育价值,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力求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胡清华 《四川教育》2022,(21):39-40
<正>新时代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双减”背景下,如何切实通过学校顶层设计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加强劳动实践体验、提升劳动技能,让劳动教育充分渗透到孩子学习、生活、成长的每一个时空、每一处细节,以劳启智、以劳育德、以劳育美、以劳润心,让劳动精神融入孩子生活,深植孩子心底?巴中市巴州区第七小学校在优化劳动教育载体与途径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以及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标准的框架下,“教劳结合”被赋予了全新意义和内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沿革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教劳结合”相互促进与理论发展的特点,并为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生命力激发与推进劳动教育实施提供了实践背景与理论支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时期意义要把握劳动教育思想的融合、教育政策的变革以及劳动教育管理实施的统一;面向未来劳动教育,关注“物质劳动”到“非物质劳动”实践意义的突破,提高认识,明确劳动认知;坚持“五育并举”革新指南,坚守劳动教育回归学校教育主体,教师教育做“领头羊”,推动未来人才输送科学实践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大连市沙河口区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之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劳动教育的规律性,引领中小学有效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确保每个中小学生都能通过劳动教育获得劳动体验、习得劳动本领、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努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正>为进一步贯彻“五育”并举和巴中市委“四质工程”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巴中市恩阳区确立了“以劳育德”理念和实施劳动教育基本原则,探索实施劳动教育路径,基本建构起区域劳动教育体系,全区各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五唯”顽瘴痼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教育评价改革思路.当前,劳动教育评价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功能异化、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大背景下,劳动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构建以“四个评价”为核心的功能互补的劳动教育评价新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实现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鹄的.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作为一种固定的表述,视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列为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教”和“劳”分别确指什么?“教劳结合”是否仅指“教育”和“生产劳动”这两个事物的结合?近些年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指的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而毛泽东的“教劳结合”指的是“教育同手工劳动、体力劳动的结合”,二者不是一  相似文献   

18.
联系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发展变革特点,分析当下中小学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长效发展中的现实困境和暴露出的活动、成果、内容、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借鉴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提出“一核心,一手段,四模块”的长效协同目标分级校园劳动德育体系框架作为突破方向和策略,有效落实“以劳树德、以德育劳、以劳促全”政策要求,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人类文明赓续的主要手段。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关键举措。但随着人口结构、家庭环境、教育机制、西方价值、市场秩序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劳动教育面临“弱化、软化、淡化和异化”的风险,高校劳动教育结构体系和育人效果面临极大挑战。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重塑“四最”劳动价值观。应用型高校要以“端正劳动态度、塑造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传授劳动知识、生成劳动技能”为基本框架,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为本”的劳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的号召,针对先富起来的地区学校普遍存在的“富后不劳”“五育缺劳”“以动代劳”三大问题,本成果从“开心农场”这一劳动教育的载体创新出发,率先提出“新劳动教育”概念。历时12年,本成果逐步明确了以“从小热爱劳动”为宗旨的学校劳动教育新内涵,建成了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建了目标清晰、内容丰富、途径鲜明、方式多样的实施模式,整合了劳动教育新资源,形成了学校主导的“学校+农场”“学校+农户”“学校+企业”等劳动教育新共同体,实现了劳动教育的新样态。同时,本成果形成了“价值创新、课程引领、系统实施、区域推进”的改革经验与方法,打造了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