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科专业特色化是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也是当前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江苏20所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证分析,提出产教融合整体推进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建议。面对特色专业建设重点不突出,分散化,在专业结构布局上,需对接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应用专业集群;面对部分特色专业重复性高,脱离产业发展需要,在办学特色凝练上,需紧扣区域产业特征,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面对特色专业及整体专业建设水平低,与重点学科重合性低,在办学质量提升上,需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产业集群发源地之一的浙江省,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在层次、行业、区域和专业等四方面呈现明显特征。作为向以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切实增强专业与地方的结合度,形成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的专业布局,并提升专业内涵,强化专业特色,实现专业转型。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走向加强内涵建设和特色品牌发展的新阶段。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专业建设进行解构,立足旅游产业集群的大背景,从具体专业建设的小视角,以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为例,对旅游英语专业特色化建设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索,分析了对接产业集群加强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旅游英语专业基本特点,提出了高职专业特色化建设路径,对当下高职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内涵建设品牌特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唐东会 《台州学院学报》2011,33(2):78-82,86
通过深入解读集群定义、钻石模型、社会经济网络理论等有关大学作用的论述,从理论高度阐明地市院校对区域集群升级至关重要,发展前景广阔,得出地市院校的发展对策为:对接区域集群,加强特色建设;融入区域集群,积累集群社会资本;引领区域集群,促进集群升级。以台州学院为例,其发展对策应为融入台州产业集群,培育机械设计制造和医药化工等特色专业,引领台州产业集群升级。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旅游业成为广西与台湾经济合作中发展最快、收效最理想、未来前景最广阔的行业。通过人文视阈的角度,对桂台旅游区域合作、产业对接进行阐述和分析,对桂台旅游共同和谐发展提出优化产业对接软环境、打造产业对接合作平台、促成桂台旅游产业集群、推进民间产业集群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通过提升产业本身的竞争力来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利用2010年陕西省11个地市旅游产业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各地市旅游产业集群程度和区域经济竞争力分别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得到如下结论:除榆林市外,其它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程度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说明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能够推动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坚持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改革任务,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文章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客观地分析了目前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学合作、实现区域经济联动等方面的现存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在深入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集群及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内容、运行管理机制等环节的改革创新,建立起与区域产业集群紧密结合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发展区域经济建设所需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对全国32所职业本科学校设置的专业进行全样本分析,全面掌握目前职业本科专业在地域、院校、产业领域等不同层面的分布现状,发现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突出、部分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设置偏少、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度有待提升、专业设置的集群效应未得到充分显现等突出问题。应树立“多元协同治理”的理念:通过完善专业设置预警与评估机制,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度;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发挥行业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提升产教融合的可持续性;激发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提升专业建设的学生参与度。  相似文献   

9.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是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走"专业对接产业、学业连接就业、创业衔接职业"的专业集群建设之路。从专业集群建设的层次模式、路径模式和内外动力模式等方面,分析了专业集群建设的导向、抓手和需要协调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提出了学校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集群互动互促、融合协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隽  吴波 《教育与职业》2021,997(21):52-56
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大多专业比较齐全且有一定的特色,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基本吻合,但专业特色不够鲜明、与区域产业集群契合度较低、专业群资源利用率较低、专业群管理机制落后.因此,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应找准定位,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群;科学规划,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多方共举,实现资源集成共享;以群建院,创新院校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文章从产业融合对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作用入手,客观分析了目前辽宁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劣势,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提出促进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的演变产生了对专业集群建设的需求,专业集群作为顺应产业变化的技术创新组织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两者耦合发展,其路径有互动、共享、竞争、新设四种。受传统办学思维制约,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存在耦合困境。陇东南高职院校通过组建职教联盟、优化专业群布局、共建共享集群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区域贯通培养体系,为提升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水平提供了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应用型民办高校的性质,创新专业设置、加强专业设置的创新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升本、提升外部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坚持应用性和特色化发展原则,做好顶层设计,以学校的发展为定位,科学规划,做好调研,建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专业,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打造学科专业群特色。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河北省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选取产业—专业偏离度、技术服务和非学历培训规模等多项数据指标,对河北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服务贡献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或区域特色,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专业群面向产业的服务还存在设置不均衡、对接不紧密等问题。需要从对接地区重点产业、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区域功能定位、对接社会服务需求和对接高质量发展要求五方面,提升专业群服务区域的贡献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前站,对接日新月异的旅游产业发展,接轨旅游管理人才的就业岗位,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能产生积极的意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积极创新工学交替、课岗融合的旅游管理三四七专业特色,即三个基于的办学思路和专业方向,四个融合的教育模式和人才特色以及七个联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积极推动地方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作鹏 《教育与职业》2021,998(22):91-96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产教融合理论为基础,结合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双高"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路径:应以深化产教融合逻辑为主线,以区域产业发展为依据,对接产业调整和岗位需求,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同时,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并建设与岗位能力对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课堂革命,同步推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以产教融合基地、产业学院、实体化职教集团等部门为载体,主谋技术技能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以专业群建设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对河南目前花卉旅游集聚的典型区域洛阳、开封、鄢陵、南阳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四大区域在集群发展中的特点:集群发展模式相似,资源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程度不一。据此提出紧抓资源特色、扩大市场需求、延长相关产业链条和政府重视等发展壮大花卉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职重点专业群的耦合式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是重点专业群和优势产业集群在知识、技能、资源等各方面全面融合的复杂过程。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产学研各方形成合力,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改革和发展壮大的契机,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突破口。针对本地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可以整合“旅游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打造“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服务”重点专业群,围绕与本地旅游产业集群的知识、技能、资源等三方面“耦合”,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泸永江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背景下,区域职业院校依托三地产业和职业教育的优势,探索区域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原则与路径,形成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区域产业与专业的聚集效应,打造一大批特色品牌专业群(集群),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  相似文献   

20.
专业集群作为一种直面现代产业集群需求、优势资源集聚的专业组织形态,具备交叉性、复合性、高扩展性、高稳定性等绝对优势。以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为例,在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方面,探索了理论教学对接实践教学;专业建设对接区域经济;技能操作对接顶岗工作;课程体系对接企业需求;校内教师对接企业师傅;在校学生对接企业员工等方式。在教学资源开发实践方面,实现政行校企共建共享;优化专业集群;搭建教学平台;"互联网+教学资源";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