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洛半夏块茎不同种植深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确定半夏适宜的播种深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株行距8×15cm,播深分别为5cm、10cm、15cm、20cm四种深度与播深8cm作对照,以半夏鲜产量和粒重为指标,计算增产百分率.结果半夏种植过深、过浅均达不到增产的目的,播深10cm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增产22.95%.结论播深适当,能提高商洛半夏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强筋小麦单位面积播量既定时,生长前期小行距的单株生长有一定优势,拔节期以后减弱;小行距使基部节间长度增加,植株偏高,抗倒性下降。随着行距增大,单位面积的成穗数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行距偏小时千粒重降低。在豫北高产麦区,强筋小麦新麦19号以23 cm等行距种植产量最高,行距偏小或行距过大时都会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3.
行株距配置对夏玉米产量及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隆平206为试验材料,设行距为50cm、60cm、70cm、80cm的四种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夏玉米产量及田间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行距为50cm时产量最高,行距对田间小气候下的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日平均光强、日平均风速有显著影响,随着行距增大日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逐渐减小,日平均光强和日平均风速逐渐增大。各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不同,相对湿度和产量的关联度最大,对产量影响最大。50cm行距配置可有效协调群体内各气候因子之间的矛盾,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进行了荆芥适宜播种期、适宜种植密度和适宜采收期的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田地区荆芥的适宜播种期为4月25日-5月15日,适宜种植密度应控制在30cm×(5~7)cm范围,而适宜采收期应在种子成熟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实现涡阳苔干栽培的高产高效,对株行距配置进行优化研究.方法:采用两因素四和五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20个处理,比较各组间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在试验区间范围内,随着行距的增大,苔干产量有下降的趋势.定植密度在180000~210000株/hm2,行距30~35 cm,苔干产量最高.在相同密度条件下,每穴2株定植产量较低.结论:生产宜用定植密度180000~210000株/hm2,行距30~35 cm,能够获得较高的苔干产量.  相似文献   

6.
密度、行距配置对夏玉米部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郑单958和隆平206为材料,研究夏玉米密度、行距配置对部分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个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的方法.结果:在试验区间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和产量有升高的趋势,稳位叶长有下降的趋势;随着宽窄行距离的加大,平均稳位高、稳位叶长有增加的趋势;随着平均行距的增加,产量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其中郑单958以60 cm等行距产量最高,隆平206以宽窄行40/80产量最高,株高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结论:生产上对株型紧凑的郑单958和半紧凑的隆平206,分别以60 cm等行距和宽窄行40/80,适当增加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适合沿淮地区栽培的优质秋葵品种,为秋葵推广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五个不同品种(黄秋葵、红秋葵、白秋葵、绿秋葵、花用秋葵)生长及鲜果产量。结果:不同秋葵品种的株高、根颈粗、单株总叶数、单果数、鲜果产量差异均达显著差异水平。结论:白秋葵因单果数较多,生育期较长,产量最高,比对照组增产38.58%,适宜沿淮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长期定位试验下苎麻纤维产量的变化趋势,推动苎麻种植产业增产提效,基于苎麻多倍体1号品种2010—2019年共30个收获期的纤维产量数据,构建ARIMA纤维产量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ARIMA(2, 0, 3)模型最佳,4个收获期中纤维产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7.72%,整体预测效果较好,适用于该地区多倍体1号纤维产量的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9.
采取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0个旱稻品种的生长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沪旱15的单产最高,中旱221、赣农旱稻1号、绿旱1号产量分别位于第二~第四位,且与沪旱15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焦旱1号、津原85、旱糯2号的产量分别位于倒数第三~倒数第一位。其中,赣农旱稻1号和绿旱1号生育期、抗病性等综合性状表现最好,适宜在沿淮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采取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0个旱稻品种的生长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沪旱15的单产最高,中旱221、赣农旱稻1号、绿旱1号产量分别位于第二~第四位,且与沪旱15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焦旱1号、津原85、旱糯2号的产量分别位于倒数第三一倒数第一位。其中,赣农旱稻1号和绿旱1号生育期、抗病性等综合性状表现最好,适宜在沿淮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选取福州茉莉种植土壤,对常规与有机种植模式下的0~5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分布、平均质量直径D_(MW)、几何平均直径D_(GM)、分形维数(D)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常规茉莉种植土壤在0~50 cm土层以微团聚体(0.25mm)含量最高,67.63%,而1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低,4.13%;有机茉莉种植土壤在0~20 cm土层以大团聚体(R0.25)含量居多,59.30%,在20~50 cm土层以微团聚体(0.25 mm)所占比重大,53.36%;2有机种植在0~50 cm土层(R0.25)含量增加,分别提高了84.27%、126.85%、235.38%;3与常规种植相比,有机茉莉种植土壤团聚体D_(MW)和D_(GM)在0~50 cm土层均有所提高,常规和有机茉莉种植土壤团聚体D分别为2.84~2.92和2.53~2.85,有机茉莉种植土壤团聚体D相对较低,表明有机种植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葫芦巴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研究栽植密度对葫芦巴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密度每公顷在80000株~90000株之间,株距保持在5 cm~8 cm,行距保持15 cm~20 cm,产量和产值相应增加,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探究不同移栽密度对诸葛菜的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移栽密度,为沿淮地区诸葛菜高产栽培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五种不同的移栽密度(11.68万株/hm~2、14万株/hm~2、16.33万株/hm~2、18.66万株/hm~2、21万株/hm~2)的处理测定诸葛菜的生长指标和产量指标。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诸葛菜的株高、无效分枝、主花序有效长度、主花序有效角果数、秸秆干重、每角果粒数及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根颈粗、千粒重、二次分枝数等呈现下降趋势。在江淮地区诸葛菜种植密度为16.33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674.09 kg/hm~2。  相似文献   

14.
化肥有机替代对皖北地区夏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皖北地区夏玉米化肥有机替代的可行性与替代比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和无机复混肥为对照,研究化肥有机替代比例(0%、20%、40%)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孕穗期穗位叶叶绿素仪测定值(SPAD值),改善玉米产量构成,提高玉米产量。与无机肥处理(NPK)比较,有机肥替代0%和20%化肥处理(OF100、OF80),在玉米生育后期可提高玉米干物质累积量,通过提高玉米千粒重,改善玉米产量构成,显著提高玉米产量。OF100、OF80处理玉米产量分别为644.8kg/667m2和628.1kg/667m2,比空白处理(CK)增产61.1%、56.9%,比NPK处理增产12.6%、9.7%。结论:从玉米产量、施肥成本及农业环境保护角度综合考虑,皖北夏玉米种植以化肥有机替代20%(OF80),即每667m2基肥施用有机肥100kg,无机复混肥40kg,追肥尿素6k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2007-2008年间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东山试验地对BL201苜蓿、BL202苜蓿和BL203苜蓿等3个品种进行品比实验,比较其物候期、株高、分枝数、鲜干比、茎叶比、单株产量、越夏率及越冬率等性状。结果表明,在.高寒干旱地区3个品种都可以正常生长发育,BL203苜蓿植株较高、分枝数多、茎叶比大、单株产量较多,增产幅度较大,其次为BL201苜蓿、BL202苜蓿。BL202苜蓿鲜干比小,明显干物质较多,营养价值较高。综合分析BL203苜蓿适宜在当地大面积种植推广,BL201苜蓿和BL202苜蓿也可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安徽省沿淮地区稻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实现养地增产的效果。方法:采取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KB)、100%化肥(CF)、20%有机肥+80%化肥(CF20)、40%有机肥+60%化肥(CF40)和100%有机肥(OM100)5个处理,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适当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提高小麦产量,其中以CF20处理产量最高,达7850.85 kg/hm~2。与单施化肥处理组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蔗糖酶活性增加5.57%~9.59%(P0.05)。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其中以CF40处理土壤MBC和OM100处理土壤MBN含量最高。结论:有机肥替代20%化肥处理,增加小麦产量,优化产量构成因素,改变土壤酶活性,增加微生物量碳氮。  相似文献   

17.
以"中农20号"黄瓜为试验品种,研究加气地下滴灌对温室秋黄瓜生长状况、产量和干物质构成的影响.滴灌带埋深共设3个水平,分别为10 cm、20 cm、30 cm,加气处理分为2个水平(每天加气1次、不加气),共6个处理,各处理灌水定额均为187.5 m3/hm2.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滴灌带埋深条件下,加气处理均可以促进黄瓜的茎粗、株高、叶面积以及根部的生长.加气灌溉在滴灌带埋深20 cm(T2)时,最适合黄瓜茎粗、株高、叶面积的生长和提高茎叶的干物质累积量.在相同的周期内,T2处理的茎粗较不加气处理(CK1、CK2、CK3)的茎粗增加了8.68%~18.84%,株高增加了7.05%~18.37%,叶面积指数增加了5.69%~21.01%.与对照组的黄瓜产量比较,加气灌溉在滴灌带埋深为20 cm(T2)时对黄瓜的增产作用最大,较CK1、CK2、CK3分别提高了41.57%、13.03%、8.87%,同时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提高了根干物质的累积量.  相似文献   

18.
滁州地区果桑菌核病的种类调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核病是影响桑椹产量的主要病害,主要由菌核萌发产生孢子作为侵染源引起危害,为防治菌核病,对滁州地区果桑的菌核病进行种类调查、分离、纯化,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害主要为小粒性菌核病,子囊盘萌发高峰期是在4月中旬,采取冷刺激,紫外光照等方法能诱导桑椹菌核的萌发,22℃为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麦麸琼脂培养基为最适培养基;弱酸性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1-5cm为菌核能萌发适宜深度。  相似文献   

19.
对比分析黑木耳在茶梗、茶枝屑不同基质配方上的菌丝生长、出菇表现、产量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黑木耳在各基质配方上均能正常生长、出菇,除配方CG1(78.5%茶梗)、CZ1(78.5%茶枝屑)产量及生物学效率低于对照CK(78.5%杂木屑)外,其他均高于CK,其中配方CZ2(48.5%茶枝屑)最高,生物学效率比CK高出10.09%;含茶枝屑配方栽出的黑木耳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Ca、Fe、Zn、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均高于CK,而含茶梗配方栽出的黑木耳则是粗蛋白、粗多糖、灰分高于CK。综上所述,茶梗、茶枝屑作为代料栽培黑木耳可行,茶枝屑代料栽培出的黑木耳总体品质要优于茶梗代料。  相似文献   

20.
<正>一、试题设计西海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代称,地处六盘山东麓和黄土高原西部。该地区经济落后,少数民族众多。为解决贫困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通过“吊庄移民”将西海固贫困人口迁往银川平原(见图1)。为带动移民脱贫致富,当地发展菌草蘑菇产业,培育一种巨菌草作为蘑菇的培养基原料,同时开挖半地棚或利用废弃窑洞种植双孢菇。双孢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8℃~27℃,子实体分化要求温度为5℃~20℃,长时间的高温或低温都会影响蘑菇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