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婚制"为部族内的"同姓相婚"。春秋时期,宋国贵族虽然仍有实行超出五服之外的内婚制的传统,但国君阶层的婚姻形式并不限于内婚制,内婚制的比重已微乎其微,并且至春秋末年时已经被外婚制取代。而贵族中卿大夫阶层,内婚制的习俗仍很严重,这可从史料中很少发现有与他国贵族或本国异姓贵族通婚的事实得到证明。宋国内婚制是殷周两种婚姻制度对立的产物,也是殷周两种文化形态、生活形态交融斗争时期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畸形婚姻形态。  相似文献   

2.
九隆传说中蕴涵了哀牢氏族图腾崇拜、对龙文化的认同、渔猎经济意识、普娜路亚婚姻制、文身、血缘分封制及“贵小”王位继承制、王位世袭制等多重史学意义;哀牢夷价值取向的萌芽及发展,深刻影响着哀牢夷区域文化在历史发展历程中的相对稳定性、传承性,从而也形成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其价值取向涉及到伦理、经济、婚姻、审美、政治、文化意识等诸多方面;从“九隆传说”史学意义中对哀牢夷价值取向的透视,可较系统地了解到哀牢夷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其氏族价值观及氏族文化体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九隆神话是西南地区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九隆神话有着特殊的叙事功能,体现着哀牢夷先民们的原始思维。研究九隆神话的叙事功能,能够确切地展现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为提高欣赏和评论九隆神话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独龙族的婚制及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独龙族婚姻形态具有6种:一夫一妻制、对偶婚、妻姊妹婚、家族内婚、非等辈婚、转房制以及家长多妻,并且6种形态并存,以妻姊妹婚为主。这对人类各种婚姻形态及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六祖分支"与"九隆神话"是彝族发展史上较为重要的两个传说。"六祖分支"发生在大约2500多年前彝族主体阿普笃慕部落在云南东川洛尼山分支发展的故事;"九隆神话"则是发生在大约2000年前的两汉交替时期云南哀牢夷(彝)初始王九隆的故事。"六祖分支"和"九隆神话"这两个重要传说,说明了彝族先民开拓进取与奋力发展的精神以及彝族文明史的悠久,反映了彝族与汉族乃至整个华夏民族一样,都是"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在传统婚制存在且占主流的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异于传统婚制的婚姻现象。其主体是同姓媵制,同姓不婚制和有丧不婚制;但随着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及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出现了许多与传统婚制相悖的婚姻现象:异姓媵、同姓婚、有丧可婚、贞操观念淡薄但已出现萌芽。  相似文献   

7.
九隆神话是叙述哀牢民族由来的传说故事,相对于理性的思维来说,其所讲显得荒诞陆离,让人"迷思"。但从历史研究来看,九隆神话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基础,它不仅反映了哀牢夷初期的精神活动和思维特征,更传达了哀牢夷远古的历史文化演变信息,如氏族制度、经济生产方式、婚姻制度、社会风俗的发展变化,为我们了解哀牢文化的进程及其规律提供了一个最方便的透视角度。  相似文献   

8.
媵婚是西周、春秋时期存在于诸侯贵族间的一种特殊婚姻制度。它的基本内容是:一国诸侯嫁女时,要由她的有血缘关系的一个妹妹和侄女作为陪嫁,其他两个同姓诸侯也要按此要求各用三人作为陪嫁,形成所谓诸侯"一聘九女"的婚姻结构(即一夫人加八媵妾)。《春秋·左传》多有记载,《诗经》中亦有多首诗或隐或现地反映了媵婚的内容。媵婚的存在有其历史、政治和文化多重因素。媵婚是姊妹共夫和姑侄共夫的混合体,是原始伙婚残余的表现;媵婚的出现,跟周代分封制有密切关系,媵婚是政治婚姻,诸侯之间以婚姻为纽带,结成政治联盟,实现各自的利益需求;媵婚还跟诸侯"重继嗣",希冀权力永续的功利目的有关。  相似文献   

9.
招赘婚是一种非礼制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一种补充形式.本文主要论述清代陕南地区招赘婚的类型、分布特点,并从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构成等方面探究该地区盛行招赘婚的原因,以期加深对该地区的风俗文化诸方面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兄妹缔婚始祖神话作为中国上古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性文化内蕴。本文将上古时代伏羲、女娲兄妹缔结婚姻,繁衍人类,从而成为人类始祖这一类型的神话概括称为“上古兄妹缔婚始祖神话”,并对兄妹缔婚始祖神话系统中涉及男女婚姻,性爱生殖方面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梳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海南黎族早在解放前已实现了一夫一妻制,但原始的族外群婚仍顽固地残存着,并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黎族地区普遍盛行的“放寮”习俗,便是这种族外群婚残余的典型表现。在阐述“放寮”婚姻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与永宁阿注婚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违法婚姻是当前我国婚姻家庭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的违法婚姻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无效婚姻进行必要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掌握和实施新婚姻法。  相似文献   

13.
无效婚姻制度是我国修订后的《婚姻法》新增设的一项制度,它填补了我国婚姻立法的一个空白,是对我国婚姻立法的重大发展,也是我国婚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它不仅完善了我国婚姻法理论,有利于婚姻法向民法典的回归,而且为人民法院审理违法婚姻案件提供了审判依据。但是,新婚姻法对于无效婚姻制度立法方面的设计还存在一些缺陷,所以对无效婚姻制度的内容、无效婚姻的确认、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于当前的司法实践及其婚姻立法相关内容的完善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交易婚初探     
交易婚是无结婚合意的男女双方为了实现其个人目的,事先通过协议约定而成立婚姻,待其目的实现后即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种婚姻现象。究其本质,这种婚姻就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交易行为。为了防止交易婚呈逐渐扩大态势而对社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应该对其进行有效规制以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文章通过对交易婚产生的原因、法律性质和效力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建议我国修改婚姻法第10条和增设结婚登记宣誓制度,完善相关婚姻法律制度,以实现对该种婚姻合理规范。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不少远古不文明婚俗的反映:以女方为支配的赘婚,以男子为中心的媵妾婚,前者造成了《诗经》时代独特的弃夫现象,后者更造成了当时大量存在的弃妇现象;此外,还有兄弟共妻制、多夫多妻制、收继制等婚姻形式。所有这些都是远古蒙昧、野蛮时代留下来的群婚与对偶婚的遗迹。以此可见,《诗经》时代是一个婚姻状况混乱、婚恋比较自由的特殊时代。  相似文献   

16.
我国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中设立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两种制度在我国立法上是首次出现,但其具体内容还存在一些不妥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的婚姻制度在半个世纪内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艰难历程。推动这种嬗变既有新旧制度变迁的因素,也有各种社会政治运动的冲击,更有“文革”的摧残;又因改革开放后人性的恢复、自由的实现而带来的新气象,以及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其间的阵痛几乎与中国社会同步。婚姻是男女的结合。在中国,女性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家庭、父母和丈夫,基于此,将现代中国婚姻史说成是现代中国妇女生活史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18.
小说《新结婚时代》讲述了当今社会两代人、三种不同状态的个性婚恋,揭示了婚姻不等同于爱情的事实,古训所说的门当户对在当今时代中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该书婚姻主题的深入分析,指出婚姻的维系需要门当户对。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发生着急剧转型,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辛亥革命对旧世界的摧毁,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五四"运动对青年思想的解放以及较为宽松的社会风气,使长期受封建思想压迫的青年一代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婚姻作为人类发展的最基本形式,首先受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视。他们要求夺回婚姻主权,打倒封建婚姻制度,不再相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社交公开、男女平等、婚恋自由、一夫一妻成为青年男女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20.
小说《新结婚时代》讲述了当今社会两代人、三种不同状态的个性婚恋,揭示了婚姻不等同于爱情的事实,古训所说的门当户对在当今时代中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该书婚姻主题的深入分析,指出婚姻的维系需要门当户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