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提出了“因其时,用其术”的治国思想,他激烈地反对封建礼教,封建等级,反对因循守旧理论,提出了因性牖民,人人平等,安民养民,因时制宜的治国从政主张,李贽的治国思想直到今天仍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治国思想内容丰富、系统,主要包括反对封建束缚,提倡因性牖民;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人人平等;反对剥削压迫,提倡教民养民,廉洁从政;反对因循守旧,提倡“因其时,用其术”;反对害才误国、提倡聚才兴国;反对恃势弄权、提倡严己宽民等。  相似文献   

3.
李贽是明代最具叛逆精神的思想家,晚明人文主义的先驱者。李贽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与他出生于商业繁荣的沿海城市和七岁丧母后的生活经历有关。李贽的叛逆精神与人文思想最鲜明地表现了主张独立思考,反对盲从;认为圣人并非万能,孔子亦有不能,反对神化圣人;提出童心说,崇尚自然真实。坚决反对一切假道学和伪君子作风。李贽的思想对晚明思想界和文学界有重大的直接的影响,开创了一种新风气。晚明人文主义新思潮涌现得快,消失得也快,除了自身的弱点外,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社会未能提供使之繁荣壮大的阳光雨露与土壤。李贽是战士,也是作家,他的杂文和诗歌都取得了相当成就。  相似文献   

4.
针对明朝开国以来充斥文坛的一味师古法古的复古文艺思潮 ,李贽提出了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的文艺批评观 :提倡“真情” ,反对“假理” ,要求文学作品必须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 ;反对处处以古为法 ,认为文学作品应当顺性而作 ,追求自然之美等。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因素产生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以及明中期以来文坛的进步创作倾向、进步文艺理论是影响李贽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本主要叙述了“童心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李贽从“童心说”的观战出发,提倡“自然之为美”,反对“中和之为美”;主张无意为,反对有意为的美学思想,这此美学思想,开启了一代新思想和学的新风尚,无论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灯道古录》表现了李贽非孔非儒、反对偶像的战斗精神和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发展以及反对封建等级制、要求平等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晚明时期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启蒙主义思潮的特色,不仅是研究李贽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也是认识中国文化思想发展轨迹的代表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贽立足人的生存需要并从安邦辅国的角度,充分肯定物质财富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肯定近代社会的商业活动,视“义”、“利”为一体,赋予财货利欲以道德色彩,李贽的经济思想表现了对传统经济思想的巨大超越而具有了现代经济思想的因素。李贽经济思想是建立在他尊重个性自由、维护人本自然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成为他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反对理学扼杀人性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猛烈批判李贽,是思想史上值得深思的问题,三大思想家在理欲观,佛禅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三个方面李贽存在严重分歧,李贽提倡私欲,蔑视天理,三大思想家理欲并重,反对纵欲;李贽佞佛,三大思想家辟佛;李贽称赞冯道为“吏隐”,三大思想家坚持气节,贬抑冯道,从三大思想家与李贽的分歧,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具有阶段性特点,启蒙思想的承继与发展缺乏一种自觉的连续性,李贽的思想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抗争,三大思想家则是既批判了专制制度,又照顾到明清易代之际特殊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思想特征,二都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三大思想家虽然批判了李贽,但二之间深层次的思想逻辑上的一致性还是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25):97-F0003
一、生平介绍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又号笃吾,福建泉州人。中国明朝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其父李白斋,为人豪爽、正直,反对“利口能言,以博取富贵”,见他人危难,即慷慨相助。这一切对李贽的思想影响很大。26岁时,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此后二十多年,李贽为生计而奔波于仕途。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李贽一直被认为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是反对儒家、孔子的。本文针对传统观念对李贽看法所存在的局限和盲点,通过对李贽著作的深入研读和他生活经历的了解,收集可靠的言论证据、重新分析李贽的信仰,认清李贽对道学进行激烈批判的实质以证实李贽并非真正反对孔子,他反对的是借孔子之名谋取自身利益的假道学,实质上是为给孔子正名,还孔子一个平民凡人的面目。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小说家冯梦龙,深受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三言"是冯梦龙的主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精神。本文以"三言"为研究主体,主要阐述了冯梦龙与封建传统道德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以及冯梦龙表达叛逆思想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李贽,晚明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追求个性自由和真性情,反对理学对思想的禁锢和对人性的扼杀,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理学的虚伪;他直面现实,批判历史,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然而,他的“异端”思想及行为与现实格格不入,因此世人或以为狂,或以为可杀,对他百般诋毁、驱逐和迫害。李贽狷狂孤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位勇敢的斗士,一位伟大的孤独者。  相似文献   

13.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真伪及评点的进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论者认为李贽评点《三国演义》乃叶昼之伪托。此说不可靠。综观评点全书的基本思想、对人物的评价及语言特色等,均与李贽的一贯思想、见解、文风相一致。评点中,深刻反映了李贽的平等思想、民本思想和对封建假道学的严厉批判。  相似文献   

14.
"童心说"作为李贽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主张真实自然地抒发情感,反对虚假夸饰的封建理学,要求表现个体情感欲望,抒发真性情。同时努力追求新奇,力图突破僵化格式的束缚。这种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对当时及后世的文艺创作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这是晚明时期名教士大夫们对李贽所下的一方定论。然而,李贽被视为"异端"也绝非偶然,它是由其所生处年代的主、客观环境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16.
对李贽写作目的的探讨是李贽研究问题域中的首要之义和应有之题。笔者以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对李贽的论述为切入点,初步探讨李贽“为己”与“经世”,“自适”与“教化”相互冲突而又对立统一的写作目的,并深入剖析其成因及思想来源,指出李贽的写作在晚明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意义。以期对李贽的思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陶望龄是明代馆阁成员中,较早对拟古主义不满,并对其公开展开批判的人。他同袁宗道、黄平倩一起,“汰除王、李结习”,“以清新自持”,在公安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陶望龄与当时进步思想家李贽交往颇深,并深受其影响。同时,他与“公安三袁”交谊笃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封建礼教,剥夺了大多数女性受教育的权利,明代以前尤为强烈,而到了明代末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同情女性疾苦的社会思潮,李贽就是这一时期为女性争取权利的代表者。以其《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焚书.夫妇论》、《初谭集》等为例,分析他关注女性、尊重女性、重视女性教育的进步思想,进而探究李贽产生这种进步女性教育观的原因以及对女性教育所具有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贽是晚明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伴随着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李贽的思想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市民思想就是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20.
在涉及“脂批”的红楼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应澄清所谓“脂批”中,哪些是后人之作或辨别何者确是当时人之“脂批”.把不属“脂批”者排除后再考虑是否批者和作者看法一致,才是判断“脂批”价值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