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TRIZ理论体系被创新研究者们关注和积极应用于管理创新领域,但是,可操作的管理创新工具有待深入研究,需要对大量管理专业的知识和原理的系统梳理。TRIZ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完整算法ARIZ。形成解决管理问题的创新算法过程,需要以总结管理系统进化趋势以及管理创新原理和解法等工作为基础,并在算法中体现创新方法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TRIZ的管理创新体系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利用TRIZ来构建管理创新的方法体系,从而实现利用TRIZ对管理创新方法与内容进行系统性研究.是文章研究的中心问题.通过引入管理元素这一概念,解决了TRIZ冲突理论在管理领域中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管理领域的冲突是由管理元素的相互冲突与自身冲突构成;同时提出了管理领域的"管理元素--场"分析模型,解决了TRIZ在管理领域应用的两大根本性理论问题;进而,通过对TRIZ在管理领域方法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基于TRIZ的管理创新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3.
王珊珊  王宏起 《情报杂志》2012,31(5):192-197,175
产业联盟的创新活动具有参与主体多、创新问题复杂、伙伴匹配性要求高等特点,从而极易导致创新的低效率,TRIZ理论作为国际公认的重要创新方法之一,能够有效地解决联盟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介绍TRIZ理论基本内容及解决创新问题的流程,在此基础上揭示TRIZ作用于产业联盟创新的机理,设计基于TRIZ的产业联盟创新方向确定方法和创新时间内耗因子控制方法,旨在为加速产业联盟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属于问题驱动型理论,管理领域应用TRIZ的首要条件是管理问题的发现,但是管理创新问题却较为模糊与不易发现,而已有相关研究往往忽略了该问题。提出问题驱动的TRIZ管理创新体系,强调管理问题发现的重要性,包括问题预测、问题定义、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4个模块。在以往基于TRIZ的管理创新研究中,鲜有研究针对"问题预测"模块展开研究,而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是有效的问题预测与发现工具,通过对比分析技术系统与组织系统的异同,首次尝试给出基于TRIZ的组织系统进化法则。  相似文献   

5.
TRIZ中矛盾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易于理解的日常生活中菜刀切菜时菜粘刀的问题为例,介绍了TRIZ中技术矛盾与40条创新原理,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以及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之间转化的方法。应用矛盾矩阵与分离原理中推荐的创新原理产生了若干创新性地解决菜粘刀问题的方案,经专利查询,几乎所有的方案均已被申请且授权。验证了TRIZ的神奇。  相似文献   

6.
运用情感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进组织发展,是企业经营者的有效选择。把TRIZ理论引入到情感管理研究,探讨了如何利用TRIZ的冲突解决理论和技术演化理论来解决情感管理中的情感冲突问题,提高情感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TRIZ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创新方法,有助于提升R&D联盟的创新能力。针对R&D联盟并行创新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对R&D联盟应用TRIZ理论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运用TRIZ理论的物理矛盾解决思想与方法,提出了R&D联盟应用TRIZ理论并行创新模式设计思路,构建了并行创新模式的结构框架,设计了基于TRIZ理论的R&D联盟单中心型并行创新模式与多中心型并行创新模式,并提出了并行创新模式应用的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8.
TRIZ来源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首字母缩写。TRIZ是由苏联军方技术员阿奇舒勒(Genrich S.Altshuller)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对数百万件专利文献和自然科学知识研究、整理和归纳,最终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系统化的、实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体系。TRIZ最初是用来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然而,随着TRIZ的发展,已经扩展到其他领域。本文试图从专利的角度,探讨如何运用TRIZ解决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碰到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TRIZ发明原理的重大工程冲突管理创新与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重大工程管理的复杂性特点,结合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中的发明原理与方法,尝试以新的视角思考工程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问题。结合易经六十四卦的构成方式、卦象含义以及典型工程管理情境,将发明原理进行分解与表述,旨在降低发明原理的模糊性,提高工程管理领域下的应用有效性,并为发明原理的自动检索的实现提供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21,(2)
高职教育是国家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基于TRIZ理论科学地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开展基于TRIZ理论的校企联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从教师的角度将课堂教学作为创新研究的对象,从学生的角度以企业真实案例作为解决技术问题的研究对象,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TRIZ理论的校企联动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法的设计思路和步骤。在分析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基于TRIZ理论的校企联动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萃智(TRIZ)理论及其发明问题解决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何取得不断的突破性创新,是摆在很多国家和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TRIZ作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一种指导创新的强大理论工具,可以有效引导人们突破思维障碍,以新的视角分析问题,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TRIZ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介绍了TRIZ理论的发明问题解决程序。  相似文献   

12.
杨波 《科研管理》2014,35(8):93-100
管理创新是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而TRIZ作为一种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已拓展应用于管理领域并较好适用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基于理论分析构建了TRIZ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影响的概念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了所提出的假设。研究结果表明,TRIZ的管理发明原理、最终理想解、管理冲突与分离原理、管理进化理论等理论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理论研究、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了有效推动TRIZ应用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深化和拓展了TRIZ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也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管理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科阶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以创新教育为理念,当前高校开设的机械原理及设计课程,主要涉及产品详细设计阶段的内容与方法,对产品创新实现规律涉及甚少,为解决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问题,根据TRIZ理论的冲突、进化和效应三模块,通过对工程方案的分析,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合适的战略,指导学生创新性的解决所遇到的发明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满足机械类专业"卓越计划"要求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相融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将TRIZ物场分析法与用户创新源管理相结合,从企业、用户创新源、管理方式以及相互间的作用类型出发,分析模型类型,通过管理方式的替换、搭配,管理主体与用户创新源的引入、改变,针对不同物场模型类型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并以小米公司为案例,指出了企业纳入用户创新源参与新产品开发的流程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TRIZ的管理创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东生  徐曼  袁媛 《科学学研究》2005,23(Z1):264-269
目前有关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成果还不能为企业提供一套可用于实际操作的方法。TR IZ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应用于技术创新的有效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管理创新方法的研究,尽管技术对象系统与管理对象系统之间存在差别。成功应用TR IZ于管理创新方法中,关键是要结合管理对象系统的特征对TR IZ方法进行创新。本文论述了TR IZ应用于管理创新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管理创新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针对TRIZ分析解决工程问题时,割裂、静态的使用因果与功能模型等分析问题工具导致无法高效准确识别关键问题的现状。本文在TRIZ分析问题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轴分析与功能模型的创新融合,形成新的TRIZ分析问题流程,新的流程加强分析工具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时准确的对问题再定义,锁定影响问题发生的关键因子,最终实现对工程核心关键问题的识别,并用纯电动矿用车能量反馈不足的工程实例分析创新流程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创新流程旨在帮助工程技术人员识别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根原因,找到宏观、微观层面的核心关键问题,达到准确定义问题核心与本质的目的。研究对工程问题的识别与解决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中美技术竞争没有妥协的余地,唯一的出路在于实施卓越的科技战略、选择科学的突破路径去赢得竞争的基本判断,根据“卡脖子”技术的特性,运用TRIZ思维,建立了基于TRIZ冲突解决原理的突破“卡脖子”技术思维体系;同时,构建了宏观层面上基于战略层和应用层有机联动的“卡脖子”技术突破机制和微观层面上基于TRIZ技术创新分级的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实施机制。在对上述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突破“卡脖子”技术的4条路径:(1)面向政府和企业两个核心主体,从宏观层面建立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宏观机制;(2)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TRIZ方法辅助企业技术创新;(3)融合技术创新系统思想,建立跨学科、跨行业的联动机制;(4)发挥平台功能,实现优秀人才的有效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