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陈宫体诗之迅速发展期主要在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前后至陈至德元年之前(公元583年)的近60年中,当时社会环境较为安定、诗人众多、年龄结构合理。宫体诗变质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前后至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的近10年之间。这时,诗体风格单一,曾有建树的诗人徐陵、沈炯、阴铿、张正见、顾野王等人已经谢世,但是,这近10年时间不能代表整个宫体诗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正>一、从文学的发展规律来看,梁代天监初年之前的时间均可以称之谓宫体诗酝酿期.其时,文学传统之影响、社会环境之孕育与宫体诗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正> 梁陈宫体诗(以下简称“宫体诗”)概念之界说,实乃宫体诗研究之关键所在.尽管自六十年代后期学术界对其狭义界说屡有质疑,然宫体即艳体之观点仍影响较深,没有出现突破性进展.欲深入探讨宫体诗概念界说,实应寻本究源,还其本来面目,才能为宫体诗研究打开缺口,并有利于向纵深方向发展.欲作较为科学、客观之论证,笔者拟从狭义说质疑和广义说试论两方面试加探讨.  相似文献   

4.
要想知道历史上的某一年是干支的哪一年,可用以下方法推算:(一)公元元年,即西汉平帝元始元年,是辛酉年.据此,可推知公元元年到公元十二年的干支是:辛酉(1)、壬戌(2)、癸亥(3)、甲子(4)、乙丑(5)、丙寅(6)、丁卯(7)、戊辰(8)、己巳(9)、庚午(10)、辛未  相似文献   

5.
偶读北大学报所载孟繁清同志《元代学田》一文,得益非浅。但亦有令人不敢苟同之处。孟文称:“学田之设,始于北宋”。窃以为不然。孟文宣称,学田自宋仁宗乾兴元年所赐之兖州州学田始。据考证,早于乾兴元年(公元一○二二年)之前八十二年,即南唐升元四年(公元九四○年),庐山国学已置有田亩,“以给诸生”。陈舜俞《庐山记》称:“白鹿洞……南唐升元中,因洞建学置田,亦以给诸生,学者大集”。朱熹《申修白鹿洞书院状》称:“南唐之时因建书院,买田以给生徒,立师以掌教导,号为国学。”  相似文献   

6.
戴震(字东原)生于公元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死于公元一七七七年(乾隆四十二年)。戴震是十八世紀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考据学家,也是先进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在許多方面富有独  相似文献   

7.
<正> 梁陈宫体诗(以下简称“宫体诗”)是魏晋以来诗歌发展和新变的必然结果.拟作之风的兴盛对官体诗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假如我们说“乐府是酝酿五七言古诗的媒介”的话,①那么拟作体与宫体诗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甚至对近体诗的形成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基于此,本文才意图从拟作体演变轨迹、拟作体实用价值和拟作体广泛影响的角度出发试加探讨,并期待着诸位师友不吝指教.一、拟作体之演变轨迹古人拟作多呈现出先赋后诗、日益昌盛的风貌.据王瑶先生《拟古与作伪》一文中记载,现已知道的拟作可以吴人张俨的《后出师表》;魏晋时人拟作的《李陵与苏武书》、《长门赋》;宋人谢惠连托名司马相如拟作的《雪赋》;谢庄托名陈思王曹植拟作的《月赋》等为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
一、渤海国是怎样兴起的?渤海大氏及其族属出于粟末靺鞨(肃慎族系统),为靺鞨七部之一,居粟末江(今称松花江)上游,靠近长白山,亦接近旧高丽(本称高句丽)北境。新唐(?)谓“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其说甚确。公元六六八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灭高丽,移其遗民于各地。渤海大氏一族以附于高丽之故,亦被徙住于营州(今朝阳县一带),此时契丹渐强,遂附属之。六九七年(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契丹叛唐,攻破营州,渤海国第一代高王大祚荣趁此机会,携其全族从营州东奔,踰松花江至牡丹江上游东岸今敦化县地  相似文献   

9.
一通鉴纪事本末42卷,南宋袁枢撰。枢字机仲,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6年),卒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官至工部侍郎。宋史卷389袁枢传云:“出为严州教授。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枢之至友杨万里序通鉴纪事本末亦云:“后一年子袁子分教严陵。后一年,予出守临漳,相见于严陵,相劳苦,相乐,且相楙以学,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据此两说,均谓此书作(?)枢官严州之时。按枢调严州教授,乃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六月问事,杨万里过临漳读其原稿,并为之作序,乃熙淳元年(公元1174年)三月问事。公元1175年,吕祖谦朱熹复先后为此稿作跋。1176年,参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封号     
孔子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孔子有封号始于汉平帝刘,桁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追越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北周静帝宇文衍恢复孔子的公爵之封,号“邹国公”。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取消封号。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称“宣父”。唐高宗  相似文献   

11.
三、中国经济与人力资本的变迁及其历史经验(一 )强盛、衰落与崛起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 ,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 ,90 %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据安格斯·麦迪森计算 ,从公元元年到 19世纪初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 2 0 %以上。其中 ,从公元元年到 15 0 0年 ,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 ,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 (公元元年~ 10 0 0年 )在…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20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与作品内容与创作年份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终其一生.  相似文献   

13.
公元与纪元     
公元即公历纪元,也叫基督纪元,是世界通用的一种纪年方法,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诞生年为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这年以前称公元前。始行于公元6世纪。纪元是历史上纪年的起算年代,中国有纪元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以后,历朝诸  相似文献   

14.
元代历史上有两个元中都,其一在北京,其二在今天河北省张北县境内,它始建于元武宗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罢于至大四年,毁于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它的迅速崛起与湮灭是历史的奇迹与谜团,对其进行探讨与思考很有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上,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曾三次迁都。第一次是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从建于万历十五年的费阿拉城迁至赫图阿拉;第二次是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公元  相似文献   

16.
“侯官”考     
“侯官”是福建历史上的重要县份。侯官的前身为“候官”。两汉之际,候为郡都尉的下属,“候官”指候的官府。两汉,特别是东汉,每每以候主管边郡县,实行半军事统治,有时亦有以其官府“候官”为县城地名。边境县每每地广人稀,境域十分辽阔。关于福建候官产生的时间与范围,有两说:一为王国维说,产生时间大约于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到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的45年之间,范围为现福建全境。二为《三山志》《八闽通志》等方志说,产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最初范围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之地;至三国东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立建安郡,其范围缩小至明代福州、兴化二府;至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析设晋安郡,其范围缩小到等同明代的侯官县,且与闽县、怀安县成为福州州治的三个附郭县。侯官这一地名,在文字上由“候官”演化为“侯官”;在读音上正在由[hòu guan]向[hóu guan]转化。  相似文献   

17.
陈子昂,四川射洪人,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者,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但是对于陈子昂的生卒之年,至今尚有争议,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简单的辨析,以就正于专家与读者。 关于陈子昂的生卒之年,异说颇多,分歧较大。梁庭灿定陈子昂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六五六年),卒于圣历初,年四十余。郑振铎、赵景深等定陈子昂生于高宗显庆元年,卒子武后圣历元年(公元六九八年),年四十三。以上两说,大体近之,只是年龄的说法稍有差异,一较具体,一较笼统罢了。姜亮夫定陈子昂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卒于武后证圣元年(公元六九五年),年四十。但又云:或作生六六一,年四十二。  相似文献   

18.
古城寻阳     
寻阳城是我国古城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名闻遐迩。 寻阳城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北依浩瀚长江,南傍秀丽庐山,东接鄱阳湖泊,“襟江带湖”衔接“吴头楚尾’,雄居三省之要冲。寻阳城历称柴桑、寻阳、江州、湓城,千百年来沿革几经变更,治所亦有过几次迁徒。《晋书》载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历经宋、齐、梁、陈,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因水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为其号(早年曾用理庵为号)。江苏扬州兴化县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四十四岁时,中第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春至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出任范县令,后转为潍县令,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辞官返回故里,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卒,终年七十三岁。郑板桥在范县的五年内,写下了大量的诗、词、书信等,本文拟以此管窥郑板桥思想之一斑,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是《中国历史》第一册开篇的难点、重点 ,而公元纪年又是其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如何帮助初一新生学习掌握历史时间 ,学会正确的计算方法呢 ?下面就这一问题略述己见。公元纪年法 ,是以传说中的耶稣诞生为公元元年。凡这以前发生的事 ,由元年开始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年 ,在这以后发生的事 ,由元年开始向后推算 ,称为公元××年 ,我国是从新中国诞生起采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法 ,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法。那么 ,怎样进行公元纪年的换算呢 ?有以下几种情形——(一 )公元前计算法。例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诞生于公元前 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