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教亦多术”,“善教者得其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救”,学生才能“乐学”。因此,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善救”,并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于漪说:“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仅使他们“学有所思”,而且“思有所得”。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善教”的教师“得其法”,就在于根据大纲,紧扣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善教”与“乐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教语文,文章的体裁不同,内容深浅不一,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需要讲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孩子们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任务要他去负担。”简单地说,就是要寓教于乐。学生乐学,关键在教师要“善教”。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环境、教材、心理状态等,以娴熟教技,恰当的教法,造成愉悦的课堂氛围,诱导学生对书本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使他们“乐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趣导学,让学生在愉快气氛中接受知识。从心理角度看,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有快乐、满意等肯定的情绪伴随。要让学生进入愉悦心境,并能够乐此不倦地学习,这需要教师善于调节课堂心理气氛。如“暗示法”,学生在课上时会发生注意力分散,导致反应迟钝的现象,我就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暗示干预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他说:“某同学做得最端正!”再如“鼓励法”,恰当的鼓励可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从而强  相似文献   

3.
向树林 《教育艺术》2000,(12):11-12
学生是否乐于学习,与教师的“教”密切相关。先有教师的“善教”,才有学生的“乐学”。反之,学生就会视学习为苦事,甚至产生消极、对立、厌学的情绪。在“善教”与“乐学”之间,“善教”是前提.“乐学”是目的。没有老师的“善教”,何来学生的“乐学”?  相似文献   

4.
憎姚淑 《课外阅读》2011,(12):69-69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能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主要应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下功夫、善于调控情感、提高语言素养。  相似文献   

5.
过去认为教师只要把知识讲深讲透 ,学生自然就会了。实践证明 ,这是一个误解。教不等于学 ,教过不等于学会 ,教师的滔滔不绝 ,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 ,学生被动接受 ,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并将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笔者认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优化教学氛围 ,使学生乐学首先 ,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为此 ,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否乐于学习,与教师的“教”密切相关。教师“善教”,学生才能“乐学”,反之,学生就会视学习为苦事,甚至产生消极、对立、厌学的情绪。在“善教”与“乐学”之间,“善教”是条件,“乐学”是结论。没有教师的“善教”,也就没有学生的“乐学”。 笔者在教数学课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在“教”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善教”与“乐学”的  相似文献   

7.
《学周刊C版》2017,(12):109-110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创造高效融洽的教学氛围,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积极思考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做到“善教”,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处理好师生间教与学的情感,还要善于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的教研也一定是基于学生的。而小学生需要老师不断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观念,快乐教学充分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老师和学生合作的气氛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实施陕乐教学重点在课堂上,而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各自对教学活动的情感态度,老师和学生双方的人际关系和互相作用与其教学方法,也就是老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能针对不同课型的不同特点,大胆创造设计出不同风格、更富实效的课型,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求知,真正做到愿学、乐学、爱学。一、“问”使课堂活起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问”是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要珍视学生的提问,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  相似文献   

10.
常伟 《学周刊C版》2014,(7):103-103
小学数学教学要创造快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乐学的氛围,让学生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乐学”.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述了如何创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1.
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更多思路开阔、反应敏捷的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改革面临的最迫切课题。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要实现为学而教,为发展而教,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身心在课堂这片沃土中不断吸收营养、健康成长,正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为此,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全体教师参与的“互动、善教、乐学”发展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一、“互动、善教、乐学”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依据“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重…  相似文献   

12.
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在于"善教"与"乐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是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互动式教学旨在使教学双方主动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动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创设和谐氛围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发挥主体作用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运用多种策略是提高课堂实效的保证。教师善教是学生乐学的基础。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个性,体验练习快乐;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心理快乐;评价体系多元化构建,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等。为学生创设多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真正品尝体育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这里的“教”,应包含两层意思:首先,要教得学生乐学,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其次,要教得学生“学会”,进而“会学”。而“乐学”、“学会”和“会学”,都是由大脑来完成的。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根据人脑认知的生理机制优化课堂教学。一、创设乐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教得学生“乐学”,其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主动用脑,并充分发挥大脑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将课堂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新意识的学习场所。学生乐学是有条件的。最好的办法是…  相似文献   

16.
张玲芬 《中学文科》2009,(17):85-86
作为教师,在课堂中要用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促进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师,在课堂中要用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促进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导刊》2010,(10):I0003-I0003
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秉承“爱、严、勤、实”的校训,倡导“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特长、为走向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善教乐学,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大力推行“服务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我、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9.
张礼庄 《中国教师》2009,(Z2):356-356
<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达到课堂教学增效的目的,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乐学。我们积极提倡高效课堂,然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是高效课堂一种重要的辅助教  相似文献   

20.
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在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中求乐,乐而好学,乐中发展,乐中创造”,达到“善教与乐学”的统一,“乐学与会学”的统一。让学生“学中求乐,乐而好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