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翁祖亮 《班主任》2003,(8):9-10
儒家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线,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的核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率先提出“德治”主张。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相似文献   

2.
论及儒家优良道德教育传统,也许我们能说出很多方面,但笔者认为,以往的研究没有揭示出儒家道德教育传统的根本特征,这也是当前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根本原因。我们认为,儒家优良道德教育传统至少表现在这样三个根本方面:性善论的人性观基础,这一点不但没有被现有的德育加以继承,反而长期受到批判;“道之以德”的教育核心原则,这一点在我们德育过程中从来没有得到重视;强调生活教育论,而不是唯学校教育论,当前道德教育完全是一种唯学校教育,这是一种没有现实性的脱离生活的“不道德”的教育,正是儒家明确反对的。深入挖掘儒家以上三大优良道德…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物欲观的合理思想,首先在于确认个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求物质财富欲望的正当合理性,并把“足食”、“富之”作为为政的第一要务。不少人以为儒家在物欲问题上都持禁欲说,这一种误解。实际上,先秦儒家与后儒是有所区别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明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并且坦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这无疑表明他对正当物质享受的一种肯定。在先秦儒家中,孟于提倡“寡欲”,但也并非主张“去欲”。他认为,对一般人来…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和道家提出的“吾丧我”,不仅是哲学思想命题,同时也可以看作心理学思想命题,它们指点的“省”和“丧”作为两种心理活动路径,对于中国古代人们的艺术心理,对于诗、画以至小说、戏曲创作与评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的内省包括养心、养气和自讼,都要求“忠”和“恕”,就是严格地省察自己进而推己及人。道家则主张“丧”或“忘”,远离世俗物欲,提升到超功利境界。为了帮助主体达到所追求的心境,他们还相应地提出一系列心理技巧。原属哲学和伦理学的思想,被引进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时,经过转换和改造,至今仍有很强的适用性,吸引研究者多角度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可能性是孔子对道德教育的哲学体认。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人君子”的道德教化目标,“仁者爱人”的道德范畴体系和“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孔子道德教育学说的现代启示主要有三:一是现代道德教育要成为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二是现代道德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道德需要;三是现代道德教育需要更加突显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有“德教”与“行教”两个基本维度,二者在内外相成中促成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的价值认同.在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如何促成全社会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借鉴儒家“德行”教育思想探索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构建一种“德教”与“行教”内外相成的建设模式,可以促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更有成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是一部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史。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奠基人孔子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他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是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中最闪光的部分。而其道德理想又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支柱,乃至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出发,从考察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对其人性论及他所提出的道德规范的剖析,以求揭示其道德理想及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含与核心。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仁”,同时也是孔子道德理想的内含所在。最后,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并联系现实以求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荣”与“辱”是道德教育的一对重要范畴。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下简称“荣辱观”)教育即“八荣八耻”教育,则是中职校当前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学生的道德发展主要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且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但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离开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学生的道德生成与发展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好道德理论课,科学的组织集体活动和创设道德教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是非分辨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道德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哲学观点出发,根据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今天大学生德育中仍然有其可资借鉴之处。第一,关于学思结合的道德教育方法。孔子在道德教育时强调要学思结合,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掌握道德知识、进行道德修养的条件和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孔子教育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处于缺失、虚置状态。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缺失,思考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对人们荣辱意识的培养,成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在教育意识、教育内容、教育路径等方面进行创新,逐步构建与时俱进的内含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道德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对献身的强调。在和平年代,这未必是适当的。但突出修身则很有意义。从注重说献身转为注重说修身,有利于改变道德教育中“假大空”的毛病,确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回归修身的过程中,传统儒家智慧将会焕发出新的光辉,蔡元培的《中学修身教科书》是很优秀的德育教材。  相似文献   

13.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现,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品德、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实现的。在教学中采用谈心、座谈、咨询、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作为切入点,通过选取经典案例结合政治课的基本原理讲授,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必须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爱国荣辱观。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实效性,不仅应该体现在个体对荣辱观念的明晰把握和荣辱行为能力的稳定形成上,更应该体现在个体人格因素中荣辱品性的实质性变化上。从此角度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际上包含着极深的“品性”教育意蕴。因此,了解“品性”教育的涵义,探讨品性教育背景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特点、规律和难点,对于确保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实效性,不仅具有前提和支撑的作用,而且具有指导实践和提升理论探讨价值的作用,是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6.
强化褒荣贬耻的社会氛围,健全干部评价监督机制,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三个基本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17.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荣辱观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概念作简单解读,分析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大学生荣辱观培养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高职院校在大学生道德建设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惟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将以德治国思想贯穿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实践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层级式道德体系,增强德育实效性,才能有效防止大学生的道德失范,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9.
《论语·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此章在古今解读中认为"井有仁焉"是"井里掉下一个仁人",因此,诸家都围绕仁人是否"随之于井而救之"展开解读。显然,无论是否"仁人",见死不救都与儒家思想不符,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其实,"井"应为他国,"井有仁焉"是"某国有仁德",如此解读,文意、理义都通。《雍也》篇还有其他误读章,有必要辨正。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荣辱观的理论和实践,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者,特别是儒家思想家认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即所谓“知耻”,无论是对治国还是育人,无论是对改善社会风气,还是提高人的品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特别在“立人”、“治教”与“治世”上发挥出“大节”、“大端”的作用。认真分析中国传统荣辱观,可以为今天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