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史海燕 《历史教学问题》2014,(2):113-116,71
综观清朝的饮食文化风貌,便可以发现,一方面满族的饮食,逐步为汉族人民所接受,并成为清代的流行时尚;另一方面入主中原的满族,在日常饮食、年节饮食及食宴食仪等方面,也逐步受到汉族的诸多影响,二者呈现融合的趋势。本文主要从饮食制度、饮食结构、节日食俗、满汉全席以及饮茶与饮酒文化等方面来探讨满汉的民族交融。  相似文献   

2.
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这里形成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中满族饮食中的面食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东北地区满族人的日常饮食当中,面食最具特色,也是最受欢迎的一类食品,面食种类繁多,其产生和发展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节日、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中华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满族的面食是具有一定民俗文化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欢天喜地的节日过后,很多宝宝却突然从生龙活虎变得蔫头耷脑的。难道宝宝也和大人一样患上了节日综合征? 是的,节日作息和饮食时间的无规律真的会让宝宝患了节日综合征。那么应该怎么办呢?爸爸妈妈还是要早早地从节前着手,让Baby与节日综合征离得远远的。  相似文献   

4.
回顾羌族节日研究,学术界以介绍性、理论性、个案性研究为主,缺乏整体性、经验性研究;研究内容以羌历年、瓦尔俄足、祭山会为主,缺乏对其他节日的研究;研究视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变迁、旅游产业开发为主,缺乏对与节日相关的音乐、舞蹈、体育、饮食、服饰等文化的探讨。由此而言,羌族节日研究还存在较大的挖掘空间。另外,震后羌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快速恢复与发展,也需要学术研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节日文化中凝聚着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表现着民族的文化心理、宗教观念、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等,节日还是歌舞娱乐、敬族祭神、饮食、服饰等民风民俗展演的舞台,研究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对进一步了解、研究民族文化的特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思茅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有着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但是共同的生活、相似的生活环境以及文化的交流,使文化的发展又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表现出很多共同的特性,节日文化的发展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瑶族的饮食结构和日常饮食习俗,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状况、人文因素等密切相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瑶族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饮食生产和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体现在瑶族的日常生产生活和节日仪式之中,彰显着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民族性格。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瑶族的饮食习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7.
京族饮食习俗是与京族民众关系密切的京族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里,京族饮食习俗在餐制、饮食结构、饮食嗜好、节日庆典与礼仪食俗等方面不断发生变迁,主要由生产方式的改变、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族群文化的交融等原因造成。  相似文献   

8.
云南的哈尼族与老挝、泰国,以及越南、缅甸的哈尼族是在长期的迁徙活动中跨国而居的。他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情趣爱好、宗教信仰、风俗人情、服饰穿着、饮食烹饪,节日娱乐等方面极其相似,他们同宗同源。本文主要从游耕与迁徙、敬神与祭祖、婚嫁与丧葬、居室与服饰、节日与饮食五方面,评介了中国与老挝、泰国哈尼族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9.
节日赏赐是明代皇帝施行赏赐这一统治手段的重要部分,赏赐的主要对象是百官、在外皇族、公侯伯、国子监师生、朝贺使节、在京军民等,赏赐的内容包括钱钞银两、布料成衣、宴会饮食、节假、节令物品和御制诗.明代皇帝的节日赏赐活动起到了巩固君臣感情、宣慰外使的作用,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但客观上也加重了人民负担.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语文》2006,(12):13-13
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相似文献   

11.
明初,兴学重教,广设儒学.儒学教官多途并举,严格选任,使这一时期的教官选举呈现出独特特点,促进了明初儒学教育的勃兴.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的兴盛时期,不但设立了官方的数学教育机构,而且还组织编辑整理了一批中国传统数学著作作为教材,对数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对后世及东亚国家也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同路人”是俄国一个特殊的作家群体,他们在俄国专制社会中成长,了解那个社会,同时又厌恶那个社会,用犀利的笔触抨击那个社会。他们希望变革社会,同情革命,但又抱有怀疑。鲁迅晚年翻译了大量“同路人”文学,耐人寻味。他对“同路人”作家评价很高,不仅是从艺术的角度,也是从思想的角度。而且,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与“同路人”类似的作家,而非革命作家。他关心“同路人”作家在苏俄革命政权建立后的命运,有几分惺惺相惜的味道。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以及ANAE法和IGSS法对不同日龄的泰和鸡哈德氏腺进行显微、亚显微结构和组化、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泰和鸡哈德氏腺既是一外分泌腺,又是一以B淋巴细胞为主的外周淋巴器官.T,B淋巴细胞数量随日龄增长有所增加,至7日龄显蓄增多,14~88日龄较7日龄有所增高,但不显著,35日龄后则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甲骨卜辞中地支单用纪日比较普遍,但囿于当时的材料,不少学者误认为甲骨卜辞中"地支"不能单独使用来纪日,或认为地支纪日比较后起。对商代甲骨卜辞中的地支纪日现象,黄天树、常玉芝、甘露等先生曾做过很好的梳理和补充,但仍有遗漏。该文依据作者完成的商代卜辞时间数据库对遗漏加以补充,且全面整理确认。  相似文献   

16.
在不考虑月经周期的情况下连续灌喂氯地酚5天,每天50mg,第8天肌注hCG2000IU,对猕猴具有一定的卵泡超数发育作用,最多可使双侧卵巢共24个卵泡发育,最大卵泡直径5—6mm,但不同个体反应变化较大。FSH hCG超排方案(考虑或不考虑月经周期,连续肌注FSH6天,共80—90IU,第8天肌注hCG2500IU)比氯地酚效果较好,最多可使双侧卵巢共28个卵泡发育,卵泡最大直径10mm,另外在1只猕猴观察到5个卵泡破裂将卵排出。电刺激采得之猕猴精子经洗涤后与用以上两种超排方案以卵泡吸得之卵子一同输入兔输卵管进行受精,获得2个原核期受精卵和1个桑椹胚。  相似文献   

17.
以农大108玉米为材料,在苗期进行缺氯处理,结果如下:(1)叶片长度在处理后第5天出现明显差异,处理组叶长低于对照组,仅为对照组的66.67%;(2)对照与处理组间叶绿素含量从第6天开始出现显著差异;(3)处理组叶片蛋白质含量在处理后第5天明显低于对照组;(4)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处理的第4天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始终低于对照组水平.综合利用上述指标可以在出苗后4-6d时间内对缺氮玉米幼苗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测定了5 种药剂对台湾乳白蚁的传毒性. 结果表明,吡虫啉作用迅速,用药后1 、2 天的死亡率均达36 %以上;巴丹作用十分缓慢,第9 天的最大死亡率为12139 %. 阿维菌素、Bt 对台湾乳白蚁的作用,与对照药剂灭蚁灵相近,药后4 、5 天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均达32 %以上,可作为白蚁灭治药物,进一步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9.
缙云麻鸭原产浙江省缙云县一带,是我国著名的蛋鸭高产品种。按开产体重把缙云麻鸭分为5组,比较各组鸭的产蛋性能。结果表明:缙云麻鸭开产体重在1200~1500g范围内300d总蛋重和300d总蛋数均较大,但不同开产体重对平均蛋重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In 3 experiments, 6-month-old infants learned to move a mobile by kicking and were tested 1 to 21 days later for retention of the newly acquired memory as a function of the training and testing contexts. In Experiment 1, decreasing the relative distin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and testing context did not impair retrieval of the newly acquired memory. In Experiment 2, however, testing in a different context completely eliminated retention after delays of 1 and 3 days, when retention was otherwise perfect; after progressively longer delays, retention improved paradoxically. The familiarity or novelty of the test context was not a factor in the failure of infants to recognize the mobile in the altered context after 1 day. In Experiment 3, the effect of an altered context was assessed in a reactivation paradigm. After the training memory was forgotten, inf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the original mobile as a reminder and were tested for retention of the training memory 1 day later. When either the reminding context or the testing context was different, they exhibited no retention. These findings reveal that memory retrieval at 6 months is highly specific to the setting in which the memory is acquired. We propose that infants learn what specific ev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what specific places prior to the age when they can locomote independently and acquire a spatiotemporal map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ose pla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