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成为了史料处理的必由之路,建立史料数据库已成为潮流。加强南诏大理国史料数据库建设,可展示南诏大理国研究领域内的史料综合概况和学术成果,促进南诏大理国史料资源共享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儒学的传入对南诏大理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诏大理国制度化教育始于儒学,形成于"儒释"阶层的出现;从南诏到大理国,虽然经历了从"以道治心"到"以佛治心"的转变,但始终坚持以儒学教育为根本;儒学为先,儒释道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对其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杜鲜 《家教指南》2022,(2):81-91
本文从勘误《蛮书》所载南诏王红色头囊的对应图像入手,考订了以往对《南诏图传》梵僧头饰文图对应和意涵释读的错误。结合对卫藏、敦煌、藏东等地吐蕃缠头佛教造像的梳理,厘清了南诏大理国头囊的正确图像和形制特征,证实了《南诏图传》中梵僧红色头饰“赤莲冠”为南诏头囊原型,其源头为吐蕃缠头。吐蕃缠头佛教造像对南诏大理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诏大理国是隶属于唐宋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其政治思想当然应该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和法的理论、政治哲学问题、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道教佛教与政权的关系、儒学和政治生活的关联等,是南诏大理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5.
公元938—1254年,继南诏国之后,段氏在云南建立了大理国政权。大理国的疆域,据《元史.地理志》记载:“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地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省境内的黑水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由此可知,大理国基本以云南为中心,并包括附近的川西南、黔西等地。大体上说,南诏和大理国的疆域基本和元代所设的云南行省的境界略同。  相似文献   

6.
阿嵯耶观音是南诏大理国时期非常独特的一类佛教造像,其研究存在起步晚,过分倚重于一些期刊、图书、图片等文献及有限的实物资料,轻视基础资料的全面收集和整理,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且缺乏创新与突破的问题。运用考古学、民族学、美术史学、文献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协同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跨学科、跨区域的宏观性、整合性研究,不仅是解决该项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走出困境并有所突破的有效途径,亦是对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在理念、方法上的思考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南诏大理国是历史上有名的地方政权,前后历史五百多年,产生过几十代国王,这些国王的陵墓绝大多数不知在何处?成为南诏大理化研究中的一个谜。本从献考释、田野考察等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的“南诏”政权在第140页中的《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中变为“大理”政权,说明:一、南诏政权一直存在到五代十国前期;二、大理政权是由南诏政权直接过渡的。然而,这两点都是错误的。《辞海》对段思平的介绍中有“唐昭宗天夏二年(公元902年),贵族郑买嗣灭南诏。其后,历经大长和国(902~928)、大天兴国(928~929)和大义宁国(929~937)。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原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五代十国存在时间为907年到979年,故建议将《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的南诏改为“大长和(大天兴、大义…  相似文献   

9.
南诏的繁荣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注重山区经济的开发。南诏立国期间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山区经济,给南诏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以史料为据,从农业、畜牧业、盐业和矿业几方面,分析探讨南诏山区经济取得的成绩及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屈涛 《家教指南》2003,(2):29-41
《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艺术瑰宝 ,台湾学者李霖灿先生、李玉珉教授等对此图卷孜孜研究 ,本文依据大量资料 ,论述了台湾两代学人对《梵像卷》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郭松年曾于至元十六年到至元二十五年、至元三十年六月以后两次到云南,游历了云南、白崖、赵州、龙尾关、大理等地,留下《大理行记》等传世作品,成为研究南诏、大理时期和元代初期大理地区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对游历地的山川地貌及古迹的记录,对研究元初大理地区的行政区划、山川名号和地理分布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的思想,反映了大理时期云南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2.
明代"四大奇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都与历史献有关系,由于创作背景不同、取舍不同、处理方式各异,成就了各自的特质和奇观。历史献不等于历史真实。历史小说的伟大经典《三国演义》的极大成功在于它是“学”。而学也讲真,但主要是追求美。  相似文献   

13.
谈及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大多说施耐庵年长于罗贯中,罗是施的"门人";谈及《水浒》与《三国演义》的关系,则谓《水浒》在前,《三国演义》在后。根据现存史料考证,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罗贯中长于施耐庵,《三国演义》先于《水浒》。  相似文献   

14.
有宗教便有宗教教育,研究宗教教育是全面认识传承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的关键。南诏后期废道立佛,大理国以佛治国一脉相承,“释儒”阶层的出现,标志着南诏大理国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其教育形式是以寺院为学校、僧侣为教师、佛儒经典为课本。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君权佛授来巩固王权、教化百姓、统一思想。佛教教育是形成大理白族特色文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对大理白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评论《史记》人物的诗歌是《史记》评论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它评论形式几乎同时,诗评《史记》人物出现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兴盛于唐宋。诗评《史记》人物见解深刻,感染力强,具有其它评论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演义》与《东周列国志》是虚实结合和羽翼信史的典型代表,但学术界很少对两部小说作比较研究,尤其忽视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这与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通过素材与模仿、史实与虚构、艺术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三国志演义》的素材不仅来源于三国史料,也接受了列国故事的影响;冯梦龙辑演《东周列国志》,虽然仿效《三国志演义》的表现手法,但整体上仅仅是对历史材料作艺术处理,限于“信史”的创作观和历史素材的特点,致使结构松散。  相似文献   

17.
三国文化是以三国时期的史实即所有文化现象为源头的历时态嬗变、敷衍和演化的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在此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和文人们,在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三国的同时,又都在用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诠释甚至创意着三国,三国文化不断地浸润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文化旅游是指以三国文化为载体发生的旅游活动。作为旅游资源,三国文化属于人文资源。对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必须破除历史文化至上和打破传统的旅游资源观。三国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是零星景点多,联动互动少;历史文化论说多,旅游科学思维少;传统开发经营多,现代文化创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