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方面仍存在着意识淡薄、知行分离等问题。高校必须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教育创新,优化“顶层设计”,构建辅助体系,打造“绿色大学”等途径,培养生态文明素质较高的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生态危机问题进行道德的思考,阐述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在分析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以创建“绿色大学”为契机,利用课堂载体、网络载体、社区载体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为生态文明的建设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党建活动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党建活动载体的创新已经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因素、迫切需求、必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创新党建活动的理论基础、学习平台、教育途径、活动阵地、教育方式等手段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代内涵、教育途径、工作模式、实践性、方式方法。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党建活动载体创新研究是目前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章以“互联网+”为基础,搭建党建活动“微党建”平台,创新了党建活动教育途径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拓展了党建活动新阵地,以期更有效地创新党建活动教育方式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4.
“绿色教育”是指要关爱、尊重学生的生命和价值,构建生动、活泼、民主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敢创新、肯实践的新一代人才。“绿色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的教育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绿色育人理念、“绿色”课程体系、“绿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学的多样化生态系统工程, 学分制显示了尊重个性多样性、培养目标多样性、学习方式多样性、学习环境多样性的生态特性。“绿色教学”是体现学分制生态特性的创新教学理念, 而运用“绿色教学”艺术必须把握多元化的生态教学技巧, 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互动机制, 采用多元化的生态考核方式, 创设多元化的生态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6.
论“以人为本”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理念下,充分发挥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对载体进行创新。载体创新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原则,载体创新的途径包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载体、合理利用管理载体、积极创造活动载体、有效利用网络载体、充分利用社团载体、大力发展谈话(心)载体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严东 《文教资料》2011,(15):121-122
所谓绿色班级,是一种强调以生为本、追求生态和谐的教育管理理念。绿色班级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管理艺术。绿色班级既体现现代班集体建设的理念,更是进行现代班集体建设的有效载体。作者从实际出发,在创建“绿色班级”的工作实践中.提出了“绿色班级”的创建策略。  相似文献   

8.
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体系的、以项目情境为载体、以主题工作任务为教学单位、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六性”素质结构体系具备为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有效实施要受教师的多元一体化生态素质、学生的个性情境化生态素养、教学的动态平衡化生态网络、学校的镶嵌多维化生态情境等影响因子的限制,而其要顺利发展就必须通过践履“生态位原理”、规避“花盆效应”、析透“耐度定律”、诉求“活水效应”等途径创设生态性的教学情境来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9.
后勤是高校教学科研正常运行的保障,高校绿色发展需要绿色后勤作支持.后勤管理要从生态哲学出发建立起生态思维,养成从环境、结构、功能的系统角度考虑后勤的生态管理和高校的生态发展.高校后勤生态管理在内涵上包括构建“环境—结构—功能”的生态管理体系,强调社会资源利用与内部成本核算,创新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市场化机制,服从服务于高校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给高校“两课”教学提出严峻挑战。创新是“两课”教学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观念创新是“两课”教学创新的前提和根本;教师队伍素质创新是“两课”教学创新的关键和基础,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是“两课”教学创新的途径和载体。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太原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发展方式、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确立了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制定和实施绿色标准,开展“绿色十佳”创建活动,以实现立足太原特点、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资源、推动科学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太原市教育系统作为全市经济社会重点绿色转型领域,将绿色学校创建作为探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作为落实绿色转型任务、探索绿色转型规律的重要载体,作为培育生态绿色理念的主要渠道,充分发挥在社会系统中的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在绿色学校的科学化、标准化创建和管理实践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太原地方特色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关于森林和草原对推动生态文明作用重要性的学术研究多为定性论述,而基于科学数据和生态学原理的学理性研究鲜有涉及。森林和草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安全的基础,是绿色循环经济体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天然课堂。“林草兴”对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等良好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培养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新时代“林草兴”推动“生态兴”,需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建立生态价值转化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共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13.
考察分析国外绿色生活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和提高我国绿色生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绿色生活教育注重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教育途径的多样性,这提示我国绿色生活教育要从纠正价值取向、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载体、优化教育队伍、注重教育测评等方面入手,提高绿色生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时代”已经到来。“微时代”背景下分析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理念、实践教学载体及环境变化的现状,以“微时代”提供的新的载体形式为基础,探讨了“微时代”高职课堂教学载体、传媒与网络载体、活动载体等多种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发展与创新对策。“微时代”背景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新载体,不断创新内容和途径,实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及浙江省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对绿色人才和科技的迫切需求,浙江农林大学通过建设生态大学,积极开展绿色主题教育,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这种全方位的意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个案,分析了绿色校园建设相关问题,对其他高校建设节能环保绿色校园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连市普兰店区丰荣中心小学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生态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通过稳定教育队伍、抓好课程落实、拓宽宣传阵地、创新活动项目等途径,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全面落实,全员互动创建绿色文明校园,使生态文明意识牢牢扎根于师生心中,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李新生 《文教资料》2007,(17):23-24
文章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互动式”教学模式、践行“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载体、创新教学途径等方式,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以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小城镇生态园区建设要以生态中心主义与新城市主义为规划原则,以生态小城镇为终极目标。转塘镇产业园区建设要走生态中心主义道路,强调绿色生产、绿色经营与绿色消费;大力发展人本化的商业服务业、体闲旅游业与生态交通;住宅建设要强化地域文化性与生态性的有机结合;生态教育园区应根据地域特点建设望江山的白鸶园与石龙山的水泥厂博物馆。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将转塘镇真正建成“生态转塘”、“体闲转塘”、“富裕转塘”与“教育转塘”。  相似文献   

19.
以“四彩”党建为载体是创新高校学生党建教育机制的有效措施之一,旨在通过“白色引导工程”“绿色培育工程”“红色先锋工程”“金色关爱工程”,即“四彩党建”品牌活动来开展党建工作,以期在活动中全面提高大学生党员自身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创先争优,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高校为核心、由高校驱动的创新活动的组织载体或发生域被称之为基于高校的创新社区,即高校创新社区。高校创新社区既可以是一个基于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联合的虚拟网络,也可以是一个创新主体、创新资源聚集的地理空间。高校创新社区的构建可能遇到创新主体异质性障碍、主体交互过程障碍以及外部环境障碍等。各创新主体应根据自身的组织优势,准确定位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即各自在系统中的位置、角色、功能和作用,明确在整个创新活动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责任,并依据“通过异质协同而自我增值”“由互补性而可持续地发展”“在组织惯性中的持续性学习”等创新生态原理,推进高校创新社区建设的理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