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开辟、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秉持的价值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主体地位并开拓了发挥人民主体性的广阔空间。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追求。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及其剥削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创新的主体。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归宿必然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理想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自于并发展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之中,集中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体,社会主义实践是他们做出是否认同和接受其理想的客观依据。理想的意识形态本质只能在实践中显现,并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基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基础上逐渐创设并不断完善的,也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对于促进制度认同,在人民群众中牢固确立"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要从价值、历史、理论与实践四个维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5.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社会实践;在这一伟大实践中,我们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发扬党的群众路线?本文就此谈点粗浅认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中。人民群众既是认识世界的主体,又是改造世界的主体;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总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地位重要论述具有三重逻辑:从马克思的话语来看,人民主体地位的强调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价值意识和人类解放意识;从现实来看,人民主体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最大程度彰显,体现为人民群众是中国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从实践来看,坚守人民主体地位需要在实践中予以确认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就是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唯物史观根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发展过程,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合规律性、合价值性和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的发展逻辑,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实践主体、评价主体和共享主体.新时代,调动人民群众的创新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一直被马克思主义者推崇和使用,在中国更是踵事增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并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民主体地位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优秀历史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人民主体地位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沿革、明确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路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发展阶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民是权力主体、人民是价值主体、人民是实践主体和人民是评价主体四个方向为指向标,在实践中落实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要筑牢人民权力主体地位,发展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人民价值主体地位,让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惠及全体人民;发展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的实践指向;落实人民的评价主体地位,坚守“人民满意”的根本标准。在现代化建设中落实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国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紧密相联,相互影响,相互促儋进的."中国先进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又给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先进文化"在物质形态上的反映,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内容和实践的源泉,"中国先进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为人民群众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动力,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党带领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规律。科学发展观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建设主体、建设目的、建设道路和方法的新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修身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体现出其深刻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紧密结合时代要求提出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只有在深刻领悟并借鉴传统修身观精华的同时,努力践行当代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塑造高雅的涵养和高尚的人格,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2.
民营企业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研究民营企业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初步了解到温州市民营企业家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民营企业家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认识上具有理论学习上的能动性、理论把握上的受约性和理论运用上的功利性等特点。针对民营企业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认识与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有效促进民营企业家深入认识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对策,可以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古至今,中国诸多典籍和众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精神做了诠释,总结当代大学精神的来源有四:一是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二是欧美近代民主与自由思想;三是学生运动和民主爱国意识;四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的道路、理论体系、旗帜的总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和方向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这一进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形象和政治立场。三者所表述的对象、揭示的内涵只有一个,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旗帜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三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统一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统一于人类文明发展大道。  相似文献   

15.
"三平"精神不仅是对中原人群体性格的精炼概括,而且也是对全体中华儿女本性的概括。因为"三平"精神与雷锋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所产生的道德基础是一致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特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都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两者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优势,是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得出的基本结论。党带领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并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杨昌济是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旨在提高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明确大学生自身的历史使命。对于工科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而言,在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对其历史意识的培养,使他们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和中国的革命,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从而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替代和超越资本主义的内在依据,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实现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特定的实践形式,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效率;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协调好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推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为己任,毕生从事于教育事业,其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通识教育思想颇具特色,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