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2013—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在手工收集企业实施“互联网+”指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互联网+”战略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及其对不同企业的异质性作用。结果表明,“互联网+”战略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只在东部地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互联网+”战略更能促进国有和民营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对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抑制作用;生产率影响了“互联网+”战略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创新效应更强。扩展检验发现,“互联网+”战略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并且其影响程度逐年增强。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实施“互联网+”战略以及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及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9,(5)
在分析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机制基础上,运用2004~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制造业升级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和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依然稳健。通过门槛模型分析发现,当融入GVC程度超过一定水平时,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制造业升级可能存在不利影响,从互联网视角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存在"低端锁定"现象。  相似文献   

3.
严北战  周懿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24-130
在劳动力价格逐渐上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面临发展的瓶颈期,亟需借力“互联网+”来驱动制造业升级。论文基于供给侧、需求侧的视角,研究了“互联网+”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双向驱动作用,提炼了平台效应、聚集效应和柔性效应三个方面的影响机制,在对制造业重新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影响制造业升级的双向驱动路径。并基于2006-2016年各省份细分行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影响制造业升级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互联网+”能促进制造业升级;对于不同类别制造业而言,“互联网+”对其驱动作用具有异质性,基于“互联网+”的消费品制造业升级效果较为显著,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互联网+”需求侧对制造业升级影响较大,而“互联网+”供给侧的升级效果不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中具有战略性作用,但制造业资源错配却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掣肘。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发展纠正制造业资源错配的理论机制,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明显纠正了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制造业资源错配,并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区域异质性的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资源错配存在明显的纠正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制造业资源错配仍存在显著的纠正作用;中介效应的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可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升级来纠正制造业的资源错配程度,但互联网发展却不利于出口扩张,并且出口扩张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研究结论进一步佐证了“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尤其为利用互联网来纠正制造业资源错配提供了可行思路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19,(9):46-52
在理论阐述智慧城市建设对地区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2007~2016年中国2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机制与效应。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地区制造业升级,其中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会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对地区制造业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并实证检验了智能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Malmquist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年均增长8.2%,且技术进步贡献了主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其次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实证结果表明:智能化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智能化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增长的方式实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智能化对制造业技术效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智能化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对西部地区促进作用更大,但对东部地区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9,(5):29-34
采用各省区21个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技术创新、人口数量和质量结构对制造业出口复杂度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三者均显著提高了制造业出口复杂度,且人口质量结构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人口数量结构。在此基础上,从区域视角进一步探究制造业出口复杂度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结果显示:人口数量结构仅对东部地区产生促进作用;人均GDP、基础设施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正向影响东、中部地区;贸易开放程度抑制了西部地区,却显著促进了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汪芳  石鑫 《科研管理》2022,43(9):119-126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数据对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实证考察行业中互联网的使用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并选取行业竞争程度作为门槛变量,以分析行业竞争程度如何影响互联网与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对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当行业竞争程度较强时,存在逃离竞争效应,即互联网对创新效率存在促进作用;随着竞争程度的减弱,促进作用也逐渐减弱;当竞争程度超过第二个门槛值时,即竞争程度较低时,这种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对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通过供给侧改革从生产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需要更多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撑,离不开知识的积淀。知识溢出效应是知识的扩散和再造,与增长关系密切。知识溢出效应与制造业升级具有内在联系,不同制造业升级类型下的知识溢出来源不同。制造业的知识溢出效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且制造业增长具有空间正自相关性,故在修正后对数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考虑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和制度供给因素,构建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4年:政府制度供给及传统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和资本对制造业增长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部知识溢出效应不显著;中部显著为正的Poter外溢性的作用小于MAR外溢性,中部知识溢出专业化的影响力大于竞争性;在三种知识溢出指标中,Jacobs外溢性的系数最小,显著性最弱,故制造业生产的专业化比环境的多样化更有益。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1-2014年中国省域创新数据,对区域创新时空演进特征进行测度,并对制造业转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2007年为分界,东部地区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动特征,相应的中西部地区的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U”型变动特征,而此期间我国制造业则呈现以2004年为分界先向东部地区转移,后再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的时空特征。由制造业区域转移所引起的地区制造业份额的相对变动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创新产出方面的巨大差距。地区制造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研发资本投入、地区发展水平、技术市场活跃度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较为显著。政策启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跨区域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中的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从地理邻近、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3个方面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考察了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本地和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从分区域的角度看,技术进步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中部地区不显著;技术效率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和中部地区不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首先,利用变异系数法测算了2005~2016年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然后,通过构建VEC模型进行分析判断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内在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从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层面进行实证分析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1)全国及东部、中部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而西部地区却呈现显著抑制作用;(2)人力资本对西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显著为正,而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化对其呈现抑制作用;(3)技术进步对中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抑制作用显著,对东部地区呈现不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不断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政策体系;强化高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地位;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因地制宜实施政策促进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3.
工业互联网建设与产业智能化的发展变革,推动江苏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江苏省基于区域产业基础和特色,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建设创新平台载体,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优良环境。提出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构建服务集群生态系统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14.
陈伟  邓堯  李玉山  张铄 《科研管理》2024,(3):151-16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基于2012—2019年我国23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并构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在互联网发展影响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线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线性促进作用;(2)非线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存在一个由不显著到显著促进且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更契合互联网的“齐普夫法则”;(3)门槛效应检验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门槛的单门槛效应,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跨过门槛值,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4)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实用新型专利的促进作用最强,对外观设计专利的促进作用最弱。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明晰了互联网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在实践层面为区域创新主体在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下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实现创新驱动发...  相似文献   

15.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绿色制造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资源基础观和知识整合理论,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2010-2019年数据,建立面板Tobit模型探究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调节因素。实证结果表明:(1)信息化建设对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软件建设对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较硬件建设更强,且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相互补充;(2)信息化建设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3)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存在阈值,环境规制程度较强地区的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上述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6.
在对互联网技术和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视角,系统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私营制造业集聚,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利用2014-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OLS回归分析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先升后降的倒“U”型影响,而私营制造业集聚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在政策建议方面,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应根据各省电子商务发展实际情况,推动区域电子商务发展;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和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支持体系,促进私营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9—2019年创业板678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结合中国经济区域的分类,实证检验了总样本和分区域样本税收优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路径以及营商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发投入在两者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营商环境在税收优惠影响创新绩效的直接路径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中介效应的前、后半路径中均起正向的调节作用;税收优惠对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与总样本企业的分析一致,而中部地区企业税收优惠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西部地区企业税收优惠对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均不显著。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和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Schott(2008)模型,运用新型测算方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出口技术结构,并采用系统GMM方法,从全国以及区域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对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些年来,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在不断地升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出口技术结构;(2)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升级显著地增加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扩大了其相对工资差距;(3)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资本和劳动密集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其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效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可见全国层面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其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效应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沈运红  黄桁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188-196
本文使用EG指数测算浙江省制造业分行业集聚程度,发现集聚产业集中在低端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技术制造业。随后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创新科研三个维度,构建产业互联网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产业互联网对不同产业结构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产业互联网对低端技术制造业的集聚起到弱化作用,而对高端技术制造业的集聚起到促进作用。信息产业发展显著弱化低端技术制造业集聚,而促进高端技术制造业集聚;信息技术创新科研会促进高端制造业集聚。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时代的热点,文中在创新的视角下,研究“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融合机理,分析“互联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效果,采用了熵权-灰色关联度模型,选取2013年、2015年和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数据,对“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融合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总体融合程度较好,“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融合状况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互联网+”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薄弱的省份关联性更强。从时间维度上看“互联网+”的创新提升效果有增强的趋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创新转化与“互联网+”的融合水平较高,创新投入和创新支撑与“互联网+”的融合水平相对较低,“互联网+”主要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和转化提升其创新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