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在知识精英对大众进行现代意义总动员思路的引领下,清末民初教科书在科学理性、民主政治、现代伦理精神、现代商品经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着启蒙。教科书开启儿童的智识,塑造着国民新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构建了社会变革话语系统的基础力量。教科书的启蒙犹如静水深流、润物无声,不断浸润着中华大地,激荡着古老的神州。正是由于清末民初教科书启蒙的力量与承载,现代性在这个千年古国中以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形式喷涌而出。于是,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前行,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爱国政治运动和社会革命运动,其积极意义在今天依然发生着思想激荡和历史回响,对五四运动的检省和反思也需要继续深入,通过纪念五四、反思五四进而超越五四。五四运动有着伟大的启蒙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的三重价值,但是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被误读的启蒙、被遮蔽的科学和拿来的民主注定使得五四运动无法完成历史承载的使命。启蒙要实现彻底性,需要从反启蒙复归到真实的启蒙;科学要实现彻底性,需要从技术上升到科学;民主要实现彻底性,需要从西式民主转向社会主义民主。通过反思五四精神,可以更好地扩充启蒙精神,可以更好地处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辩证关系,可以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真正充盈人的价值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近代启蒙以来,民主不再囿于政治体制和国家形态层面上的理解,也是现代政治的价值诉求与理想.作为现代政治价值集合体的民主,包含有宪政精神、自治精神和宽容精神等.它们共同造就了民主的现代性品格,使现代民主不仅成为一种政治之善,也成为一种社会之善.  相似文献   

4.
蒙学教科书承担着"启蒙"、"养正"的神圣职责,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学不可或缺的"心脏"。蒙学教科书的编写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教育思想息息相关。清朝蒙学教科书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传统教育的精华,其前期的价值取向主要为"伦理本位"、"人格本位"以及"知识本位";后期的价值取向主要侧重"科学素养"。审视清朝蒙学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可以为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所谓“唐蒙思想”是指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民众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而获得社会进步的思想、学说。本文所谓“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主要是指明中叶后,我国社会孕育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后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基本特征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持怀疑和批判态度,要求开明政治,倡导平等和民主;一反过去封建时代的经济思想,主张工商皆本,重视货币,要求平均土地等;不屑于空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传播作为推动社会政治进步的积极因素,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启蒙、舆论监督、民意表达和推动变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与社会发展是互动的.伴随着西方教科书的引进,学堂、书坊、官方等新式教科书的编撰出版,教科书成为清末民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策源地.它传播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推动中国现代科技的创新和变革;宣扬现代民主自由思想,促进中国现代政治的觉醒和敞亮;提倡新的社会伦理观念,鼓吹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凸现生活生产建设之实用,呼吁社会民众求强和求富;弘扬爱国民族精神,激励国家独立和自主.  相似文献   

8.
变革的时代使启蒙成为社会关注的主流话语,而呼吁启蒙的根本诉求是要破除传统文化范式对新时代发展的束缚,形成社会新的精神认同。启蒙任务的达成不仅要倚重新的精神理念,更需要一定的媒介投入到启蒙实践中。作为承担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塑造受众健康人格重任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应当是文化启蒙实践中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功能预期、过程机制等环节的理论建构和实践预设处处蕴含着启蒙的维度,文化启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因而,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文化启蒙价值的路径,使其有效担当文化启蒙的重任,是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9.
教科书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它所承载的内容是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选择来的.这就必然带来内容的选择问题,诸如由谁来选、选什么、为谁选等等.围绕将什么编入教科书中成为“正式知识”或官方知识,以及将什么排除在教科书之外的争论,事实上体现了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冲突.正是教科书内容的选择,确定了什么才是值得传承下去的精华和合法的文化.一般来讲,人们是根据社会、科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编写教科书的.但三者并不统一,冲突时时存在.教科书首先是政治文本,其次才是教学文本.教科书的功能就在于准入、选择并张扬某些观点和思想,使其经典化,同时空无某些观点与思想,使其消失于学生的视野之外.  相似文献   

10.
从辛亥革命到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性政权,是百年报刊民主话语言说最充分也是其变数最大的时期.其政治诉求主要体现在捍卫共和、民主立宪、反对专制统治等焦点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领导的报刊上,对政治的诉求,则表现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及对建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社会制度的向往,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在此时开始萌发.此时期报刊民主话语的思想启蒙诉求成就最为突出,对数千年封建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对现代思想价值理念的悉心的传播,构成此一时期报刊话语最为绚丽的特色.中国共产党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的武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从而形成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报刊民主话语思想启蒙诉求的一个崭新的话域.  相似文献   

11.
历史课程与历史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换,史观也随之改变,史观的改变带动了教科书观点的更新。从历史课程、历史教科书中,我们能感受不同时代变换风云的政治面孔和史观嬗变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蒙学读本向近代教科书转变的过程发生在晚清。一般公认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师范生陈懋治等人编《蒙学课本》三编,还有1898年无锡三等学堂俞复、丁宝书、杜嗣程和吴稚晖等创办者编就的《蒙学课本》,是中国人自编教科书之始。新学堂和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促进了教科书的诞生。文明书局20世纪初推出的一套“蒙学教科书”,汲取了西方分科思想,在学科设置上较明显地具有了近代学科意识。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科书”,按照学制规程来编辑课文,不论是规模的健全还是编辑的规范性,都标志着中国近代教科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校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教育人、培养人的职能;它通过为社会培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年口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年口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堂乐歌标志中国音乐教育的开端,为解决教唱“什么歌”而产生的唱歌集成为音乐教科书的初级形式。唱歌集产生的历史背景折射出中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产生的曲折道路;其编写属于大众性而非专业性,编写的体例为歌本式、集子式。其历史意义超越了普通学校音乐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职责和价值。它不仅是普通学校音乐课程教科书的初级形式,而且还是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学学科教科书的前身;它不仅是关于音乐的、关于教育的,而更是20世纪初渗透力最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启蒙的读本。  相似文献   

15.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弊端在于理论上忽略了面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针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特点,教材内容深奥,超越了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教育过程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对问题的解释和练习都要求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思想政治课滞后于社会实际,脱离学生实际,教学实际效果堪忧。改革中学政治课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普通高中将从2010年开始,首次实行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面对考试成绩的比较,是恢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是坚持新课程“改变学习方式”的理念,成为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文章力图通过对新教材处理方法的再思考,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通过对教材特点的剖析,对教材内容进行诸如补充、删减、分解、重组、转换等方面的变通处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灵活运用教材。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 王安石、王雯、吕惠卿等人都注解过老子,他们解老的共同特点是授儒入老,将儒学与老子之道论结合在一起。此种结合不仅反映了王安石学派力图授引老子思想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宗旨,而且充分反映了宋代以后儒道合流这种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方宗熙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遗传学家、科普作家,也是新中国生物教科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初期先后担任生物组组长、生物编辑室主任,工作异常勤奋,成绩十分显著,主编了中学生物教科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和小学《自然》课本,还发表了许多论著。这些课本均入选国家中小学教科用书表,既是人教社最早自编的一套中学生物和小学自然教科书,也是新中国“第一套全国通用生物教材”和“第二套全国通用自然教材”。  相似文献   

19.
大同学校在孙中山、梁启超等关心下,创办于日本横滨,是我国华侨教育中最早的新式学校,它所编撰的教科书是我国最早的新式教科书之一,直接影响国内教科书的近现代化进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对我国教科书的现代化发展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毕苑 《教育学报》2007,3(1):79-81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大约在1901年初,刘坤一、张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在“教科书”的意义上使用了“教科之书”的说法。1904年初的《奏定学务纲要》中,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定。教科书与近代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担当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重任;教科书的编审制度与教育行政体制相关联,在近代逐渐走向成熟。教科书的发展折射了近代文化的转移。教科书展示了近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转换历程。教科书承担了近代国族认同和国民塑形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