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出自欧阳修手笔的《新唐书》、《新五代史》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吴缜的有力批驳。由此引发一场争论,但主要的还是“报宿怨”与“复父仇”说,以致形成“吴缜公案”。事实上,吴填“初登第”时,《新唐书》修成已有四年之久,“报宿怨”说不攻自破;欧阳修入史局时,吴父及第已长达十二年,吴父“初登第”一说便不成立。可见两说纯属无稽之谈,吴缜撰《新唐书纠谬》等书的真正动机,是针对《新唐书》诸多失误而发,并无他意。  相似文献   

2.
引言《新唐书》卷50《兵志》说:“唐有天下二百馀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及其末也,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又说:“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既曰禁军包括南、北衙兵,又称北衙兵为禁军,  相似文献   

3.
<正> 《唐文粹》是北宋姚铉编纂的一部有名的唐代诗文选集。铉字宝之(一作宝臣),庐州(今安徽合肥市)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官至两浙转运使。事迹见《宋史》卷四四一及《宋史新编》卷一七○。《唐文粹》编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九年以后,即真宗天禧四年(1020),姚氏就死了,年五十三。死后,其子嗣复以此书进献,诏藏内府,并授嗣复永城主薄。此书本名《文粹》,南宋重刻时才加上“唐”字,后来就通称《唐文粹》了.  相似文献   

4.
《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后晋,而《新唐书》编写于北宋,是在《旧唐书》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文章从修辞学同义形式研究的角度入手,选取新旧唐书太宗本纪,对其中的同义形式进行比较分析。与《旧唐书》对比,《新唐书》对一些词语进行了同义替换,较多地运用单音节词语,同义语法形式的选择、广义借代、信息减省和省略使《新唐书》的叙述更为简洁。  相似文献   

5.
梁肃在总结唐代文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唐文三变说",其说法承前启后,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唐文三变说"提出之后,从者甚众;而对于三变的具体领军人物,则略有分歧。其后,伴随着欧阳修、吴莱等人的不断参与,关于唐文三变之说最终渐成定论。这期间对于韩愈文坛地位的认可与推崇,更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唐文三变说"开创了有关中国文学发展史论述的基本模式,确立了一种推崇文学偶像和文学经典的文论精神,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穷而后工”说的正式提出 ,一般认为是北宋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其说源于中唐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其实此论盖源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不过 ,在司马迁之前 ,屈原、宋玉、刘安已导其先。而在此前 ,更有《孟子·告子下》又导其先。最后 ,此说之远祖似可举出《易·系辞》来  相似文献   

7.
三变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三变”即三种变化。子夏的话是赞扬君子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其史学著作有与宋祁等人合撰的《新唐书》和自撰的《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都列入正史。他又研求金石,撰《集古录跋尾》,开金石学著作之先。对他文史的评价,当时就毁誉兼存。苏轼推崇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并且说:“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可是,欧阳修的至交刘敞却偏偏说:“好个欧九不知书”,其弟刘攽(司马光撰《通鉴》的得力助手)认为《新五代史》只能算“第二等文字”。司马光撰《通鉴》,多取《旧唐书》、《旧五代史》而极少用《新唐书》、《新五代史》。后人评欧阳修,多以为他“文胜于史”。史学家对他也褒贬不一。今略抒管见,以求得到教正。  相似文献   

9.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表字景庄。他以“慢词”和长调的精工制作而享誉千古。柳永原名三变,叫得甚是蹊跷。“三变”究竟有什么含义?其源于何处呢?  相似文献   

10.
关于唐代诗人孟浩然入京事迹,过去研究者多持一次入京说。其根据乃在新旧《唐书·孟浩然传》,殆未深考。笔者认为:新旧《唐书》对孟浩然入京事迹的说法并不一致。说孟旅京一次的误会来自稍晚出的《新唐书》。《新唐书·孟浩然传》称孟“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这句话实源出《旧唐书》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下简称《王序》)而略。《旧庸书·孟浩然传》云:“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乃是说孟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历代名画记》中与绘画相关的新词新义的考察,可以看到晚唐时期新兴的绘画术语是与颜色、技法、用具、题材等方面相关的。经过对这部分词汇的详尽研究,展现出随着晚唐绘画的成熟使得其术语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启”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唐代受到“文章盛世”的影响,不仅在作品的数量方面超越了前人,而且内容涉及的范围也很广阔,已与魏晋之时这一文体的用途有很多不同。通过对《文苑英华》等文献资料的考察,论述了唐启的分类,分析了唐启在唐代历史中的大致面貌,通过援引一些唐启的代表文本,归纳了它具有的文学特征和社会功能。唐代以后,“启”类文体的创作呈衰退趋势,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应归结于历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王馨英 《天中学刊》2012,27(5):90-93
土贡制度在唐代已经相对完备,土贡物品本身所蕴含的性质及唐政府对土贡数量的规定更能体现出唐代土贡所代表的象征性意义。唐前期土贡物品是由专门的朝集使负责运送至京师的,后期则多由宦官或专使负责。在唐代,土贡由专门的机构负责保管,保管的办法也十分严谨。至唐中后期,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土贡制度逐渐成为当地贡户的负担。  相似文献   

14.
王志坚在《四六法海》中评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樱桃表》曰:"摩诘退之皆有赐樱桃诗, 盖唐时有此制。"但他没有明确界定出"樱桃制"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樱桃制"是指,在唐朝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于统治阶级喜好用樱桃来宴赐群臣,而在当时文坛上形成的帝王倡导、文士崇尚的以描写吟咏樱桃为主要内容的诗、赋等作品的风尚。这里的"制"不同于指帝王命令的"制"的古代文体,而是指诗文的一种体制,一种以吟咏樱桃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样式。  相似文献   

15.
《纂异记》是由唐人李玫所撰的传奇小说集,《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都有著录。原书已亡佚,但在《太平广记》、《类说》、《绀珠集》、《说郛》等书中收有其佚文。通过历代书志、笔记记载及各种类书、丛书所收佚文,对《纂异记》的版本情况进行考察,推断《太平广记》所收《纂异记》的故事最接近原书原貌,《绀珠集》、《类说》本所载只是原书的删节本,而《说郛》所载则是在《绀珠集》、《类说》本模式上仿作的伪书。  相似文献   

16.
唐代社会神灵崇拜非常普及,祭神成为整个社会的风俗,与之伴生的祭神文在此时达到空前繁荣,文能通神的信仰盛行于世;唐代祭祀文化与祭祀文学存在密切相关性,唐代祭神文参与仪式,使仪式更具交流沟通性,让行为与过程再现并留存于文本。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韩、柳并称。韩、柳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文体改革为表、以复兴儒学为里的运动,对唐传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柳宗元所支持的能体现韩愈个人兴趣而不属于古文理论之内的“以文为戏”之说虽对传奇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韩愈的那些为戏文还不是传奇作品;柳宗元创作了一些叙事散文,也写了一些传奇文,对唐代逞才掉文的娱乐性的虚构叙事创作有一定的影响,然影响并不如现在有些论者所肯定的那样大。  相似文献   

18.
目前现存的许衡直解作品主要有四种版本,比较清乾隆五十五年怀庆堂刻本《许文正公遗书》中的许衡直解作品与《文津阁四库全书·鲁斋遗书》中的许衡直解作品,发现两个版本各有利弊:四库本虽存在较多谬误,但使用了很多同义词对译怀庆堂本中的说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也便于读者理解;怀庆堂本尽管也存在个别疏失,但相对而言更接近于元代口语原貌,故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史料文献记载的缺失,《竹取物语》与中国唐代传奇之间的关系至今未得到深入探讨。且前人著述多囿于历史渊源的梳理,却疏于分析文本本身。从文学创作意识角度出发,就其创作意图、创作过程及文学地位加以考察与分析,可以看出《竹取物语》中所包含的唐代传奇元素:一是创作意图具有娱乐性;二是其创作过程是在“讲故事”基础上的“文章化”;三是处于非正统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近代汉语词汇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敦煌文书是唐五代最重要的近代汉语研究资料。以《敦煌变文集》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唐五代时期,“了”主要出现在以下四种格式中:用于主语之后作谓语;置于前一个动词宾语之后作谓语;用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起帮助作用。通过分析“了”字在每一种句式中的特点和功能,得出结论:“了”字从动词逐步虚化为助词,且在唐五代末,助词“了”在口语中就已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