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特权腐败是导致苏共垮台的主要内因。苏共的特权腐败是伴随着苏联高度集权的执政体制的形成及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而产生的。特权腐败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使苏共执政丧失了群众根基。同时,特权腐败的主体——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不惜“自我政变”,实际上成为了苏共垮台的真正推动者。  相似文献   

2.
苏联干部制度是苏联政治制度的核心,干部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苏联政治进程重要的内容之一。布尔什维克党建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奠定了苏联干部制度的雏形,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初期,干部任命制原则取代民主选举制原则,权力高度集中的干部任命机关建立起来,高度集中的干部任命方式逐渐定型,党和国家高度集中的干部任命制度——官职等级名录制得以建立。苏联干部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最终导致产生了官僚特权阶层。  相似文献   

3.
苏共特权阶层是苏联政治史上的重要问题,西方苏联学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对西方苏联学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评述其关于苏共特权阶层概念的界定、特权表现、阶层特点、产生原因、影响等,可以全面地呈现苏共特权阶层的问题,以为鉴借。  相似文献   

4.
苏联特权阶层:内涵界定、形成时间、角色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特权阶层是对苏联以权谋私的党政干部的特称,这个阶层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这个阶层实现了角色转换,抛弃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苏联政府信用的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相对稳定时期、缓慢衰减时期、急剧衰减时期,在74年苏联史中,作为政府信用四个主要支柱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公平、腐败控制在三个时期里有不同的变化。自1975年起,苏联经济发展速度逐步下降,政治民主停滞不前,官僚特权阶层的腐败和社会不公渐趋恶化,由此,苏联政府信用危机日渐加深,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未能成功地重构政府信用支柱,导致苏共败亡。苏联政府信用衰减史告诉我们,为维护和提升政府信用,增强执政合法性,执政党必须全面重视政府信用的四个主要支柱,并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俱进重构政府信用支柱。  相似文献   

6.
勃列日涅夫时期以稳定的特征而著称于世,但是这种稳定是一种表面的稳定,或者说是一种稳定的假象。形成这种稳定的主要原因为:官僚特权阶层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的组织保障和社会基础;计划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的物质保障;享有绝对权力且无孔不入的克格勃统治是维护勃列日涅夫稳定的威慑机制;意识形态控制是勃列日涅夫稳定的思想文化保障;苏联和外部世界的紧张关系是勃列日涅夫稳定的外部条件等。  相似文献   

7.
<勃列日涅夫18年>翔实展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全貌,作者使用第一手资料解读并分析了当时苏联整体停滞与特权阶层形成之间的关系,尤其突出了对苏联解体造成的深远影响.该书在关于勃列日涅夫的研究上有开启之功,但恰因如此,也存在仍需学界深入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8.
黄综 《政治课教学》2002,(11):37-3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党80多年来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原因很复杂,我看至少有三条深刻教训:第一,理论上长期搞教条主义,思想僵化。苏共长期以来把马列主义当作教条。理论的教条化,使它不能解释世界发生的变化,也不能解释苏联自己遇到的问题。第二,制度上僵化,一成不变,失去了活力。第三,共产党蜕变为脱离群众的官僚集团、特权阶层,失去民心,失去群众基础,直至苏共领导集团走向背叛。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党80多年来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原因很复杂,我看至少有三条深刻教训:第一,理论上长期搞教条主义,思想僵化.苏共长期以来把马列主义当作教条.理论的教条化,使它不能解释世界发生的变化,也不能解释苏联自己遇到的问题.第二,制度上僵化,一成不变,失去了活力.第三,共产党蜕变为脱离群众的官僚集团、特权阶层,失去民心,失去群众基础,直至苏共领导集团走向背叛.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0.
勃列日涅夫执掌政权后,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在与美国争霸过程中苏联出现了一个特权阶层--"军工综合体集团"."军工综合体集团"借助勃列日涅夫的支持,利用其特权地位,积极主张扩军备战."军工综合体集团"倡导的政策、主张促进了苏联的争霸政策、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苏联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共时性的角度出发,苏联的官场文化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官本位文化、鲜明的政治忠诚意识、严重的官僚特权现象、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形式主义做派以及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等。这种官场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破坏了苏共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败坏了苏共的政治形象,到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2.
针对苏共二十二大提出的“全民党”、“全民国家”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有关论述,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苏联出现了“资产阶级特权阶层”,它篡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是苏联“修正主义”的阶级基础,同时又对照国内的情况,这种比照的结果,就是认为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结果提出了“大过渡”的论断,使阶级斗争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起来。此外,对苏联文化领域过分严重的估计又导致国内意识形态领域过火的批判。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便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是苏联所有领导人中在位时间最长的,而他所领导的时期又处于苏联的早期,他的许多思想和理论对其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影响很大,特别是他的民族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他的民族思想和理论的核心是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实践上就表现为对苏联社会众多民族利益的漠视和损害。导致民族积怨越来越深,民族根源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不同学者对苏联解体的分析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文章从苏联的"政治合法性"角度出发,就苏联的经济绩效、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危机"来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对外政策遵循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原则,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又维护了世界和平。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党和政府鼓舞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主导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对外政策忠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维护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利益,为保卫世界和平与民主做出了新的贡献。苏联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正确立场,使苏维埃政权经历了伟大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苏共公信力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1930年前后,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到苏联旅行,写下了许多游记。这些对苏联的感性认识,加上理性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知识分子对苏联态度的很好的视角。他们震惊于苏联的计划经济和新国家制度,并在民族主义的塑求下,要求借鉴苏联的某些经验。但他们反对中国的共产革命,认为照搬苏联的模式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7.
苏联长期盛行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并以这种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成”论,到赫鲁晓夫的“建成共产主义”,再到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和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都严重超越了苏联实际的社会发展阶段,这种理论所指导的实践也必然损害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苏联剧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评价苏共历届领导人?这在我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根据历史资料,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认为: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就患了重症,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彻底,勃列日涅夫又延误了改革,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已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