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内蒙古巴雅尔地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巴雅尔地区1960年~2009年的气温、降水、风速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得出:巴雅尔地区近50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年降水量90年代以前变化趋势不明显,80年代降水量最多,2000年~2009年平均降水量最少,平均风速逐渐减小,大风日数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沙坪坝库区气象站观测1956-2017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趋势线分析、累积距平统计量与信噪比检验方法,对62年来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进行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沙坪坝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都出现减小的趋势,不考虑量纲差异,其降低速率具有相关性,大致年平均气温每下降1℃,年降水量减少171mm。四季气温变化趋势为春、夏两季平均气温基本稳定,秋、冬两季平均气温增加,四季降水量变化表现为春、夏两季降水量有所增加,秋、冬两季降水量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3.
西藏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慧林  傅平顺  杜军 《西藏科技》2009,(6):55-58,80
利用西藏1961~2008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西藏年平均气温以0.32℃/10a的速率上升,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增暖速率;西藏绝大多数台站年降水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速率在1.8~38.7mm/10a之间.未来西藏气温继续升高,降水量趋向增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将出现变化,对西藏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建议大力加强西藏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7~2016年哈尔滨市气象站点资料,分析了近10年哈尔滨市的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哈尔滨市近10年气温和降水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均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预测气候变化对径流水资源的影响,本文利用全国469个小流域20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径流量数据,细分不同的气候情景,分析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一般来说,径流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但是在局部地区由于温度的升高增加的降水超过蒸发的影响,径流随着气温升高反而增加;干旱地区径流对气温比对降水的响应更加显著,而在湿润地区径流对降水比对气温的响应更加显著;其中年平均气温11℃-15℃、年降水量400 mm---800 mm的华北地区,年均径流深对年均降水量的响应最敏感,而年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水量低于400 mm的内蒙古高原西部及新疆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地带,年均径流深对降水的响应最小;年均降水量200 mm ---400 mm、年平均气温6℃---10℃的内蒙古高原东部,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最明显,而年平均气温16℃---25℃,年平均降水量800 mm---1600 mm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华东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径流对气温的响应相对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08年黄河谷地6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并用小波分析法、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法检验了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结果表明:黄河谷地年度和四季各年代的平均气温呈上升的趋势,秋、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比较显著。年平均气温存在准22年和准11年的变化周期,在1996~1997年附近发生了明显增暖的突变;黄河谷地的年降水量略有减少,冷季降水量略有增加,而暖季降水量略有减少。年降水量存在准12年和3~6年的变化周期,20世纪70~80年代初期发生了增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7.
运用察隅县1980~2010年月、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低)气温、年极端最高(低)气温、月、年降水量、月、年平均风速,1970~2010年月、年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该县近32~42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风速呈减小趋势,察隅地处藏东南,海拔相对较低,日照适中、热量充足、降水充沛,这些有利的气象因子非常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这样的气候对本地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因此察隅成为西藏的主要农作物产区。  相似文献   

8.
达桑 《西藏科技》2011,(1):42-45
利用西藏色林错流域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近50牟流域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近50年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40℃/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冬季增温最突出。平均最高气温除夏季变化趋势不大外,其它各季以0.21~0.35℃/10a的速度显著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以0.56℃/10a的速度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最高气温的井幅。流域年降水量以20.4mm/10a的速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四季降水量表现为增加趋势,为0.8~10.4mm/10a,以夏季增幅最大。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除夏季外,其它3季和年平均气温都表现为逐年代增加趋势。年、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60年代流域降水表现为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夏季降水偏多,其它季节偏少;80年代夏、秋两季降水正常,冬、春季偏多;90年代,夏季偏少,秋、冬季偏多;进入21世纪前8年,秋季降水偏少,其它三季降水偏多,年降水量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主要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蒙古苏尼特右旗1961~2006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沙尘暴、大风发生日数和1965~2006年日照时数等相关资料,分析了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的主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年平均气温为5.0℃,温差较大,温度偏低;年平均降水量为181.9mm,降水偏少;年日照时数为3102.3h,日照时间长,光能充足;年大风日数为59.6d,年沙尘暴爆发日数平均为12.1t。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81年—2020年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等方法对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近40年主要气候特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以来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平均气温4.8℃,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358.6 mm,降水年际变化大且时空分布不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年平均风速2.4 m/s,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880.8 h,都呈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西藏地区主要的6个地面观测站1955年至2000年逐日的气温和降水量观测资料,对西藏高原的主要地区及整个区域近45年的气温变化及降水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分析了西藏地区近4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通过对西藏地区主要6个地面观测站的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西藏近几十年平均地面气温变化主要是以增暖为主,增暖趋势基本与全球温度变化同步,而且近10年西藏地区地面气温升高非常明显。从增暖的幅度看,冬季的增暖最明显,而夏季的很小。而近几十年区域地面平均气温的主要变化特征是:各地区的平均地面气温变化主要是增暖为主,但各地区增暖幅度有较大差异。拉萨市和那曲地区的增暖最为明显,而昌都和日喀则地区虽有增暖的趋势,但增幅没拉萨和那曲地区大,增暖不是很明显。在这些地区中那曲地区的地面平均气温较其他地区很小。而且年平均地面气温多年都在零度以下。通过对西藏地区主要6个站的降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西藏近几十年的降水的变化趋势基本跟地面平均气温一致。降水的主要变化是逐年增多,且近十年的增幅比较大,降水量增多的比较明显。从季节变化来看夏季降水最多,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冬季除了个别年有少量的降雪其余多年无降水。区域降水的主要变化特征是各地区的降水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那曲地区最为明显。拉萨地区较不明显。但各地区的近10年来的降水量的变化都很大。降水的变化趋势没地面平均气温那么明显。主要还存在年际振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博尔塔拉河流域内(简称博河)4个气象代表站1960-2010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以及2个代表水文站1980-2010年径流量观测资料,进行了气候、径流量的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并探讨其相关关系和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博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对流域气温变化的贡献率最大;2博河年平均径流量呈波动中增加态势,并在1997-1998年发生一次由偏低期转为偏高期的突变;3流域气候变化与博河径流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其上游河源区气温与径流量的相关性比下游的大。就降水量而言,下游降水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比上游更为显著;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当降水不变,温度每升高1℃时,博河径流量增加4.1%,而当温度不变,降水量每增加10%时,径流量增加4.6%,说明径流量对流域降水量及其气温变化的响应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新兴县气象观测站1958-2012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暴雨日数、高温日数、低温日数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讨论分析近55年来新兴县气温与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新兴县1958-2012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趋势系数为0.0077℃/10a。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升高最明显,其次是秋季、夏季,春季上升最慢。高温天气7月最多:低温天气1月最多。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降水量最多,其次是春季、秋季,冬季最少。新兴县的降水月分布为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在6月和8月。  相似文献   

14.
利用鄂尔多斯市8个气象台站1961年~2013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用趋势分析和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方法,分析了鄂尔多斯市近53a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近53a升温2.1℃,且通过0.001显著检验,突变发生在1986年,近13a是最温暖时期。四季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略有不同。增温幅度冬季最大,夏季最小;突变时间秋季最早,夏季最晚。2年降水量略呈减少趋势,近53a仅减少1.4mm,四季降水量的变化不同步,夏、秋季降水趋于减少,冬、春季略有增加,相关系数均未达到0.10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利用乌拉特后旗气象站观测资料,对乌拉特后旗迁站前后1974年—2020年近47 a的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乌拉特后旗新站较旧站年平均气温偏高4.1℃,其中春季升幅最大,冬季升幅最小,3月升幅最大,1月升幅最小,年平均最高气温对年平均气温升幅的贡献最大。(2)新站较旧站年平均降水量偏多10.6 mm,年降水日数偏少16.4 d,降水强度新站强于旧站;平均降水量四季均增加,降水日数相反;新旧站降水量最多分别出现在6月、7月,降水日数均在7月最多。(3)旧站出现最多的风向为WSW,新站为NE;旧站风速明显大于新站,西风风速的贡献最大,春季旧站的风速偏大最明显。(4)新、旧站其余要素差异较大,其中,暴雨日数、雾日数新站较旧站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6.
长江黄河源区近45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气候要素序列的变化主要包括趋势变化、随机变化和周期变化,因此本文采用M-K趋势分析、R/S分析及小波分析研究长江黄河源区近45年(1961年-2007年)气候变化特征。经M-K检验和R/S分析,表明近45年长江黄河源区气温显著升高,增幅明显高于青藏高原平均值,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为显著,降水变化不一致,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气候变暖存在非对称变化现象,长江源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变化明显,而黄河源区正好相反,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变化显著;各项气候要素变化长期相关性特征均表现为持续性,过去总体升温的趋势预示未来气温总体趋势仍将继续上升,降水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各个站点的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变化周期及相位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本上都存27~28年、16~21年、7~11年、3~5年等时间尺度的周期。  相似文献   

17.
了解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气候变化对当地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产区24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产区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集合平均5种气候模式在RCP4.5、RCP8.5两种情景下对产区未来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进行了模拟预估。结果表明:近35年产区年平均气温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冬春季升温最为显著,其次为夏秋季;雨季平均气温升温率小于年平均气温升温率。年和雨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绝大部分站点的年、雨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率和平均最高气温升温率均明显大于同期平均气温升温率。年降水量大部分站点为增加趋势,但地区差异性较大;年平均日照时数和雨季日照时数均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预估表明产区21世纪未来不同时段气候均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发展趋势。未来冬虫夏草适宜海拔下限直接抬升将导致适宜区范围缩小,气候变化将对冬虫夏草的产生和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8.
西藏高原气候概况及未来气候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主要属高山气候,干湿季分明,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全区大部地区降水量集中在5~9月,夏季降水占全年90%以上,东西部降水相对独立,南北气候也有较大差别,降水量从西藏的东南向西北递减。气温特点为西北部偏低,东部相对偏高,夏凉冬冷,冬季气温呈自东向西递减分布形式。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属世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40多年气象资料分析,西藏地区除阿里地区和聂拉木夏季降水呈逐渐减少趋势外,全区大部分地区为增多趋势明显,气温明显高升,各地气压也有显著上升,特别是夏季,气压上升更加明显。预计西藏地区降水量将波动上升,气温持续攀升,含氧量将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9.
以信宜基本气象站1954-2013年60a的日降水资料为基础数据,以M-K和小波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了信宜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来信宜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成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显著,通过数据分析表明,该地区降雨年内分配极为不均,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mm,约占年平均降水量的83%;年降水和汛期降水的小波方差的比较可知,年降水的变化受汛期降水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选取青藏铁路沿线常规气象观测站1964—2004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建立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降水资料完整的序列。分析表明,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变化特征最明显的是温度的变化,近40年来升温最显著的是冬季、秋季,升温率达到0.3℃/10a;春、夏季的升温率最小,为0.2℃/10a;年平均升温率为0.3/10a。近40年中青藏铁路沿线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67.5—462.0mm之间。沿线平均降水量为367.9mm。降水量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90年代末进入一个明显的增多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