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地阳光》讲述了与家家户户息息相关却不为人熟知的木地板行业十多年来的风云变幻和发展历程,讲述了彭鸿斌亲手开创的两大品牌"圣象"和"莱茵阳光"在商战中的博弈碰撞.该书上市后受到读者热捧,记者特专访作者之一的黎宛冰,请她讲述关于这本书的故事.黎宛冰,著名媒体记者,曾任职于北京青年报,现为竞报副刊主编.  相似文献   

2.
提2002年3月14日,《武汉晚报》“百姓讲述”推出了第一篇实名讲述。至今,“百姓讲述”已走过了11年,是《武汉晚报》最“长寿”的专栏之一。本期特约深耕该栏目八年之久的记者讲述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在记者节期间,为2003年中国记者打造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风云榜,这项活动在全国媒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整个社会的关注度也极高。中央电视台打造的这个风云榜,是在中国已有了“范长江奖”和“中国新闻奖”的前提下,又推出的一项记者职业的特别荣誉。这项特别荣誉意味着什么?风云人物的标准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产生风云人物?这种活动今后每年都开展吗?带着以上等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制片人梁红和张国飞。  相似文献   

4.
今年2月28日,新当选的深圳市长李鸿忠面对采访人大会议的记者,用“三光作用”来评价新闻监督发挥的积极作用。所谓“三光”作用,一是阳光作用,新闻媒体可把问题暴露于阳光之下,使问题无处藏身,以利促进问题的解决;二是目光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6.
靳翠萍 《新闻记者》2006,(12):22-2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剧,一批都市类报纸迅速崛起。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中国传媒文化的生产机制发生了转换.而且其媒介产品内容也日益呈现出都市化特征。“彰显市民生活,建构都市文化”成为都市类报纸的主要诉求。以都市生活为表征的“情感讲述”类栏目也应运而生.较早是《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主持的“绝对隐私”.现在则在许多都市类报纸上“遍地开花”,比如《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上海《新闻晨报》的“晨报倾诉”等。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的“了望者”和文化与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记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坚持着自己的职业操守,关注社会需要,关注民生疾苦,唤起人们的爱心,并不畏艰险地揭开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维持了媒体的公信力,推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2004年11月8日“第五个记者节”到来之际,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以“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为题推出了“第二届中国记者十大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10名记者获此殊荣。栾俊杰等十大记者的英雄事迹鲜明而充分地体现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贴近”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8.
近日,某明星离婚了。明星在记者面前讲述了“离婚后与孩子们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一时成为热点新闻。  相似文献   

9.
去年中组部有关同志在审阅孟西安等采写的《用生命播洒阳光———记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好支书郭秀明》通讯时批示:“这是人民日报两位记者写的通讯稿,许多故事和细节是新挖掘的,十分感人。”原来这两位记者是随中央10家新闻单位组成的采访团到郭秀明的家乡惠家沟,晚上记者们回铜川市宾馆食宿,而孟西安等却不回城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聊天,又到郭秀明昏倒的地点查看,从而挖到了别人所没有挖到的感人细节。人民日报阅评小组在评点该报记者蔡小伟采写的《县委书记刹“三风”》(见2001年6月7日人民日报一版)一文时认为:“…  相似文献   

10.
口述新闻在专题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苹 《传媒》2006,(7):52-53
近年来,“口述实录”这种记录个体情感故事的报道形式风靡武汉各传媒。“口述实录”这种报道形式已在广播、电视及报刊中广泛运用,而且采用“讲故事”方式报道新闻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有报纸更在做专题新闻策划时,借用口述实录的表达形式,采用口述新闻,使小版面上有了大容量,做足做活了新闻,赢得了读者好评。口述实录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忠实记录,原汁原味地讲述故事本身。由此可见,“口述新闻”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好名字,因为它“讲”故事、“说”新闻,而不是通过记者的展示来呈现故事。口述新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方式,由“讲述人用语言把目击的新闻和发生过的故事讲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0月26日,一位普通的地方电台记者李惊涛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用近30分钟讲述他当“傻瓜”的特殊经历。一个小电台记者为何能走进影响中外的中央电视台?让我们随记者走近这位“傻瓜记者”。第一次当“傻瓜” 1976年的春天,李惊涛降生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爸爸给儿子取名惊涛,希望儿子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惊涛骇浪,搏击人生。  相似文献   

12.
知识的火花     
在上一期的《函授学员之页》专栏里,我们以“新闻就在你的身边”为题,讲述了从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新闻报道的一些想法。读了这篇文章2后,一些学员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那些有经验的记者,何以能做到“慧眼识新闻”?当今的一些“点子公司”,为什么一些事情经他们一点拨,出点主意,会立刻改变面貌?那篇文章虽然后边讲到了记者也好,点子公司的人物也好,他们的“慧眼”,他们的“思想火花”,并不是头脑里凭空产生的,而是知识的积累,知识由此及彼的演化,知识的相互碰撞,才能引伸出看来是全新的东西。简单的说,…  相似文献   

13.
20日上午,张云泉给中央采访团的记者讲述了自己22年从事信访工作的甘苦。到11点,由记者自由提问。坐在后排的上海《文汇报》记者周玉明第一个举手,但主持人没看见,她按捺不住,蹭地站起身来,大声说,我不是提问,只是有一肚子话要对张云泉说,我要说:“你让我的内心有种强烈的震憾,甚至让我昨晚遭遇多年少有的失眠!”  相似文献   

14.
2014十大事件     
《传媒》2015,(3):15-18
一、 “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全国巡讲 2014年8月至12月,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面向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评选活动.全国万余名新闻工作者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通过讲述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了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12月19日-12月27日,“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团兵分3路奔赴祖国10个省区市,为当地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和高校新闻院系的师生作了精彩报告.  相似文献   

15.
石兆杰 《今传媒》2005,(7):71-72
目前我国期刊总数已经有近万种之多,期刊业的兴衰成败瞬息万变,当一些期刊从市场消失的同时,又有“新生儿”不断地降生。期刊面对着空前惨烈的竞争,如何茁壮成长?《今传媒》记者采访了《DC天下》运营总监何华先生,听他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市场推广技巧。  相似文献   

16.
河北电台的《阳光热线》是全国省级电台第一个在早间黄金时段开播的舆论监督类热线直播节目。《阳光热线》以其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被有关领导和专家称为“全国新闻改革创新的一面旗帜”、“党委政府通过媒体施政的典范”。开播三年,《阳光热线》从“阳光一缕”到“朝霞满天”,到目前已有全国21家省级电台和9个省市纪委系统的领导先后到河北电台考察学习,25家省级电台效仿开办了此类节目,形成了影响辐射全国的“《阳光热线》现象”,被称为是继1986年广东电台“珠江模式”、1992年上海东方电台“东广模式”之后,引发全国广播界第三次改革浪潮的河北“阳光模式”。忽如一夜春风来。《阳光热线》从“现象”到“模式”,从“耳目喉舌”到“施政工具”,从“广播业内”到“社会各界”,从“河北”到“全国”,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阳光热线》现象”何以形成?发展趋势怎样?如何进一步提高?它对中国广播乃至整个新闻界的启迪与思考是什么?今年5月14日,河北电台会同河北省纪委省监察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全国省级电台《阳光热线》类节目论坛。下面摘要编发在这次论坛上部分领导、专家、代表的讲话、发言。  相似文献   

17.
:李惊涛正在主持《傻瓜看世界》因为爱管闲事,他被人连捅4刀,住进了医院;表侄儿到医院看他,因曾参与盗窃又被他打110报了警。襄樊人都知道他,说到他的名字,人们往往会冠上一个定语:“傻瓜”记者。他一个人做“傻瓜”还不够,最近又成立了“傻瓜协会”……2002年10月30日,“傻瓜记者”李惊涛又做客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节目: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英雄梦,在少年李惊涛的心中曾一度泯灭1976年4月,李惊涛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赵焱在一家集体企业上班,父亲李叔德热爱文学,因“爱管…  相似文献   

18.
刘娜 《中国地市报人》2012,(12):124-125
《南阳晚报》新闻专栏“独家·讲述”,因挖掘出一位位鲜活的南阳本土人物,备受读者欢迎。这些非传统意义上典型人物的报道,因彰显了小人物的大精神,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小温暖中的大意义,开创了都市报非典型性人物报道的新景观。作为“独家·讲述”的专栏记者,本文从如何“抓住人物底色,写出读者共鸣”,浅谈非典型性人物写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谁在防记者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载文,讲述了“三道防线”防记者的奇闻:某县境内有辆标有中央电视台台标的汽车经过,有关部门闻讯紧急报告上级,组成数十人的“搜寻队”,对宾馆、酒店进行地毯式搜查,得知央视采访车只是路过,才放下心来。原来,该县对来访或路过的大小记者设立了“三道防线”防范。 一是遍设线人,随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来访记者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朱虹 《河北广播》2005,(3):59-60
我第一次接触《阳光热线》,是有一次上国土资源厅网站查一个相关的法律法规,突然看到下面有一个《阳光热线》的链接,我一点开发现是河北电台《阳光热线》的处理反馈。当时我就对《阳光热线》产生了兴趣。我很喜欢“阳光”这个名字,“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而黑暗则是腐败的温床。美国的“行政程序法”就叫“阳光下的政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