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之一目的为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语文教育书简》)  相似文献   

2.
设计一篇课文的板书,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寻找“突破口”。“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这突破口恰是引导读者“入境”的门径。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设计板书有时感到思路阻塞,难有进展;但一俟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陈英 《江西教育》2000,(11):32-33
叶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方法,归结起来就是要“遵路”、“入境”与“悟神”。这里所说的“路”是指文章作者的思路,即作者写文的思维过程;“境”指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遵路”,就要引导学生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各种关系,探明作者思路;“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悟神”,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领悟语言,捕捉语言的神韵。…  相似文献   

4.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弹务纲要》,至此,语文开始独立设科。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从1912年起,就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及出版工作。综观叶老在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对语文教学有许多真知灼见,其中“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下简称“例子说”)就是一个著名的论断。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这门学科对于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说有着广阔的天地。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留下“景非独为景场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定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成为我们语文教材中实施情境教育的依据。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  相似文献   

6.
“举一反三”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二十韵》诗曰:“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这些都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当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必须正确处理“一”与“三”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件一开头就指出:“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敦寡效,贵能验诸身。”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任何正确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执教者去掌握和运用,任何优良的教学效果,都要求执教者本身具有相当高的业务水平。随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群卉纷呈。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的教学行为上,怎样做到最佳选择与优化组合,便是必须正视的问题了。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局限性。各科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  相似文献   

8.
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经写到一条经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确,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往往声息相通,心领神会,处于一种积极的、谐和的思维活动状态,沉浸在悲壮、沉郁或者轻快、优美的意境之中,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入境”呢?让我们从“入境”的条件、途径、关键和内容方面作点浅探吧。一、激发兴趣——“入境”的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这一问题可以知道,明确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可以  相似文献   

9.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下的这句诗,阐明了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让学生接触到作者意境的必要性。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他在这里所说的“人生的受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获得思想上的益处:而“接受美感的经验”。就是接受美育。无论是德育或美育,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领进作者的精彩意境空间.才有可能得到.文学作品教学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人文高度。  相似文献   

10.
杨先武 《教育学报》2007,3(3):54-59
“工具论”是“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工具性”的制约,走进了科学化、技术化的误区,并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然而,语文界至今仍有人把“三老”的教育理论视为圭臬,对于片面强调工具性所产生的弊端缺乏认真的反思。这将给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造成极大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1.
读了徐林祥教授掷地有声的断语“语文就是语言”(《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年第3期10—11页),虽引自叶圣陶先生的话“什么叫语言?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总觉得值得商榷。且不说叶老的论断是否严谨,就算他作为语文教育一代宗师,作此论述也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国内外其他学者——语言学研究者和语文学研究者对此是如何论述的,如果都结合起来看,恐怕就不能武断地作出“语文就是语言”的结论了。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谈语文教学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到五个字,“遵路识斯真”,可见,思路是打开一篇文章的钥匙。什么是思路呢?他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路。”张志公先生有个更具体的诠释:“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刘阳 《语文天地》2009,(11):46-47
叶圣陶先生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摸清思路就是对一篇文章的宏观把握。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自我一个整体,在初步接触语段时.最重要的是进行整体阅读。针对学生读文茫然、束手的现状,为学生提供披文入理(情)的角度和方法,编“弦”教“法”,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5.
徐东惠 《文教资料》2008,(17):143-144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入境始与亲."写作语境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叶老的"在想象巾睁开眼睛来看"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著于1962年的《语文教学二十韵》,是其几十年语文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内容集中地表达了他在阅读、写作方面的一些实践与思考。该韵文语言平实生动,内涵丰富。重新解读其内涵,发现其价值,对今天重新认知语文学科的性质,指导阅读与习作教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和《湖北教育》(教育教学)杂志举办的“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小学语文学会学习研究中心大会暨潘自由小学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外国语学校隆重举行。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潘自由,全身心地投身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从最初语文教学的“学法指导”实验,到正在进行的小学语文“学会学习”课题实验,已经历了二十多个春秋。潘自由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寻路识斯真。”尽管叶老是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的,但是我们同样能将其引到作文写作上来。如果这样,这里的作者就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写作文应该是有路子的。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准路子,领上路子。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的路子也就是三个通道,老师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打通”。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著于1962年的《语文教学二十韵》,是其几十年语文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内容集中地表达了他在阅读、写作方面的一些实践与思考。该韵文语言平实生动,内涵丰富。重新解读其内涵,发现其价值,对今天重新认知语文学科的性质,指导阅读与习作教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查叶圣陶先生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的出处,最早应是先生1978年3月在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淡会上的发言中提出的,其发言题目是《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造语文教学》。原话为:“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