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胡修喜 《江西教育》2010,(10):32-33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这节课‘语文味儿’很浓!听得有劲!""这节课‘语文味儿’淡了些,好像少了点什么。"听完课后,"语文味儿"这个词经常被广大教师和专家所提及。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味儿"呢?笔者觉得,语文味是近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按照程少堂先生的说法,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  相似文献   

3.
我们称赞一堂语文好课,常常说这课真铲语文味”。“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有“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化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读,欣赏啊!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阅读教学中就应该由...  相似文献   

4.
南通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爱华提出,小学语文课堂要达到“三味”,也就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初中语文如何践行“三味”呢?在聆听了较多的专家的课,在与同行探讨一番后,我觉得初中语文也应该践行“三味”,即“语文味”“生活味”“成长味”。  相似文献   

5.
在听语文课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评议:"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似乎淡了一些"。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呢?什么才是语文味呢?什么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叶圣陶先生当年在解释语文学科命名的缘由时就是这样说的。提倡语文味,追寻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是浮躁功利后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在听语文课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评议:“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似乎淡了一些!”……类似的话语大家因为听多了,不会觉得什么,也不愿进一步去思考,结果也就只能停留在这样的直觉层面上了。  相似文献   

8.
有语文味的课让人如饮甘醇、久而弥笃。究竟什么是语文味,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呢?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文体的一亩三分地。”我理解的就是要守住其中的三味:读味、口味、写味。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提出:“语文还要再语文一些,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其中这“再语文一些”,就是指“语文味”,即语文课所特有的个性和本色。而现在无论是平时学校里的教研课还是对外展示的公开课,教师对课堂模式的建构越来越多样,运用多媒体,采取各种教法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越来越热闹,但我觉得这热闹的背后语文味却在渐渐消失。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下面结合我上的几堂教研课来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一节语文课堂到底该给学生带来什么?无疑是要带来语文变化的,也就是语文素养的生长。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应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那么.语文课堂又该让孩子带走什么东西呢?  相似文献   

11.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彰显个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相似文献   

12.
一大,小灰兔和小花鹿在一起做语文作业。小花鹿问小灰兔:“你知道‘老’的反义词是什么吗?”小灰兔随口答道:“‘新’呗。”小花鹿笑着说:“你错了,应该是‘幼’。”小灰兔急得连眼睛都红了:“我没错,我们老师刚讲过!”  相似文献   

13.
在探索如何建构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简简单单教语文”才是主旨所在。这一观点源于我参加城区一所学校的教学调研,同仁对一节公开课评课的一番话中所得到的启示。那是一节“先学后教,高效课堂”对外交流的研讨课。一位来自外县到该校听课的同仁评说,“这节看似简简单单的课,不仅使学生扎实地完成了必要的语言训练,而且能让学生懂得五个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学生隔了三年五年,甚至一辈子都能记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还记得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这节课,蒋老师导在重点处、引在关键上、扶在必要时,学生读有目的、学有顺序、练有效率,还不叫高效吗?”笔者颇有同感: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才能出高效呢?那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笔者就建构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周晓芬 《考试周刊》2010,(25):51-51
很早就听说专家在大声疾呼:语文姓“语”,语文课要上出浓浓语文味。但说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很理解专家的话.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才算是“语文味”。听课时总觉得那些越煽情越令人感动的公开课便是好课。王崧舟老师这样说:“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吴非 《陕西教育》2014,(1):78-78
问一位老师近期忙什么,他说:“忙听课,也忙‘被听课’。”问他累不累?他说:“‘被听课’多少有些累,听别人的课,更累。”原来学校规定每人每周要听4到6节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说:“校领导看到老师们在忙,就放心了。”  相似文献   

16.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即把生活引入语文课堂,变语文课堂为生活的“天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这里“生活语文”中的“生活”二字,就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结合起来。怎样让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17.
当新课程的春风拂面而来时,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产生的巨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课堂所呈现的应该永远是那股浓香四溢的语文味。什么才是“语文味”呢?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导师程少堂给“语文味”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  相似文献   

18.
当新课程的春风拂面而来时,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产生的巨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课堂所呈现的应该永远是那股浓香四溢的语文味。什么才是“语文味”呢?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导师程少堂给“语文味”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  相似文献   

19.
黄月英 《广西教育》2007,(11B):14-15
人们不是常说:“教室的四壁不是水泥的隔离层”么?不也常说:“语文就是生活”么?可是具体到一节节的语文课,有些课怎么就不像语文课啦?显然,作为课程的语文和呈现为课堂的语文是有差别的,抽象的想法并不一定等同于具体的方法。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有没有个“度”呢?当然有。那么语文课堂的“度”体现在那里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要姓‘语’”,“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等等,这些都是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接地气的观点,更是语文教学的务本之道。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化观点为行为呢?笔者《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就力求扣住“语”字,用语文的方法,让语文味浓郁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