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好好活着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焦了。"天哪,快浇些水吧!"小和尚喊着,接着去提了桶水来。"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  相似文献   

2.
说点心里话     
魏武 《青年记者》2012,(15):9-10
《青年记者》编辑部约我写点东西,主题是"过来人的心里话——老记者的忠告",很痛快便答应了,因为感觉这个题目出得好.进报社已近30年,也算是个老记者了,回首记者生涯,经验不多,教训不少,"忠告"不敢当,"心里话"倒是很想说说,算是与诸年轻记者共勉.按时下流行,我总结出三个关键词:敬畏、激情、学习.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媒体记者的"无冕之王"身份面临挑战。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深圳广电集团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就曾问深圳商报记者,"我们记者好像现在没有以前那样被人重视了。"其实,他的发问里折射了这样一些问题,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面对"扎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闻社群中,"理想"和"新媒体"是两个主要的话语关系,"理想"是新闻社群中最重要的话语建构,"新媒体"则是中国新闻社群中新衍生出来的新闻社群架构。在中国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两个话语建构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统一,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人的理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是中国新闻社群话语重构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英语里有一句谣We are what we eat,可译为"吃什么成什么".有例为证:美国一家减肥产品公司的经营策略是:"跟着麦当劳走"(Follow McDonald).哪里有麦当劳,哪里就有肥胖症,也就可以推销减肥产品,此法百试不爽.这是说的物质食品,精神食粮也是如此,英文里还有一句谚语:We are what we read,"读什么成什么",意思是读书造就人格.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新闻话语成了社会交际的主流话语"。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新闻话语与社会共变,不仅表现在内容方面,也表现在修辞上。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是新闻话语修辞的重要体现。本文描写了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的表现,分析了其功能主要是满足大众认知容易性的需求和建构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上,人们通常把记者分为"大记者"与"小记者",把报纸分为"大报"与"小报"。虽然这不科学,但大家似乎都认可。我是一名小报记者,当然就属"小记者"。我认为,在社会上,"小记者"与"大记者"相比的确有差别。首先,"小记者"出门采访待遇与"大记者"有差距。一  相似文献   

8.
由于一再被宣传成"二战期间采访欧洲战场的惟一中国记者",萧乾往往被误认为在生前没有对此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其实他亦有苦衷。因为涉及国共关系,起初限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恐惧心理,"胆小"的他没有及时出面予以澄清。后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展开与改善,他在私人信件、公开文章以及日常交往中都有所反思,并以"我们是一家"做出过澄清和解释。他还呼吁各方承认和正视两岸的鸿沟,尽力为此做些填补工作。  相似文献   

9.
没人能体会得到,我要写下这篇文章会有多么的艰难,父亲在世时,我曾答应他,为了确保家人的平安,今生今世永不向任何人提及我记者生涯中那三次刻骨铭心的流泪。然而,在那些尘封的日子里,我的内心却一时一刻也没有平静过,老站长——新华社记者章传根老师那一席催促的话语就像烈火般煎烤着我的心:“早点把你的那几次经历写出来吧!  相似文献   

10.
魏寅 《新闻大学》2012,(3):147-152,121
本文以角色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考察记者博客如何呈现记者角色的自我想象和重新建构,以及新闻专业主义与上述两者有何勾连。研究发现,在知名深度报道记者的博客中,"专业的新闻采集者"这一角色正以话语表述的形式被记者想象并建构着。记者博客虽然存在着局限性,但对于记者践行专业理念存在着一定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媒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路径。在"走转改"这三个环节,"走基层"体现的是行动,"改文风"体现的是结果,关键的环节还是"转作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要实现"转作风",就要切实做到身动、心动、感动。身动就是深入现场捕捉鲜活的新闻尽管互联网的普及和通信的发达使记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得新闻线索和素材,但若要写出鲜活的、有价值的、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还是需要记者行动起来,深入火热  相似文献   

12.
新闻行文要简洁明快,这是一个老话题。早在1946年,胡乔木曾提出新闻要"短些,再短些!"当时他向延安解放日报建议:新闻要五分之四是100字到400字的,通讯和副刊稿件五分之四是400字到1000字的。①在新媒体时代,把新闻写短仍然值得大力提倡。新闻就是要直截了当,"短而精"的评价标准总体适合各类体裁。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的话]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发达的社会里,"同源新闻"怎么做是记者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实践告诉我们:在信息源丧失优势的情况下,媒体竞争的核心力量就是记者对新闻的独到采写以及编辑对新闻的选择和组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孙根荣 《新闻三昧》2006,(11):21-21
近读一些省市级工人报,我发现,长篇文章与日俱增了,尤其是“周末版”。这使我想起一些新闻界老前辈的“呼号”。如胡乔木曾呼喊:短些,再短些!赵超构也曾呼喊:短些,短些,再短些!有的省市级工人报所以喜欢上了长篇文章,细究起来,原因有三:一是报纸跟风扩版,但没有这么多新闻充填版面,只得将原来本可以写成几百字的东西,拉长成二三千字的大块头;二是报纸走休闲化之道了,误以为让读者休闲,就得用长篇文章来供读者消磨时光;三是有的记者没有写短文的基本功,只有写长篇的“裹足布功”,当然也有的记者认为,能写长篇文章,才显记者的真功夫。然而,不…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省广电集团两会报道组,是在福建代表团驻地——西直门宾馆里,搭起了演播室。演播室不大,由一间校会议室改造成,大约40平米,从左到右,就是编辑区、主持台和配音区。在这里,可以实现北京和福州的实时连线。两会期间,省委书记尤权也来来到演播室看望两会报道记者,他说,"两会期间是各路媒体,各个省,从中央到地方,大家都在这个平台上去比拼,所以又要政治性又要艺术性,做好确实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在分工里,是否可以将"环境记者"单拎出来,成为记者职业的一个分支? 假如真的可以分出环境记者一类的话,我必须承认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环境记者。从我任职的几家媒体内部实行的"记者分口"制来讲,在我的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里,从来都没有被分配了专门去跑过"环保口",但是奇怪的是我每每总是要"撞上"环境新闻,而且每一次的环境问题的报道总是给我带来好运气。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我个高腿长,闲得没事就往别人的口子里插一足,沾了很多"环境"的光。  相似文献   

18.
<正>正当传统媒体记者因新媒体的出现而面临丢饭碗之际,又冒出个"机器人记者"来与记者抢饭碗。"机器人记者"不仅可以坐在电视主播台上播新闻念稿子,还可以"写"稿子与记者抢新闻,在不远的将来竟然还可以当编辑选新闻并指示记者做新闻,这令做了几十年记者的"老记"及"老编"们情何以堪?  相似文献   

19.
金萍华 《新闻大学》2013,(6):123-130
本研究在梳理社交媒体中政治话语争斗背景的基础上,基于"污名"理论提出"互为污名者"概念并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社交媒体中政治话语争斗中的"污名"是"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来源,"污名"不会如某些传统污名研究所指出的导致"认同危机","污名"促进"政治认同"的形成。本研究采用"污名"研究的"互动"方法论范式分析孔庆东三次"粗骂"事件,得出"孔庆东采用互为污名化方式以呈现自身政治认同"之结论,此结论证成研究假设。本研究认为,以语言暴力获取的话语权力无以证成政治认同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0月16日,晚饭前,85岁的老丁(丁景唐)翻检出一套<巴金译文选集>,让来访的两位老友的女儿欣赏.这套书中的<草原故事及其他>扉页上,有巴老用钢笔题写的几行字,"赠丁景唐同志巴金九○年九月七日".老丁与巴老是多年的老朋友,"文革"后巴老出版的各种文集,几乎都会送给老丁.北京媒体记者曾为了撰写有关巴老的专题报道,在上海采访老丁后,得出一个结论:巴老对老丁是"有求必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