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制于英汉双语在结构及习惯表达上的差异性,在英汉翻译中运用视角转换的方法,可以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主要分析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以及为了达到修辞目的的转换办法,说明视角转换的翻译方法对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受制于英汉双语在结构及习惯表达上的差异性,在英汉翻译中运用视角转换的方法,可以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本文主要分析了正说反译、形象转换、虚实转换以及为了达到修辞目的的转换办法,说明视换的翻译方法对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有效媒介。在英语翻译中,为了确保译文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译者必须掌握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翻译技巧,不断提高译文质量。为此笔者在文本中就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进行简要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关臣 《英语广场》2020,(7):37-40
框架语义学对理解原语文本、构建译文和评价译文质量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从框架对等的角度评价《天净沙·秋思》的五个版本的英文译文,通过分析译文中框架元素的增减、更换和框架视角的转换来判断是否存在漏译误译等问题,从而评价译文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由于汉英语言在结构与表达习惯上存在差异性,翻译时通常会采用视的语言习惯,可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本论文简要介绍了视角与视角转换的定义,分析了视角转换在葛浩文英译文中的体现及理论依托,并总结出视角转换的研究在外语学习和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理想的翻译是原文中所蕴含的认知结果可以完全忠实地反映在译文中。鉴于源语和目标语在句法、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译文和原文有时会存在差异,这使得原文中所蕴含的认知结果不能完全忠实地反映在译文中,译者在译文中对原文中所蕴含的认知结果进行了调整。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看,译者有时需要在译文中对原文中所蕴含的图形-背景关系进行转换。本文通过简单句、复合句的翻译实例简要阐释了图形-背景关系在译文中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视角转换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可以解决翻译中语言与文化差异带来的许多实际问题。但是,过度使用视角转换翻译技巧可能影响译文的准确性。视角转换技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忽视了认知过程的关联性,否定了语义的连续性;减少或者增加了语用预设等方面。使用回译法可以检视视角转换翻译技巧的适当性。  相似文献   

8.
王喻 《林区教学》2012,(10):50-51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与另一种文字之间的转换,它还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影响下的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的转换。从英汉语言不同的叙述视角对比入手,列举了英汉语言中对某些相同的事物、现象所采用的不同叙述视角示例,并由此分析了能够运用于英汉互译中的几种叙述视角转换技巧,从而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体现英汉各自的语言习惯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择取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视角,以《平果壮族嘹歌》原文和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原文与英译文之间的转换,探讨译者如何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获得译文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的长存。  相似文献   

10.
《集宁师专学报》2021,(1):113-118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了英美两国儿童科普读物的特征和"三维"适应性选择,以此来增强儿童对科普读物的阅读兴趣,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以英美两国著名科普读物《地震系列》中的英语文本为例,对英美两国科普文章的词汇、句子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比较其不同,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分析了儿童科普读物的英译汉过程,以及如何从语言、文化和交际方面对译文进行修改和转换,最终译出高水平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围绕对等映射、转换喻体、结合喻底和只译喻义四种翻译策略,对《围城》典故性成语英译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如何将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典故性成语翻译为英语。分析发现,若保留源语隐喻不影响译文读者从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则采用对等映射;若保留导致译文读者无法实现从来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则要么采用结合喻底以传播中国文化或达到某种文学效果,要么采用转换喻体或只译喻义使译文读者快速理解其意。  相似文献   

12.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为例,分析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探讨翻译转换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最后提出相应的识解转换的三个方面,使译文最大程度体现汉语文化词语的内涵,并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3.
刘迪 《海外英语》2014,(9):133-134,140
小说《阿Q正传》作为中国和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英译本亦千差万别,而现有的研究较少通过叙事学、文体学结合研究其翻译的文体学特征以及导致译本差别的原因。由此,该文应用双语平行语料库,以《阿Q正传》两个英译本为例,从人称代词主语转换和叙事视角转换两方面,对译文与原文进行翻译文体特征的比较。研究发现:汉英小说翻译中,无论译出或译入,人称代词主语在数量和频次上都有所增加,同时都呈现出语际显化的转换类型。但从译出和译入视角考查发现,对比于译出文本,译入文本的显化程度更高一些;叙事视角方面,译出文本倾向于保留原文中的客观视角,译入文本则多采用主观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以奈达的"翻译四步骤"(分析—转换—重组—验证)为研究视角,分析汉语新词新语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列举目前新词新语翻译现状及其成因,旨在揭示译者从原语思维到译语思维的转换,需要参照平行文本,生成并优化译文,进而提出新词新语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孙璇 《现代英语》2022,(2):79-82
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原则,从"三维度转换"视角出发,分析金融英语翻译工作者在金融英语文体翻译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翻译生态环境,给出译者在多重整合下的最优化选择,从而使译文保持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层维度对《天净沙·秋思》的四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其三维度转换下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得出适应度最高的译文,并对其他诗歌的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玉倩 《海外英语》2014,(11):151-152
该文结合旅游翻译的文体特点,阐述了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变译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变译是根据特定的情景,使用适合译文接受者的表达方式,灵活地实现译文、原文及译文接受者的最佳关联,充分并且恰到好处地发挥译文交际功能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  相似文献   

18.
《我若为王》是聂绀弩创作于民国时期的一篇杂文,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翻译大家对此文都进行了翻译。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纵观的整体性研究。本文将从这个全新的视角来对比赏析两个译文中译者的适应性选择即语言、文化、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对比研究发现译文是译者不断做出适应与选择的结果,从而证明了生态翻译学指导散文英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钱锋 《海外英语》2014,(5):126-127,130
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他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之作,该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林语堂和Davis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林语堂的译文在文化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Davis译文在语言维和交际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总体上Davis译文的多维转换程度和适应整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以《平凡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译者怎样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转换以得到一篇"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