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尹正  邓欢 《考试周刊》2008,(5):141-14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空间隐喻是最基本的隐喻类型.本文运用隐喻理论,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人体隐喻的研究,探讨汉语"脸"的空间隐喻,并提出,汉语既可以将"脸"隐喻为三维空间、二维空间,又可隐喻为一维空间.  相似文献   

2.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的认知活动。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英汉“焦虑”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以便进一步了解“焦虑”情感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  相似文献   

4.
"联系"与"连系"在连结义上是一对近义词。本文运用配价理论和认知隐喻的分析方法,针对报纸网络新闻等大众传媒语言中"联系"和"连系"混用的情况进行讨论,指出:二者最根本的差别是隐喻基础不同,"连系"是以"桥梁"为隐喻基础的,而"联系"则是以"信息"为其隐喻基础;二者各有不同的语用条件。"~我们"的正确用法应是"联系我们"。  相似文献   

5.
认知隐喻理论及隐喻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和"合成空间理论"是认知隐喻理论中对隐喻最具解释力的两大派系。在介绍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进而探讨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6.
尹枫 《文教资料》2009,(33):38-3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擅于抒情的宋词中描写“愁”的诗句来解读宋词中“愁”的隐喻概念。这些隐喻一方面表明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特点.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宋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索了空间介词"up"的一词多义现象.意象图式和隐喻映射的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意象图式是基于人类身体经验而出现的前概念图式结构.隐喻映射是从具体始源域到抽象目标域的过程.空间介词"up"的众多意义可以分为包含"向上" "朝向" "位高"以及"终结"的意象图式意义和延伸含义.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而非简单的装饰性的辞藻.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人类对红色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和认知基础,因此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感知和反映就具有普遍性.文章借中国汉字文化"红"的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隐喻的强大认知功能,导致语言变化的媒介是隐喻.与此同时,也印证了认知语言学大师莱考夫的隐喻认知观点:语言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转喻、隐喻、心理扫描、突显等认知机制对持续时间副词"仍然"的多义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转喻是"仍然"词义生成的认知理据;(2)它的词义延伸依赖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3)本义和扩展义组成一个包含图式、范畴和次范畴的复杂网络.  相似文献   

10.
多义词"over"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借助意象图式理论、隐喻理论、原型范畴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英语介词over的多义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原型范畴理论是介词over多义形成的理论基础,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是over多义延伸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义、语法和语用的角度辨析了"一塌糊涂"和"昏天黑地"这两个词在作程度补语时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介词虽是虚词,在句子中不作任何独立成分,但有些介词具有动态意义,可表现出动作的过程、趋向等。以to和from两个方向性运动介词为例,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有关理论成果——认知语境,对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3.
"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联系密切。基于《说文解字》的视角,分析"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的出现、词义演变及文化内涵。以《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基础,厘清"青""蓝""绿"三个颜色词的词义演变,了解这三个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理解服色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地位的转变以及新兴涵义的出现,以期为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以(…)为"式中的同形异构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为”式中,“以为”连用,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两个词;“以为”分用,是两个词。作两个词时,“以”和“为”其词性、意义变化多,内部语法关系复杂。中详列了各种“以(…)为”,分析了内部结构,并指出形成其同形异构体几大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陆俭明教授对"NP 的 VP"结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是一种名词性的"的"字结构.文章分析了"NP 的 VP"结构的中心词,肯定了"NP 的 VP"结构是偏正短语,并重点从表达功能角度解释了"NP 的 VP"结构.  相似文献   

16.
在大量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V成一量”格式对动词和量词的管控,并将格式中动词及语义特征进行了分类,即可分为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和客观动词。量词以“片”和“团”为主。  相似文献   

17.
运用"字思维"理论资源分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着重考察字象并置、变形等重组引起想象空间生成、字象中心引起诗性空间生成等问题,解析"字思维"指引下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诗学功能,当然想象空间和诗性空间不是独立分开的,往往是共生的.  相似文献   

18.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9.
《尔雅》、《说》和《广雅》视謰语为“形容写貌”之词,从其收词及训释情况看,它们都是不可分割的双音节单纯词,为后世确定了联绵词的内涵和外延。但经籍传注却分训謰语,至颜师古注《汉书》达到极点,使联绵字研究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20.
职业技术学院院名的翻译和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校名的英文翻译繁多、没有规范、几近杂乱.参照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澳、美、加等国的相应院校校名的用词情况,归纳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名中常用译词的意义,列出了我国高职院校校名的建议用词,并提出一些规范我国高职院校英译校名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