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最近翻阅<战时记者>杂志,偶见该刊第3卷第1期载有一篇<新闻杂谈>,该文署名为"夏衍讲、影子记".经查由周巍峙主编的<夏衍全集>,发现未将此文收入,会林、陈坚、绍武同志编的"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夏衍研究资料>的"生平年表与著译系年"中,亦未见著录此文,国内有关研究夏衍的学术论著、传记中对之也都没有提及.所以,<新闻杂谈>可初步断定为夏衍先生的一篇轶文.这篇轶文的发现,为研究夏衍先生的生平、思想观点和理论贡献提供了-份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读了<北京档案>第五期刊登的西阳同志的杂谈<是缺"米"还是缺"巧妇"?>后,很受启发.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档案部门搞不出高质量的编研成果,并非缺‘米',主要是缺‘巧妇'."  相似文献   

3.
我为文的生涯中,曾经与"文字狱"擦肩而过.这倒不是我写了什么反动文字,而是我讲了真话,敲到了个别高官的痛处,被度量狭小之人利用. 1985年4月,我写了篇题为<白辛苦>的杂谈,批评了"有位省级负责同志"下乡视察时,"让下边牵着鼻子走","并未了解到实情",被人们称为"白辛苦"."因为早在他下去前,有关人员就打了招呼,下面的同志做了精细的安排:看什么地方,住在哪里,汇报啥内容,谁汇报,甚至走哪条道,都定好了."此文发表在1985年5月1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这是我的文章头一回上<人民日报>,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4.
广播杂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品种。广播杂谈,与报刊上见到的杂文有什么区别呢? 广播杂谈的第一个特点是:说理要具体实在,不可抽象笼统。报刊杂文是用眼睛来看的,第一遍看不懂还可以看第二遍,而且可以边看边思考。广播杂谈则不同,它是用耳朵来听的,声音瞬间即逝,根本不容听众边听边思考。如果一篇广播杂谈,尽是抽象的逻辑推理,很有可能还没有听懂,文章已经广播完  相似文献   

5.
什么叫杂谈?我认为,它不是评论,也不是杂文,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政论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议论文。倘若缺少或没有形象性,那么就会减少杂谈的感染力或不成其为杂谈了。形象性是杂谈不可或缺的属性。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许多以东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观念为表现对象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纷纷亮相荧屏,其中有一批优秀剧目相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比如,2002年播出的<刘老根>,2003年的<希望的田野>,2005年的<圣水湖畔>、<美丽的田野>,2006年的<都市外乡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老娘泪>、<插树岭>、<乡村爱情>,2008年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静静的白桦林>,2010年的<乡村爱情故事>等.这些作品大多紧扣时代脉搏,积极拓宽思路,成为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荧屏风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探讨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文 《当代传播》2000,(3):58-59
去年11月29日,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选揭晓,兵团日报政文部推出的世相杂谈》榜上有名。据悉,这是本报创办以来获得的最高编辑类奖项。《世相杂谈》开办于1997年,届评论性专栏,至今已办有120余期。它紧扣新闻事实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用不同的文笔和手法,褒扬社会正气,鞭挞腐败等各种丑恶现象,开办时间不长,就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有些读者在来信中说:《世相杂谈》是一个激浊扬清、匡扶正义,有力进行舆论监督的好栏目。在1998年度自治区和兵团新闻奖评比中,《世相杂谈》相继获奖。《世相杂谈》开办时间不长,就成为读者喜爱…  相似文献   

8.
聊城日报十分重视言论的力量,B1版"水城杂谈"栏目已经开办五年多了,深受读者喜爱."水城杂谈"栏目议论话题包罗万象,既联系国家大事,也不放过身边看似不起眼的小事;  相似文献   

9.
民国八年(1919年)二月,德清蔡氏后代镜莹、兆骥、振镛等人发起修订<德清蔡氏宗谱>,于民国九年(1920年)完成,距今已有90多年.<德清蔡氏宗谱>共10册,分12卷.卷一为<河南开支蔡氏通谱>,有要内容有<序>、<跋>、<追远自三皇蔡氏本源全系图>、<蔡氏谱系图>、<成王策书蔡仲之命>、<蔡氏通谱世系源流>等;卷二为<谱中传录>;卷三为<德清蔡氏宗谱>,其主要内容为<序>、<秘书公祠堂碑记>、<世谱源委>、<文溥公年谱>、<松竹公家训>、<松竹公家规>、<蔡氏家条>等;卷四为<像赞>;卷五为<祠堂图、墓图>;卷六的内容为<诰>、<墓志铭>、<科第>等;卷七至卷十二分别记载了<总支世系>、<大支世系>、<二支世系>、<三支世系>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熊伟 《传媒》2006,(3):27-28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2003年12月28日挂牌成立.集团现有<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投资时报>、<文化报>、<现代健康报>、<现代少年报>、<家长报>、<武汉商报>、<武汉宣传>、<考试指南>和综合性新闻网站--汉网,形成"九报二刊一网"的媒体结构.集团资产总值达10亿元,年营业收入达6亿元,年创利税6000余万元,进入"武汉纳税百强企业"行列.  相似文献   

11.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撰写新闻杂谈,主题必须明确。众所周知,论点、论据和论证是新闻杂谈的三要素,而中心论点就是新闻杂谈的主题,论据则是证明和支撑论点的,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换句话说,从论据到论点需要一个证明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升华新闻杂谈主题的过程。下面就升华新闻杂谈主题问题谈几种技巧。  相似文献   

12.
石康,作家、编剧.生于1968年,北京人.大学在联大航天工程学院电子系读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读技术经济专业.1993年起写作至今,著有长篇小说<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一塌糊涂>(合称"青春三部曲")及<在一起>、<激情与迷茫>、<心碎,你好>;随笔集<鸡一嘴鸭一嘴>、<北京姑娘>;电影剧本<大腕>、<北京风情画>、<新摇滚青年>、<普通生活>、<英雄时代的终结>等.  相似文献   

13.
也许你会以为这题目犹如说“吃饭要吃”,废话连篇!其实不然。正如说“杂谈要杂”强调杂谈写作要注意“杂”的特色一样,“杂谈要谈”则从“谈”的方面来考察“杂谈”写作的另一重要特色。 在“一般写作”里,把通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分解为四类:叙事,描写,抒情,议论。那么,“杂谈”写作的特色是要充分地向读者昭示“议论”的功夫!这正是“杂谈要谈”的主旨所在。也就是说,在每一篇杂谈文章里,凡属于叙事、描写、抒情的文字要从简或省略。一般说,杂谈往往要求“就事论理”,或“以事为依托”;有“事”要说,就难免要“叙事”。然而一般是不在“杂谈”当中去显现作者的抒情和描写的才能的。至于“议论”,则是显现“杂谈”文章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的成份,需要在这方面去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10,(6):56-56
权延赤(1945年11月26日-),著名政治传记文学作家. 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祖籍河北完县.1970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历任空军某部无线电技师、宣传干事、大队副政委、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学创作室专业作家.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6年转业.其代表作有<多欲之年>、<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红墙内外>、<领袖泪>、<共和国秘使>、<红朝传奇>、<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掌上千秋>、<中国最大的保皇派--陶铸沉浮录>、<龙困--贺龙与薛明>、<第三代开天人>等.其中长篇小说<狼毒花>改编为电视剧.  相似文献   

15.
从2010年12月中旬至2011年1月下旬,媒体纷纷梳理2010年最有价值的人物和事件,创意纷繁.笔者粗略浏览了北京的<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上海的<东方早报>,广州的<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年终盘点,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2010,(6):65-65
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 浙江南浔人.原名商寿,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代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叶永烈,上海人,自1951年起发表诗作,早年的代表作为1961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担任主要作者)和197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从事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文学创作.其中有:反映中国共产党斗争历程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四人帮"全传>--<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以及<陈伯达传>.  相似文献   

18.
史量才(1870至1934),祖籍南京,生于上海.1912至1934年主持<申报>,1929至1934年主持<新闻报>.1912年,三十二岁的史量才买下<申报>.接手后大力进行改革,延揽人才,实行企业化经营.<申报>在史量才主持期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办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出版<申报丛书>、<申报年鉴>,编绘<中国分省地图>、<中华民国新地图>等.  相似文献   

19.
<语言文字周报>的前身是<汉语拼音小报>,是在吴玉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于1959年创刊的.2001年,<汉语拼音小报>更名为<语言文字周报>.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2010,(6):8-8
曹可凡(1963年7月27日-),东方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上海慈善基金会形象大使. 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1991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87年相继在上海电视台及东方电视台主持<我们大学生>、<诗与画>、<快乐大转盘>、<共度好时光>、<舞林大会>等栏目及各类文艺晚会.1995年正式调入东视担任职业主持人,主持<共度好时光>、<飞越太平洋>、<综艺晚会>等栏目以及多台大型文艺晚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