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畲族有三十三万人口,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地。经语言学家的考察研究,畲族所使用的语言大致有两种。一、绝大多数人——占畲族人口的99%以上,说客家方言。“这种客家方言同现在汉族使用的客家方言不完全相同,同汉语客家方言的分布也不一致,”“这种话是一种超地域而又具有一定特点的客家话。”二、只有一千多人说畲语,  相似文献   

2.
雷法全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6):60-61,66
一些学者认为,绝大多数畲民“已经转用汉语”。其实,从畲族语言的民族特点、发展历史和语言事实上看,今天绝大多数畲民仍在使用的是一种古老的、非常复杂而又特殊的民族语言———畲民话。  相似文献   

3.
畲族"无事不歌,无时不歌",歌谣内容极其丰富。歌谣具有诗韵化的格律、程式化的灵动、凝练化的艺术以及数字化的趣味。畲族歌谣是研究畲族历史变迁的引子,透视畲族民俗底蕴的带子,剖析畲族性格的镜子,探究畲族语言融合的窗子。  相似文献   

4.
清代民国时期,广西私盐活动频繁,从事私盐贩运的社会成员包括官员、盐商、军人、贫民、船户和盐枭等,他们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式涉足私盐的贩运。这在清代民国时期广西的社会经济造成一些消极影响的同时,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文章对清代民国广西私盐情况进行了概括,对贩私社会成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山羊隔畲族“山客话”,在语言性质上是汉语方言,与客家话有极大的相似度,但是,山客话也有自己的身份标记。畲族“山客话”与客家话的关系非常复杂,与历史来源、生活地域和民族迁移、语言接触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笔者主要依据土默特左旗档案馆馆藏清代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及民国档案,并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对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首个文庙———土默特文庙的建立、规模,清代及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及其特点等进行考查.指出,清代土默特文庙祭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是在土默特地区社会历史变迁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文庙祭祀的变迁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地区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巨大变革及不断汉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在畲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闽东畲族民众创造并继承着一系列传统的祭祀仪式,由此而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祭祀舞蹈,传承其个性化的民族精神文化。在丰富的祭祀语言中,将祖先崇拜、自然敬畏、传说等融合一体,丰富的仪式既为畲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也带来了颇具个性的审美文化。通过对祭祀仪式这一特定现象进行观察,我们可以打开了解畲族文化,探究其精神世界的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8.
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使汉民族共同语从初级形式逐步趋向高级形式,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准语。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推广普通话的历程中,经历了官话运动和国语运动,并呈现出目的性、制度性、普及性和相互影响的特点。从清代及民国时期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经验及启示有: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积极推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等。  相似文献   

9.
潮州广播电视大学石中坚副教授长期以来潜心于潮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前不久由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的《畲族与潮州文化研究》,是他近来有关潮文化研究的又一力作。《畲族与潮州文化研究》介绍了潮州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并从潮州文化中,寻找它属于畲族文化的残留部分。认为潮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畲族文化,而已经形成了的潮州文化,又反过来对畲族文化生巨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户。它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等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和浙江的广大山区。畲族操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人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话完全不同。该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山歌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每逢佳节喜庆之日,这里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或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一千多篇、四五万行。在长篇叙事诗…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英语测试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史料出发探讨民国时期的英语测试状况,关注的教学机构为教会学校。作者首先介绍民国时期英语教学的基本状况,解析当时英语测试的理论背景,再现其形式,讨论其用途,最后进行评价。结语指出,尽管民国时期在语言测试史上属于科学前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师们在语言测试上做出的积极谨慎的努力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大量流传下来的畲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女性文化生活是其不可或缺的题材,由此可见,畲族人民对女性地位的重视。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对女性文化生活的描述,塑造了畲族丰富的女性文化特征。畲族人民不再将女性视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畲族女性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内都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较高的地位。本文通过对畲族女性文化生活的分析和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讲述了女性意识在畲族的表现,并对畲族女性意识的形成原因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语教育背景下,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角度对福建畲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得出,福建畲族大学生对普通话的整体评价较高,更加注重普通话的社会功能.在情感维度方面,对本族语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在传承中华文化和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积极保护与传承畲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畲族民间艺术以口头、表演和图形的形式记印着本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充分反映了不同时代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及其审美意识.畲族民间艺术是畲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民歌、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承载并折射着畲族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兴未艾的今天,关注和研究畲族民间艺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6,(9):82-89
南丝绸之路上的宜宾具有栽桑养蚕的良好自然条件,蚕丝业是清代叙州府长期以来传统性的一项重要产业。清代民国时期宜宾是四川重要的生丝原产地之一,是南丝路上生丝和丝制品重要的购销集散中心。但至清末,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宜宾蚕丝业远远落后于近代丝绸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为了适应南丝路上国际贸易的要求,民国时期宜宾以筠连为中心进行了蚕桑改良;云南商帮进入宜宾开展丝茶贸易,投资发展蚕丝业,也为宜宾蚕丝业注入了活力。清代民国时期宜宾蚕丝业为川滇经济的发展和古南丝路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大量流传下来的畲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女性文化生活是其不可或缺的题材,由此可见,畲族人民对女性地位的重视.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对女性文化生活的描述,塑造了畲族丰富的女性文化特征.畲族人民不再将女性视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畲族女性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内都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较高的地位.本文通过对畲族女性文化生活的分析和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讲述了女性意识在畲族的表现,并对畲族女性意识的形成原因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畲族在中华民族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是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独特的民族文字。畲族人民在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中,主要依靠民间艺术者的口耳相传,这也给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埋下了隐患。随着老一辈艺术者的老去,畲族民间音乐文化逐渐面临着断层的危机。基于这种现状开展有效的畲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和传承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畲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相关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了当地高校音乐专业进行畲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总结了畲族民间音乐文化、风俗歌舞剧、民间音乐创作者三种教学资源,探寻出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进行畲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中,音乐文化占有重要部分。因此,音乐文化一定会存在一个民族的某种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政治背景和宗教信仰下的不同音乐文化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其中,畲族是一个历史悠远的民族,虽然没有形成本民族文字,却有着自身独成一系的语言文化,并且也已经形成显著的民族特征。尤其是其民族内以歌为言,以歌交流的文化特征。畲族人民将唱山歌作为一种生活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畲族山歌融入了畲族丰富的浙西南民间文艺形式特色,在中国音乐文化资源中,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19.
畲族是福建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语言残留不少粤语成份,体质特征也与客家人相似而与福建本地汉族有相当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畲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它所创造的传统文化,在强大的汉文化圈中,特别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采取军事、行政的强行同化手段,没有被消灭,反而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共生,具有强大生命力,表现出其自身的价值。1、维系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强大凝聚力。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系统的文字,因此畲族的历史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只能从整个中华民族史料中寻找。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先民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并同唐王朝派去的陈政祖孙三代军队进行持久的抗争,最后连镇压畲民的刽子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