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思白同志所著《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的错误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思白同志所写的《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是一篇有原则性错误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历史教学》1963年10月号上.尽管作者说自己写此文的目的在于研究陈独秀怎样由"一个小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最终"掉到反革命的泥坑中","由此而获得教训,使志切要求改造自己的人,引为鉴戒".但事实上,作者在这一篇文章中一再强调的是陈独秀"适逢其会地担当了新文化阵营中这一  相似文献   

2.
1897年,陈独秀在乡试科场完成了"由选学妖孽到康、梁派"转变的心路历程。陈独秀决绝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1897年底刻印散发的《扬子江形势论略》一文正是这种"心理调适"的反映。此文反映出维新时期的陈独秀不仅具有积极主动的传播意识,而且具有强烈的知新主义的传播倾向以及明确的读者意识。由于种种原因,此文的传播效果是微弱的,但为其以后的报刊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陈独秀作为传媒人的生涯实际上可追溯至此。  相似文献   

3.
1897年,陈独秀在乡试科场完成了"由选学妖孽到康、梁派"转变的心路历程。陈独秀决绝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1897年底刻印散发的《扬子江形势论略》一文正是这种"心理调适"的反映。此文反映出维新时期的陈独秀不仅具有积极主动的传播意识,而且具有强烈的知新主义的传播倾向以及明确的读者意识。由于种种原因,此文的传播效果是微弱的,但为其以后的报刊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陈独秀作为传媒人的生涯实际上可追溯至此。  相似文献   

4.
书报之窗     
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作品?最近,作者在《北京文艺》第十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回答三个问题》的文章,对此文发表前后的一些史实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5.
何平同学问:《纳谏与止谤》中作者明明提到“小时候”在《古文释义》里读过的两篇古文,为什么本文的副题只是“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呢? 《纳谏与止谤》是一篇以读后感的方式来写的议论文。所以文章从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写起,并概括地认为“六十年后,再读一篇,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为什么“重读”此文会感到“格外亲切”呢?下文中作者剖析了这样五层意思:  相似文献   

6.
<正>《最后一课》原文有个副标题"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载入初中语文教材后,副标题隐去了。副标题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思想起到提示作用,多用于内容复杂的文章。受此启发,我提出疑问:"这个副标题好不好?为什么?同学们能否结合课文内容给小说重新拟个更好的副标题,说说道理吗?"学生倏地钻进课文。读罢此文,小组讨论交流,百花齐放。学生拟出了丰富多彩的副标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写高考作文,要强调"中心明确"呢?我们读《红楼梦》,能概括出这样一个中心吗?鲁迅不是说,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为什么考生就应该写一个"中心明确"的文章呢?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关于《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的论述,集中体现了陈独秀的"金学观",而要全面了解陈独秀的"金学观",则须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小说之争"说起。尽管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在《金瓶梅》乃至其他小说的评论上多有分歧,但他们以白话小说为教本推动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正>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新中国成立以来整本书阅读不在语文教育课程框架内,2000年以后,儿童阅读蓬勃开展,把儿童文学引进小学语文教学。或许有人问:在孩子读了大量的一篇一篇的文章后,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让学生读"整本书"呢?整本书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一、为什么要开展儿童整本书阅读  相似文献   

11.
一、分析下列标题的深刻含义:文章的标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的最鲜明和最精炼的概括。因此,分析文章的标题的深刻含义,要从文章的背景、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对事物的态度、文体等方面考虑。1、鲁迅把小说取名为《祝福》,其深刻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鲁迅以《药》作为小说的标题?3、“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其含义是什么?4、作者以《路标》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5、为什么作者以《火刑》作为标题?二、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统观全文,联系上下文,从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感情、修辞方法或写作方法考虑。  相似文献   

12.
<正>一、题型回顾(一)《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12月考)(参考答案略)12.文章后半段为什么写"怀里揣着‘袖珍兔’的笼子回家的情景"?(4分)(二)《预演》杜姆巴泽(1月考)11.小说开篇写"十五年前的事",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3分)(三)《午后书房》林文月(《28套》第12套)  相似文献   

13.
初中《中国历史》第四册,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涉及到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问题.课本没有明确交待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其标志是什么?而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又必须明确.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是在1926年12月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通过了他提出的右倾投降主义策略时形成的.这次会议,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形成并统治党中央的标志.这里重要问题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形成"标志"的科学含义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是衡量"标志"的尺度和标准.毛泽东同志指出:"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特点,就是引导无产阶级适合资产阶级一群一党的私利","自愿地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那次革命遭到  相似文献   

14.
<正>《信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标星号的略读课文。搜索一下网上的课件,较常见的课堂设计如下:1.你认为"信客"这种职业有哪些特点?2.文章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3.信客经历了百般挫折,为什么还要坚持那么久?4.作者为什么要为信客留下文字?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体现了文章重点,但是实际操作未必顺利。一次,同年级某教师执教《信客》时也用到了类似的设计。第一个环节时课堂就出现了小插曲。  相似文献   

15.
“南陈北李”为何未参加中共一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骁将,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组建中国共产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故当时有“南陈北李”之说,但为什么他们却没有参加中共一大呢?  相似文献   

16.
正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最先发表于香港的《明报月刊》,首发时间是1992年;此文的写作与吴冠中在八十年代提出绘画的"形式美"有很深的关联。1997年《中国文化报》转载《笔墨等于零》原文;2000年7月22日于《文艺报》发表的《答记者问》中,吴冠中提到取"笔墨等于零"为文章名是为了"醒目",并提到许多人对文章有断章取义之嫌。随后,在2002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画里画外》中收录此文,并改用标题《绘画岂止笔墨》。  相似文献   

17.
刘真福 《阅读与鉴赏》2007,(2):80-80,76
说到《咏雪》,不得不提及《世说新语》一书。《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名士文人的言行风貌。全书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总共一千多则。每则字数多少不一,有的百十字,有的三言两语,显出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点。此书语言精炼,许多故事生动有趣。《咏雪》便是其中一篇有趣的故事,全文仅七十一字,词寡而意丰,留给读者深远的探究空间。下面选取三个问题作番揣摩、品赏。一、为什么此文在《世说新语》中归于“言语”类?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了“言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按内容和写…  相似文献   

18.
2009年第3期《历史学习》刘建侠老师《如何理解明末清初出现的西学东渐现象》一文,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现象作了分析,读后颇受启迪。但是,为什么明末清初之际西学能够跨越万里输入中国?而当时的中国政府又为什么能够加以吸收而没有像后来一样将之视为"奇技淫巧"加以排斥呢?本文对此再作些探究,算是对刘建侠老师一文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三爱"是陈独秀主办《安徽俗话报》时期使用的笔名,现有研究倾向于认为"三爱"是指"爱科学"、"爱国家"与"爱自由",而根据对《国民日日报》刊载的《慨论德人自戕事》与《自杀篇》两篇论说以及陈独秀这一时期思想言行及笔名变化的考察,可以认为"三爱"实指"爱国""爱真理"与"爱人道"。厘清"三爱"的确切含义,有助于研究陈独秀早期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20.
正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富有诗性气质,被称为"缪斯的延长"。在领略了《听听那冷雨》诗意语言的魅力后,让同学们在课后观看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并阅读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听听那冷雨》的主旨。师:大家看完了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以及《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了吗?生:看完了。师: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让你们看这些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