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自建非英语专业学生限时议论文语料库,并与本族语者语料库LONCESS作对比,从使用频数和使用准确性两方面,考察了非英语专业学生限时议论文写作中的虚化动词搭配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非英语专业学生在do,take和make三个虚化动词的使用中存在过度使用现象;并且虚化动词的搭配种类较少,语义范围狭窄;学生倾向于使用中学阶段掌握的搭配,而大学阶段要求掌握的搭配掌握不足;虚化动词搭配存在混用、语义过度推广和语法错误等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2.
英语核心句的研究经历过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代表人物帕默和霍恩比,但是他们研究的是"谓词搭配模式",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句型研究;第二阶段,代表人物哈里斯和乔姆斯基,他们率先提出核心句的名称,但他们提出这个概念为了建立语言理论模型,核心句是与"转换"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因而他们的研究是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句型研究;从教学角度开展的核心句型研究始于第三阶段,代表人物Quirk以及HuddlestonPullum等人,他们定义了相关句法成分,并总结出英语的核心句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句型研究。  相似文献   

3.
回顾踏勘一下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我估且分为三个时期.建国到文革前,这是第一个阶段.这时期理论界一是着重对待传统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利用,二是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苏联的教育思想理论,我们常说的"时代背景——怍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就诞生并巩固于那个时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一时期的理论贡献尽管不那么完备或者有一定的缺点,但还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第二个时期便是文革时期.这时同其它学科一样,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陷入前所未有的的困顿和灾难:这是历史的悲剧酿成的"历史空白点".  相似文献   

4.
1938年,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必须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并预见和论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杭州时期"是中国民俗学科发展史时间主轴上一个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时期,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继北京大学时期、中山大学时期之后的第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民俗学持续繁荣的阶段,而不是衰微时期。"杭州时期"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钟敬文、娄子匡、江绍原、钱南扬等民俗学家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圆面积"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无论哪个时期或哪个地区,都将它作为小学阶段的必学知识。这一内容历来受到广大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重视。为扩大研究范围,了解更多的信息,笔者选取了港、澳、台的三套教材,开展教材比较研究,借鉴、吸取各套教材之长。本研究仅就香港新世代、澳门新思维、台湾翰林三套数学教材为例,对"圆面积"教学目标、素材选用、呈现方式、操作活动以及练习设计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试,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8.
对研究《海上花列传》的成果作了一番详实的搜集和梳理。作者认为《海上花列传》的研究大体呈现出具有明显特征的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对相关史料进行一些收集和整理,是研究的基础时期。第二时期是开辟研究领地的重要时期,对小说研究有开拓性的发展。第三时期是前一时期研究的延续和补充,对小说的研究呈"大同小异"的状态。第四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虽有重复性的研究但也提供了一些新视野。这种研究状况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也留有未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0.
曹津源 《初中生》2002,(21):50-51
<文汇报>曾用过这样一条标题:"两强鼎立"变成"一枝独秀"."鼎"是我国古代煮东西的器物,有三只脚."鼎立"的本意是"像鼎那样三只脚立着",引申意义是"三种事物对立".两种事物怎么能"鼎立"呢?句中的谓语"鼎立"不能与主语"两强"搭配,可改为"对立"或"对峙",这属于主谓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有下列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伊莱娜·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一书中把女性写作传统分为三个阶段,即"女性的"阶段,"女权"阶段和"女子"阶段。第一阶段是女作家模仿并内化主导的男性审美标准,该标准要求女作家人人都是淑女阶段;第二阶段是女性主义女作家抗议男性价值,提倡建立分离主义者乌托邦和争取独立和权力阶段;第三阶段是继承了前两个阶段特点,在"在自我发现"时期发展出特别的女子写作和女子经验阶段。虽然《虹》中三名女性人物莉迪亚、安娜和厄秀拉不是女作家,只是普通女性,但笔者认为,她们正好分别再现这三个阶段——女性阶段、女权阶段和女子阶段。  相似文献   

12.
刘凤芹 《现代语文》2010,(6):115-117
中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留学生在词语搭配方面所犯的错误比较突出。出现词语搭配偏误的原因在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教师教学的疏漏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三个方面。本文基于语料库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概括出词语的搭配特征和范围,帮助学生构建词语的搭配模式,并加以训练,以便形成学生的词汇网络。  相似文献   

13.
外国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双亲关系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青年的前期。这时期还保持着儿童期对父母的态度。孩子依然是依附于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巨大的,但是,这时期由于眼界的扩大,他们已经开始向往家庭以外更大的世界,向往脱离家庭成为自立的大人。第二阶段是青年的中期。这时期又称之为“摆脱父母束缚的斗争”时期。这时,他们认为必须摆脱对父母的依附,才能成为成人.摆脱的方式有时是采取宣传的形式,往往  相似文献   

14.
君和师的关系 ,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孔子以前 ,君和师的角色是相混的 ,君主本身承担着师的角色 ,这时师的作用很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时师的角色已经独立 ,天下未归于一统 ,各国纷纷招贤纳士 ,师的地位最高 ;第三个阶段在秦朝 ,天下归于一统 ,秦的统治者极力排斥师的地位 ,焚书坑儒 ,号召人们以吏为师。第四个阶段在汉以后 ,道屈于势仍是君师关系的主流 ,但君主为了更好地统治 ,也多作出尊师重道之举。基于此 ,本文将分四部分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一  师在传统社会中 ,一直被认为是知“道”者 ,向人们传“道”、…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从中国猿人到山顶洞人) 甲、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社会发展史上告诉我们:人类是劳动创造的,人类是类人猿不断用双手劳动获取生活资料渐渐演进而来的。从猿到人主要的关键,在於手的本身由猿的手变成了人的手,能够使用和制造最简单的工具。从这时开始就到了人类发展史的时期。这个时期内人类的演进过程是现代人和类人猿之间的链索。就现在的知识可以把这个链索分成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十几年来,我国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经历了试探时期、展开时期、系统时期三个阶段。有关研究探讨了"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高中教师的职业承诺与社会支持"、"高中教师在课改中的适应性"等问题,并对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案例描述:"生活中的搭配问题"师:昨天请同学们回家选几件上衣和几条裤子,搭配几套衣服,把搭配结果记录下来了吗?师:请到前面来说说你的搭配方案。生:我找出了两件上衣和三条裤子。第一件上衣可以和三条裤子搭配,有3种方法;第二件和三条裤子也有3种搭配方法,3+3=6(种)。(作业本上画的简笔画)  相似文献   

18.
小班化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个性化要求的必然产物.适应这一要求,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也走上了小班化教育改革之路.具体来看,以上海、北京率先进行小班改革试点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试点之前的"自在阶段"和试点之后的"自觉阶段".这其中有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亦有遗漏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打破"单一化",实现研究主体的多样化;二是摒弃"一元化",实现研究范式的多元化;三是普及小班化教育,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相似文献   

19.
王苹 《英语辅导》2008,(6):137-140
疯癫是受人喜爱的文学题材。运用福柯关于疯癫历史的理论研究英国文学里的疯癫现象,可以详细勾勒出不同时期疯癫如何被构建出来的:文艺复兴时期是疯癫的黄金时期,这时疯癫是知识和理性;古典时期,疯癫是兽性和堕落而遭囚禁;现代社会,疯癫是一种精神病,在精神病院被医学专家治疗。通过疯癫我们可以探究疯癫和理性的变化关系,发现疯癫在特定的社会阶段被不同的文化、知识和经济结构所决定和建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蓬勃发展。在此期间,我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刚刚起步,比较教育研究处于对外国教育的描述和介绍阶段;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比较教育研究已经进入了国别研究和专题研究阶段;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时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比较教育研究也更为广泛和深入。通过对各个时期学科建设情况的回顾和对所发表著作、论文以及承担的课题情况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30年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脉络,从而认识并了解中国比较教育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