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埔客家话中有一个虚词"撇",颇具方言特色。它主要是表"完成"义,在功能上与普通话"掉""了"很接近: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完成、动作的结果;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事态性状发生非正常变化。在此详细分析了"撇"的语法功能、分布、性质等。  相似文献   

2.
杨琳 《现代语文》2006,(7):86-87
湖北襄樊地处华中平原,属于北方方言区。襄樊话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区别于普通话,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语法特征。下面就襄樊话中的虚词“倒”的用法做一个初步探讨。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探讨的襄樊话仅指襄樊市区土著居民的襄樊:方言,即襄城和樊城地区的襄樊方言。文中用到的一些方言字也不一定是本字,只是与襄樊话音同或音近的字。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证普通话的"说"并非对应粤语的"讲"和"话",而"讲"和"话"也非自由互换的动词。粤语的"讲",基本属于言语表达义的言谈动词,所表达的事件是有过程而可重复的活动类事件;"话"表示告诉义,表达一次性的达成类事件。无论句法还是语义,这两个动词均不相同。本文的发现不囿于粤语语法,对"说"类动词的跨方言研究也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汉语语音发展总的趋势是促声舒化,但在吴语一些方言中却存在着一种舒声促化现象,舒声促化过程大都是伴随着意义的虚化、成分的语法化而进行的,可以看到语义变化对语音的影响。在北方方言中语义虚化常常导致音节弱化,由于吴方言没有类似北京音中的轻声,因此方言中一些成分意义虚化常常表现为音节促化,促化实际上是弱化在吴方言中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用"短"来表示"拦截"义在很多方言中都有体现,但"短"何以有"拦截"之义却少有人论及;除此之外,一些地区方言中还有表示"追赶"义的"断",其本字亦未可知。通过文献论证,考证出表示"拦截"义的"短"本字当为"断",其"拦截"义源于"断"之"截断"义;而方言中表示"追赶"义的"断"当是"追"的记音字。  相似文献   

6.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分支或变体。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可以说是方言的高级形式。普通话的词汇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开封话属北方方言,所以开封话与普通话在词汇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作为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与普通话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现仅就二者的词汇差异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7.
在北方方言和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的后面一般不能带补语,而在南方方言中却广泛存在动词重叠式后接补语这种结构。本文选取义乌方言中的相关用例,对"动词重叠式+补语"结构进行了描写,根据后接补语的类型,分为"动词重叠式+趋向补语""动词重叠式+结果补语""动词重叠式+处所补语""动词重叠式+数量补语"四类。语法意义上呈现"量级的增加"或"量级的减少",其中以表示"量级的增加"为主。语义上传递出"未然"义。语用上使句子表达更贴近大众,更具人性化。  相似文献   

8.
印有家 《现代语文》2006,(10):88-89
所谓方言,就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按通俗说法,就是那些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以地区、族群等划分的"小众化"语言.我国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七大方言区,七大方言区内又有很多子方言区.  相似文献   

9.
无锡方言是吴方言的一种,它有着吴方言的共同特征,在历史的进程中自身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本文对无锡方言"老小"一词进行研究,"老小"在语音、词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在字形上几乎没有变化。文章对各方言中的"老小"这个方言词和方言中"孩子"的说法进行比较,发现"老小"存在于不同的方言区里,并且就吴语方言区内,关于"孩子"的说法是不同的。"老小"这个词的发展也印证了无锡方言受到普通话等方面的冲击,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0.
通泰方言位于汉语方言官话和非官话交界处,方言过渡性特征明显。动词后附成分在该地区有两种,"叨"和"啊",二者语音形式不同,来源也不同。"啊"来自于"附着"义的"著(着)",表现出与吴语的渊源;"叨"来自于"到",来源与周边方言不同,与南通成陆史有关。  相似文献   

11.
烟台话中不带指示词或数词的量词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探宙  石定栩 《中国语文》2012,(1):38-49,96
不带指示词或数词的量名结构表定指是南方量词发达型语言的典型特征,但地处北方指示词发达区域的烟台话,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本文详细分析了这种量词结构的种种用法,指出主语位置上的量词结构除了可以表定指,还可以表特指等等。而该方言的量词结构只用于表达主观评述,也是与吴语粤语相区别的特点。在句法上,烟台话量词结构中指示词或数词"一"都是零形式。部分居中量词发展为定语标记、部分句首的"个"发展为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从语源学和认识语义学两种不同角度入手来分析汉语方言现象:文章首先以音义关联为线索分析洛阳方言中的“坷漏”、“坷廊”和“康宀良宀”,进而证明三者与“空”和“壳”为同源词。最后部分结合洛阳方言调查,考察该方言体系中“坷漏”和“坷廊”的相关语义,并从认识角度来推测它们的语义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3.
"跳蚤"作为基本词存在于汉语方言中。对比汉语各方言点"跳蚤"一词的语音形式并分析其构词理据,可以发现北方汉语方言与南方汉语方言在表达"跳蚤"这一概念上存在差异。北方汉语方言多用"蚤"的合成词形式,少用"虱";南方汉语方言则少用"蚤",多用"虱"的合成词——狗虱。究其原因,可能与南、北地区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4.
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和"俺","我"只能用于个体自称,可作主语、宾语和领属语;"俺"可兼指单复数,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之别,主要用作领属语,其次用作主语,较少用作宾语,与"我"相比,用"俺"自称常有客套、礼貌、谦虚等语用意义,无论是叙称还是对称,"俺"均可用在亲属称谓词前。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具有北系官话和南系官话的交融过渡特征,本研究对于了解汉语方言人称代词系统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苏泗洪县位于淮河北沿、洪泽湖西岸。泗洪方言处于北方官话方言和吴方言交汇地带,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很值得研究。论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考察了泗洪话的“给”字句,比较分析了这些“给”字独特的语法意义、与众不同的用法,以及由此构成的特色句式,为现代汉语方言“给”字句比较研究提供了比较详实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16.
指出在福建汉语方言中,只有莆仙方言有边擦清辅音声母[■],它是莆仙方言区别于其他汉语闽方言最重要的语音特征,该声母管的字数量众多。根据现有的方言调查结果,论述[■]声母是古代百越少数民族的语音特色。首次提出闽语莆仙话[■]声母与福建畲语[■]声母同源的新说。  相似文献   

17.
汉语方言学界一般认为古吴语北至淮河流域。这个观点可以得到传世文献材料和现代方言材料两个方面证据的支持。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作为汉语方言的吴语在西晋才真正独立,严格说来,其北界应为长江,而不是淮河。从我们对各家观点的梳理来看,古吴语北界为淮河可能更准确。  相似文献   

18.
古代小说的方言研究不能只就语言的某一元素进行,应该将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结合,全面兼顾;方言的研究对小说作家、籍贯和成书信息的推测都有一定作用。《金瓶梅》以北方方言(主要是山东方言)和吴方言为主,出现了十多种方言,不可能是作家的独创,它只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所"是一个复杂的词,至今学者们对其看法仍不统一。王力先生认为"所"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而在现汉中,"所"则被界定为一个助词。从古至今"所"字的用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沿袭或改变。本文试图探究现代汉语助词"所"的用法,并通过古今对比分析出其用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毕节方言词汇的来源较为多元化,既有普通话转借词语;又有借自四川方言、贵阳方言、湘赣方言、吴方言的词语,还有来自少数民族语言和英语的语汇以及新造词语。它们共同形成了毕节方言词汇的来源系统。在这些来源中,又主要以普通话词语和四川方言词语为主。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移民的影响,文化教育及中心城市的影响,地域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