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北宋中后期艳情词在情感含蕴上"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在审美品格上,对"以艳为美"的词风进行了改造;在情感表现上以健笔写柔情.这对晚唐五代以及北宋前期的艳情词,是一种转变和拓展.  相似文献   

2.
五代时期,偏安一隅的南唐在近4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词之成就既引人注目,诗之成就又不容忽视。南唐诗歌带有“闲情”特征:崇“儒”重“雅”的社会风气中孕育“闲情”,诗人在“隐逸”之尚中抒发着闲情,“闲情”在南唐诗人频繁的酬唱应答中得到挥洒。南唐诗歌的“闲情”特征自有其审美价值,它是人类性情的一部分。南唐诗歌中的“闲情”还是唐宋文学流变中从“绮思艳情”到“闲情逸致”转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南唐虽是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却是五代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南唐重儒学,君臣尚文雅。南唐词学活动主要集中于宫廷贵族之家,作家主要是南唐君臣。其词学思想极少有理论上的表述,主要蕴涵于词学创作之中。南唐词学思想的特点:一是词体功能意识由花问的“资羽盖之欢”转向“销魂独我情何限”的“缘情说”;二是极富个性化色彩的审美理想。在词学思想史上,南唐词学思想是由花间过渡到北宋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北宋前期词坛在整个词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之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歌词题材方面表现为:歌妓词、艳情词和闺情词等传统题材依然是词人们写作的重心;对于传统歌妓、艳情和闺情题材的题意加以翻新;沿袭传统题意而运用新的语言;在传统题材里注入词人的自我主体情感。  相似文献   

5.
晏殊、欧阳修是北宋前期词坛的代表作家,他们继承了五代南唐词风,同属婉约清雅一派,但由于二人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不同,因而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盛莉  徐安琪 《天中学刊》2002,17(4):46-49
“诗言志”与中和雅正是儒家诗教的重要内容。南唐词因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儒家文化意蕴,其具体表现一是运用清乐词调,变花间促碎之音为清和雅缓之乐;二是抒写忧患意识和人生感慨;三是典雅的艺术风貌。南唐词因此对宋词题材的扩大和词的“雅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它是从花间词到北宋词过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晏珠、欧阳修是北宋前期词坛的代表作家,他们继承了五代南唐词风,同属婉约清雅一派,但由于二人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不同,因而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晚唐五代词风对北宋词影响较大,与花间词相比,南唐词具有情深而文雅的特点,更易为北宋士大夫所接受。欧阳修在北宋词坛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又具有合体的文学观念,因此他对于南唐词的接受,更能体现北宋人的文化审美心态。一是接受南唐词淡化情节、形象的写作技巧,深化、细化词作的情感;二是接受南唐词淡化情欲描写,提纯人的感情的写作技巧,使得感情温润纯正;三是接受南唐词幽深的意境,摈弃了其深广的意境;接受南唐词细腻婉转的情思,淡化了其深沉的情思,使得意境迷离,情思摇曳。这样,既遵循了词作摇曳迷离的心绪文学的审美特征,又遵循了儒家温润雅正的审美思想。这种心态的形成是由作者对于词体的认识、合体观念及其儒家文化审美观念共同决定的,也是当时士大夫接受南唐词时的普遍心态,但这种心态一方面不能真实地反映作者的内心感受,一方面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束缚,因此说,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心灵审美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南唐冯延巳、李Jing、李煜三人的记号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冯延巳李Jing的创作超越了“花间”词洗淡了脂香粉腻,注入了身世之感。李煜词则进一步直接抒写情怀,突现主体精神,开始具有雄奇之美和博大气象。南唐词本身可算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后来从晏殊,欧阳修到苏轼的北宋词,也经历了一场类似从“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变化,前者像是后者的一次初步预演,两次发展,是呈螺旋形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10.
南唐后主李煜词前期多写豪华和艳情生活,抒别离情怀;后期词则多写囚徒生活和哀痛心情,更多伤感情调.可以说,他的后期作品,代表了他诗词创作的最高成就.李煜擅用形象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抒写愁情;或纯用白描,简洁传神,直绘愁态;或精选意象,虚实结合,创设愁境.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以“境界”说和“体演进论”的基本观点来审视两宋词,形成他重视五代、北宋词而轻视、基本上否定南宋词的艺术偏见。从总体上看,尽管两宋均届词体发展的辉煌时代,但是词在北宋,由小令向长调演变,艺术上为南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典范;而南宋词在吸收北宋词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人化、典雅化,风格趋向多元化,词境更深邃,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从两宋词的词作数量、代表作家及对后世的影响、为词史提供“新的东西”等方面综合考察.南宋词高于北宋词。  相似文献   

12.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13.
关于张元干的出仕时间,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之《唐宋词选》认为是宣和元年(1119)。程千帆、吴新雷合著之《两宋文学史》亦特同一见解。本人通过考证,认为早在政和三年(1113)时,张元干已出仕。关于张氏致仕的原因,前人多认为系“不屑与秦桧同朝”。本人则通过对张氏自靖康至绍兴初之行踪的考辨,认为其致仕实与秦桧无关,真实原因是为了“避谗”、  相似文献   

14.
在北宋初期的词坛上专心致力于词,对后代有较大影响的,当推晏殊与欧阳修.二人“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比较而言,晏词风流隽永、和婉明丽,欧词则深致沉著、委婉蕴藉.宋代词坛之所以呈现词家辈出、风格多样的繁荣局面,除其它多方面的原因外,晏、欧二人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历来关于金元词分期的若干看法,存在着共同的视界缺憾。考察金元词的演进必须注意到金元词与南宋词的共时性与互动性、王朝更叠带来的词坛新变、词人群体对词坛走向的影响以及词学观念衍变所起的作用。打破朝代分野,将金元词与南宋词置于同一层面进行观照,可将三朝词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由此可将整个金、南宋和元代词史划分为借才异代、气象鼎盛、遗民悲歌、延续传承和曲终奏雅五个阶段,勾勒这240年间词坛由蓄势、爆发,到略作消歇而又复振的演进轨迹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韵镜》的喉音包括晓匣影喻四个,其中喻母和匣母的演变最为复杂。其演变按时代可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晋、初唐-中唐、宋金、元明清等几个阶段。在历代各个阶段,众多学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唐宋词作为传统化的学载体之一,在总体上表现出与传统诗歌相似的学体貌,但同时它又表现出某种“异化”倾向。唐宋词特殊学个性的形成是新兴商业化和传统人化矛盾斗争的产物,化冲突和学转型成为词史演进的动力和背景,历史转折时期的特殊化格局赋予了唐宋词兼具继承与开创之功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统计表明,宋代南北各省词人的题材构成情况基本一致,并没有呈现出传统地域文化观念所认为的南北文化的显著差剐,这表明宋词的创作是在一种比较统一的地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即新型南方都市文化。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变革是形成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学术的重要因素。对唐宋两代的社会变革,学界的认识纷纷,或主"唐中叶变革",或主"唐宋变革"。唐宋社会变革形成了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导致了唐宋文化之差异,也造成了两种不同文化形态下各具特色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唐诗、宋词虽有时代和体裁之别,但亦可视为两种文学传统。辛弃疾以其大气浑成的创作,全面突破了自《花间》以来形成的宋词创作和审美传统,将宋词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辛词的成功在于对唐诗传统的继承,不管是词人的个性抱负、词作的抒情风格还是艺术特征都表现出对唐诗尤其是盛唐气象的祖祧,而后人对辛词的喜爱也多多少少都带着点英雄主义的浪漫怀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