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2014,(9):16-17
吴颍惠在2014年8月15日《吉林工人报》撰文指出:今年,北京市实施了新的入学政策,严格限制了“择校”.随着“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逐渐尘埃落定,“择班”问题却意外凸显了出来.名目繁多的“分班考试”辅导班应运而生,为“择班热”火上浇油,无限夸大中小学分班的重要性,又让家长陷入“择班”的焦虑之中.  相似文献   

2.
"择校热"引发的教育不均衡现象存在已久,如何让择校、择班、择师热逐渐降温,只有"均衡编班",才能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能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校风学风建设积极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宏观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提高,"择校热"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受到学校内部师资素质的差异、经济利益的驱动、某些权力主体的施压以及机制缺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时下的"择班热"现象又持续升温、愈演愈烈,成为影响义务教育公平的又一痼疾。整治择班热的对策是,全社会要警惕和重视"择班热"现象,整顿规范事实存在的各种特殊班型,切实培养优质均衡的师资队伍,科学编组教师、学生的班级结构,切实完善编班后的班籍异动机制,大力查处编班过程中的违纪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月关注     
“择校“之后忙“择班“进了“大门“找“小门“,开学临近,不少家长在“择校“之后又动起了“择班“的心思。调查显示,约91%的家长有过“择班“的烦恼。43.6%的家长表示,为孩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是我国法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原则上要求就近入学,各学校之间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没有择校与择班之说。然而有不少边城青少年不远千里来到位于边城东部的省城或南部重要城市的中小学读书,这种教育“东南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6.
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心理生理特点与男、女生特点,发现过早分班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分班造成补习班屡禁不止,教师追逐经济利益不安心教书。义务教育阶段分班造成择校择班热,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滋生。义务教育阶段分班造成唯考试成绩论英雄,不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分班会造成等级观念,不利于培养现代文明社会的自由与平等思想。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择校热"是我国教育界长期讨论的热点,从为什么择校、择校择什么、择校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改善择校问题的策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衡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王俊杰 《教育文汇》2009,(11):11-12
择校、择班、择师、择座位……每年秋季招生临近结束之际,不少家长给孩子创造“最佳学习环境”的脚步就越迈越快,不仅在考虑如何保证能让孩子进到一个所谓的好班,还要考虑到为孩子选择一个可心的老师。这十几年来,从最初的择校到择班,再到择师,甚至对同桌的选择也要提出自己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广西教育》2014,(24):27-27
正"择校",即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有选择地进入一所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升初"阶段尤为明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焦虑"。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先后出台了多项治理政策,"择校"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问题依然不少,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谓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现在孩子上学,有一种风气:择校,择班,择老师.从教育者的角度去看这种现象,择有择的原因,热有热的理由.一所学校、一位老师能让自已"热"起来、并能让这种热度持久不衰,那就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象征.作为校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拥有自己的品牌,如何建成品牌学校?我们的做法是——从"品牌教师"入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绩显著,但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择校择班、大班额、乡村教师外流、教师有偿补课、经费投入增长乏力等问题,需要从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规范办学行为、建立校长教师流动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使原本的"就近入学"面临严峻挑战."择校"现象的产生是高质量教育机会供需矛盾的结果,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短缺、教育非均衡发展策略、教育内部发展不完善以及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增加、教育管理部门功利主义不当操作造成的."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相对合理性:"择校"引发的竞争可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择校"为有需求、有能力的学生增加了选择机会.但是也引发了众多的教育问题,尤使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政府的积极姿态和行政干预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可以采取创造足够多的高质量教育机会供给、改善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改革现行"择校"制度、依法治理教育内部不规范操作行为、强化正确舆论环境等措施,解决"择校"问题,使义务教育走向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择校问题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教育从普及走向优质的一个绊脚石.近年来,为进一步遏制义务教育的择校问题,保证义务教育的合理、均衡、优质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及措施.为从根本上遏制择校问题,应变教育行政的“制”为“导”;变学校管理的“等”为“引”;变学生家长的“择”为“向”.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12,(7):17
李军斌在2012年3月5日《现代教育报》撰文指出:日前,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审计署联合发布的《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占坑班"和以跨区域为名收取的"择校费"之顽疾成为治理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意志,法律规定得非常明确。导致"占坑、择校""歪风"劲吹的真正原因是政府监管不力。近年来,对于治理"占坑、择校"乱象,总是"嘴硬手软",口号喊了不少,可总是口惠而心不至。而这回看来是"狼真的来了"。这不,"八大禁令"之一明确规定:加大查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比较中外择校现象得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运用博弈分析得出:首先,义务教育学校水平过于悬殊必然导致"择校问题"陷入博弈困境;然后,对现有解决"择校问题"政策进行了述评;最后,提出了解决"择校问题"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当看到宜昌市夷陵区教育局提供的<夷陵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提及的三年时间内实现全区义务教育"教无择生,生无择校"的目标时,记者脑海中迅速跳出的词语是"好高鹜远".  相似文献   

17.
择校,纠缠折磨中国基础教育有些年头了,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置若罔闻,专家学者循循善诱也无济于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今已由择校演变为择班、择师,甚至择座位,即使是首善之地的北京,教育相对发达的东南地区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是一项公共服务,一种公共物品。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与教育公共物品的性质背道而驰。如何改变?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品质是必由之路。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支点,抬高义务教育的基准线。在新的一轮招生季到来之前,"家门口的好学校"这一话题被热议,随之带出一个以"不挑选生源、不争抢排名、  相似文献   

19.
尽管我国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但择校之风却日益盛行。那么义务阶段的择校到底是“是”还是“非”,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禁择令”的失灵启示我们需要理性思考滋养择校的土壤——教育资源不平衡和优质资源供求矛盾的激烈,认识到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下,择校追求差异平等存在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城市义务教育择校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教育部门,时至今日城市义务教育择校仍"高烧不退",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下面以城市义务教育政策的文本变迁为切入点,以城市义务教育的发展阶段为划分标准,将择校政策划分为三大阶段,并进一步对城市义务教育择校政策的成效及成因进行分析,最后展望我国城市义务教育择校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