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体论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体论哲学由盛到衰再重新掘起的历程表明:所谓本体论在当代的“复兴”,不是对旧有本体论形态的回复,而是对哲学本体性质的重新规定。实践观点对于本体论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解决本体论问题的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实践的这种本体论意义,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追求的本体论是一个过程本体、关系本体。它是以人的实践、人的本质和人的世界彼此相互关系和运动过程来实现人的本体论境界。  相似文献   

2.
关于禅宗美学本体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佛教各宗要建立自己的理论系统,只能在一种本体论上建构完成,它们都是以心性作为本体范畴,而以心本原说为本体论的最高形态。而《般若》之荡相遣执之妙用与《中论》之体法空,乃是各宗之共法,而非各宗据以建立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本体以及本体论。而禅宗把“心”(禅)作为本体范畴,作为自己在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禅宗哲学与美学是以“禅”作为本体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  相似文献   

3.
在本体论视角下对教师存在的性质和意义的哲学考察,是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关于教师本体论的研究大体呈现3种观点:教师作为工具性本体存在;教师作为伦理本体存在;教师作为精神性本体存在。这些研究对我国在哲学层面上研究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空观”是禅宗美学的本体论范畴,把“心性本体论”作为禅宗美学的本体论是不妥当的。贯穿普遍联系原则的“缘起论”是禅宗美学“空观”的哲学基础,因而禅宗美学既要以“空观”为本体,又必须反对“顽空”观。禅宗美学正是以“空观”为本体,才把“无味”“至味”等作为美学最高范畴,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或者美的终根本原。因此,禅宗美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美学是根本不同性质的美学。  相似文献   

5.
萨特早期哲学中内含的美学是一种虚无论美学。萨特认为,人的存在作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虚无与自由,虚无与自由构成了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规定。美与艺术的存在同样以虚无和自由的本体论为其依据。不仅如此,人的存在作为虚无的存在就是欠缺,欠缺构成了价值的本性和起源。美作为自为的欠缺的所欠缺者就是一种作为超越性价值的存在,它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双重特征。因此,审美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才能实现。想象的本质特征是虚无化,而美对对象的审美提升实际上就是想象性意识对对象的虚无化。想象构成了虚无论美学的审美方法论,它把萨特的虚无论美学贯穿为一个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与审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整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危机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价值哲学研究从一开始就陷入到价值本体承诺失误的危机之中。危机的根源在于我国传统的实用性思维方式,使得我们缺乏本体论价值承诺的明确意向。所以,克服危机的出路只有走向本体价值的建构。从思想上认清价值哲学的根本任务和核心课题乃在于确定一切价值的基础和根据这一本体论承诺,是克服价值哲学研究中实用化倾向的认识论前提;从古今中外的哲学本体论转变中,发现确立本体价值的一般原则或机制是本体价值建构的方法论关键;重新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理想,是本体价值建构的指导原则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西方哲学在探究世界本体的过程中,是由最初把感性中的具体的认定转向到理性抽象的东西的认定,把普遍概念作为世界之本体。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又从抽象的理性转向现实的存在来研究世界之本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则实现了探究本体论问题的伟大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方法论给我们进一步探究本体论问题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教学审美价值的本体研究(1期) 诉求教学主体间性、多元性、体验性、自由性的审美价值,须从本体论的视角出发,满足教学主体的发展需要,以个体的充盈与完善为己任,达成美所赋予的价值,成为“美学人”。澄清教学审美价值的本质特征,不仅有利于消除教学的审美误解,更能促进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关于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与理论范式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禅宗在其初创时,就在终极信仰中先验设定本体(“禅”)作为安身立命的源点,它使“禅”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一个代表“本性”(自性)和宇宙人生的本体属性的概念。禅宗哲学与美学以“禅”作为本体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理论体系。禅宗美学以禅宗门人独特的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它提出的关于从“味”(体味)到“味”(禅味)的命题,成为概括审美活动的过程、特征与主要范畴的逻辑结构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0.
对美学来说,哲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美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所涉及的内容及其深度的问题。美学的本体论和哲学的本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学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本质一致性在于,它们运思的指向都是人的存在(人的美感性存在就包含或者说蕴含在人的存在之中);其根本不同则可从历史现实、理论逻辑两个角度看出。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的问题首先关涉到其哲学基础即哲学本体论问题,而美学的实践、美学的生命和美学的存在,则直接关涉到美学本体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美在理念的自身显现——理念的存在论美学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念与美的关系问题是存在论美学的重要论题。从存在论的角度看,理念与美有本然的关联。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理念表征了一种审美境界,要理解理念就必须沉浸在审美境界中。也正因此,宏观上,理念所表达的价值如真、善、圣、说,都是在这种审美境界中浸润,并都与美有关,都与美和而不同的并存着。美与理念的微观的关联是,美就是理念所表征的一种自由显现的境界,换言之,美在理念的自身显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3.
在萨特看来,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是伴随着想象、意识把世界虚无化而出现的。萨特虽然否定了自然美和社会美,肯定美只能是适用于想象物的一种价值,但是在美的基本结构中包括把世界虚无化,即美的超越性。通过想象,美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萨特将个体的人在自由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来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强烈追求作为思考和表现的唯一对象,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力图摆脱自我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体是从根本上决定人与世界的存在及其意义的东西。真正成为本体的“本体”即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本体”,既与人密切相关,又与自然万物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所说的本体实际上就是隐含于广义的生态系统中最为根本的东西。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哲学本体而以生态美为美学本体的美学。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与生态哲学观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密切相关,生态关学的实践意义除了对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有指导意义或影响作用之外,还表现在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有助于美好人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本体论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思想与其市民社会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思想的自然基础层次、经济基础层次和文化基础层次,内在地决定了其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种构建逻辑及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内蕴着丰富的社会本体论思想,这种社会本体论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思想的自然基础层次、经济基础层次和文化基础层次,内在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种构建逻辑及其相应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7.
均齐、对称是中国传统诗的显著特征。“中和之美”是其重要追求。初期白话诗为实现“诗体大解放”的宗旨 ,对均齐、中和的哲学、审美观发起冲击和挑战 ,为后来白话诗自由形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公民范畴是公民教育的本体论依据;真正的公民是世界历史性个人,是享有权利与承担责任、个体主体与类主体相统一的人;民主与规范是公民教育的过程论特点,构成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起点;公正与幸福是公民教育的价值论规约,构成公民教育的价值逻辑起点。公民、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起点与价值逻辑起点互相规定,共同保证着公民的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19.
在影片《立春》中,丑是作为人生存的一种境遇来表现的。对丑的表现既没有停留在与美作对比从而突出美上.也没有走向荒诞和崇高。在这里,审丑本身成为目的。丑成为个体生存的一种无法改变的境遇,个体的反抗是无力的。个体无法摆脱这种境遇,只能对其进行妥协并且加以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