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诊改对高职院校自主履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内涵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教学诊改全面深入,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实践中面临的诊改理念认识不到位、诊改重视程度不够、师生内生动力不足、诊改运行不畅、平台支撑不够等现实困境,提出把握核心理念、高度重视诊改、健全激励机制、精准打造“两链”、加强数据平台建设的新时代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教师诊改是中职学校教学诊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教师诊改要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基本依据,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教学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师诊改指导框架,坚持"坚守底线、实践导向、能力为重、实事求是"的原则,有利于把教师专业标准中"静态"的工作要求转化为"动态"的教学工作实践,教师在"做"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背景下,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制度使命重大。教学诊改的根本旨意在于落实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责任,因此教学诊改中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最重要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必须在场,有所作为,然而事与愿违,师生缺席教学诊改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既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职教育质量保证制度路径依赖的影响,也与教学诊改制度研究与设计中对职业教育治理误读、科学主义导向的运行机制等有关。坚持教学诊改的育人属性,澄清重要利益相关方的权力和责任,优化制度设计,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和手段,能够一定程度上促使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中的"人"从缺席走向在场。  相似文献   

4.
在高职院校教学诊改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方案的编制。文章从方案设计的三大要素入手,分析了诊改方案编制过程中应坚持的理念、方案构成要素以及评判标准,有助于更好理解当前教学诊改工作的内涵及各高职院校诊改方案的编制,确保诊改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诊改应达到自主性、全覆盖、校本化、常态化、智能化和上升性的状态。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建设”思维与“诊改”思维拉扯的认识困境、目标确认与传递弱化的起点困境、标准关联性与可测性偏离的标尺困境、质量改进螺旋形似神非的运行困境、激励机制与质量文化乏力的引擎困境、信息化平台建设进程与智能化水平滞后的支撑困境。为突破现实困境,高职院校需要加强系统学习培训,牢固树立诊改思维,建立目标标准确认和传导机制,科学打造两链体系,完善螺旋诊改运行机制,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诊改,培育需求导向的自主质量文化,建立关联性考核激励机制,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增强平台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创新发展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教学诊改是大数据背景下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教学诊改,必须深刻理解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的基本理念:诊改目标的持续改进、诊改动力的内生性、诊改方式的常态化、诊改程序的透明化、诊改结果的多样化。同时要从优化状态数据平台、建立数据采集与整合专业队伍、健全数据采集与使用机制保障等方面协调展开,进而推进高职教学诊改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基于"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育人"视角,对标职业教育"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的"三双重"跨界对策与"六精准"跨界对接路径."三双重"跨界对策包括"双主体"跨界办学、"双场所"跨界培养、"双身份"跨界学习."六精准"跨界对接路径包括:招生招工精准对接,组建校企跨界育人的专班;教学生产精准对接,优化人才跨界培养的环境;课程岗位精准对接,体现人才跨界培养的标准;专业产业精准对接,把握人才跨界培养的方向;校企考核精准对接,确保人才跨界培养的成效;校企管理精准对接,打造校企跨界发展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自2015年启动实施以来,试点引领带动,逐步形成了国家、省两级试点工作格局,诊改工作实践探索成效已经显现。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尚需学校进一步发挥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建立学校全员参与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促进"五主体"持续发展的校级标准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校内制度体系,建立支撑学校诊改运行的信息化平台,建立适应学校发展实际的诊改运行机制,构建以现代质量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与作用,认为其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驱动力与重要保障。对以专业层面为突破口开展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做出了相关思考,提出了升级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诊改对象系统的原则、制定特色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诊改目标的原则,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诊改标准包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诊改"实践的视角,力图从破解高职院校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建立常态化的诊断改进机制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入手,深入探索高职院校"质量自治保证"的核心内涵,厘清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各主体的质量保证责任。通过试点院校"五纵五横一平台"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框架下"诊改"实践运行的探索,为高职院校进一步优化教学"诊改"机制,不断提升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水平,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工作持续改进并形成良性运行常态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