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陈超  熊磊丽 《东南传播》2012,(7):115-118
本文以市场与学界对电影《失恋33天》赞弹不一为研究源起,分别就中小成本国产电影现状、微博传播及市场营销三方面作为理论依据。以"电影失恋33天官方微博"在新浪微博所发内容为文本分析之基础,检视中小成本国产电影的微营销规律及特点。研究发现,电影《失恋33天》在微博营销中前后期宣传重点虽然不一,但情感诉求与口碑效应运用较为明确。同时文中也指出,官方微博运营中,微博人格化使用应前后统一,后官方微博应解决好品牌延续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2年以来,上影集团在电影《极地营救》和《磁悬浮》拍摄中,首次采用了高清摄像机拍摄,之后又陆续用高清技术拍摄了《哈罗,同学》、《风儿轻轻吹》、《本案内幕新闻》、《罗斯家的保姆》、《一生就一回》、《爱情奶酪》等。其中有二部是数码电影。2003年,上影克服SARS的影响,拍摄了3部电视电影。先后有6位中、青年摄影师参加了拍摄,在摄制组创作人员的努力和文广集团技术中心的协助下,  相似文献   

3.
王春燕 《新闻世界》2014,(2):138-139
本文以2013年上半年五部高票房"小妞电影"《101次求婚》、《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在新浪微博上的营销和推广情况为研究对象,以此分析"小妞电影"如何通过新媒体进行营销,进而取得高票房。研究发现,"小妞电影"的微博营销呈现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操作体系,微博营销在争取受众注意方面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4.
一部《老男孩》,让无数人感动落泪,让11度青春新媒体电影爆红网络,让优酷出品声名远播。而人们同时也发现雪佛兰汽车在此系列电影中不断闪现,上演了一出"传播梦想"的精彩营销大戏。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似乎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带来惊喜。2011年,我们全面认识了一个字"微"。随着微博等社交网络的迅速普及,微小说、微购物、微整形、微旅游、微简历等等微时代的产物蜂拥而来。快餐文化逐渐普及,都市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已经很难再花太多时间读整本整本的书、看太长太长的影片。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微电影随之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6.
歌舞不升平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又开幕了。明星云集,争芳斗艳,一片歌舞升平。而这次最被看好的影片之一——《芝加哥》也正是一部载歌载舞、热闹异常的片子。 舆论界普遍赞赏《芝加哥》华丽的场面、精彩的歌舞。影视业界也纷纷将目光转向了歌舞片的投资与制作。因为连续两部歌舞片《红磨坊》、《芝加哥》都引起轰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已成为重要的公共舆论平台。所谓传统媒体的手机新媒体评论,是指包括报刊、广播电视、新闻通讯社在内的传统媒体机构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机新媒体就方针政策、新闻事实、社会问题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或意见性信息的统称,其中不包括新闻客户端,因为传统媒体入驻客户端尚属少数且无专门的评论客户端。目前不少传统媒体在微博、微信上开通或设置了专门的评论栏目和账号,比如"@人民日报"开设的《你好,明天》《人民微评》栏目、"@新华视点"的《新华微评》栏目、  相似文献   

8.
正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出现使媒体间的竞争近乎白热化,不少媒体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参与竞争,微博成为媒体竞争的新阵地。本文拟以开设官方微博较早的《潇湘晨报》为研究样本,对其开设在新浪网上的官方微博发展现状进行探析,希望能对其他媒体微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潇湘晨报》官方微博的成功因素分析从2009年10月28日《潇湘晨报》开博至今位居新浪媒体微博中的第37位,仔细看来,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独特的"制胜法宝"的。(一)微博发布频率得当  相似文献   

9.
李伶俐 《青年记者》2013,(17):25-26
谢尔·以色列在《微博力》中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①这个时代就是以微博等为传播媒介代表的"微时代"。"微时代"以信息传播短小精练、实时互动为主要传播特征。微博给身处"微时代"的领导干部带来新的考验与挑战,考量政府与官员的"微素养"。  相似文献   

10.
闫蕾蕾 《青年记者》2012,(32):67-68
《搜索》中的网络暴力分析2012年7月6日,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搜索》正式上映,该片改编自唯一一部入选"鲁迅文学奖"的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影片以一个小的社会事件,经过网络媒体曝光、放大以后引发一系列社会反应,最终导致女主人公承受不了社会舆论压力而自杀身亡为主题,直击网络暴力及其危害这一社会现实。博客、播客、微博等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播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媒体公民。帕特里夏·华莱士说过:"在面对面交往时,人们更倾向于赞同对方。  相似文献   

11.
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它的宣传,在如今的“微博时代”里,电影的宣传营销更是离不开微博,微博的独特特点让越来越多的电影宣传方选择使用微博进行电影的微博营销。本文笔者将以电视《致青春》为例,对电影的微博营销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千杯不醉》从主题和风格上或许不足一评一论。按导演尔冬升的话来说,“它不是一部“作品”,而是一部商业电影,但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又值得一笑一说。作为一部港产喜剧.不夸张不造作.世故中自有天真在.已是难能可贵。尔冬升从来都是“文艺腔”十足.这个自认是“票房毒药”的少产导演.在香港影市萧条时却越拍越忙.从《忘不了》到《旺角黑夜》,再到《早熟》.成为除刘伟强、  相似文献   

13.
《电通》画报(封面人物王莹)今年是中国电影一百年纪念(1905~2005年),当这个时刻真正来到了,人们才发现,百年庆典的各项活动中,民国电影刊物的缺席,是如此地扎眼,尴尬,无可奈何花落去,揪人心肺地痛失。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纪念与庆贺“一百年”这个伟大的数字,这些方式中,几百种丰富多彩的民国电影刊物的集结、串联、展示、阐述,无疑是一个特别精彩的方式———纪念一百年前半期的最佳模式。一百年的后半期影史,除了电影刊物,还有更直观的庆贺方式,直接放老电影再找老影星怀怀旧就得了。而前半期的影史,虽然亦曾生产了约千部的电影,但更多的…  相似文献   

14.
2009年上映的两部作品刺激了观众敏感的视听神经,一部是影片《阿凡达》,这部影片,全球累计27亿5400万美元的票房,一举刷新了全球影史票房纪录。另一部是获得多个特效奖项的《2012》,后好莱坞制片流水线如法炮制,制作发行了多部极具视听冲击力的系列影片,包括《复仇者联盟》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等。自此,大制作电影的概念从好莱坞逐渐传入中国,让中国电影人意识到了大制作电影的市场价值。本论文结合案例主要论述了大制作电影的概念特征及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微博作为Web2.0时代传媒界的新宠儿,以其微内容、微形式、微成本等特性和优势充分展示了这一新型媒体小的一面,但不可估量的传播和应用潜能赋予了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本文从微博特性研究出发,以小见大,从微博在政治、经济、传媒、图书馆等领域的应用来展示微博世界的无限精彩。  相似文献   

16.
微信全面亮相 2010年广东两会《羊城晚报》开启"微报道"大门,2011年微博联合网络开发出微博墙、记者微博群等形式,2012年出现"微发言""微直播"和"微访谈"的大型网页式"微报道"专题.2013年地方两会"微报道"借力微信3亿之众的注册用户,开辟了新的传播通道.据统计,2013年大多数省区市两会基本实现了文字、图片、音频等不同信息量的微信推送.  相似文献   

17.
《新闻实践》2012,(1):34
主持人小甘:诸位童鞋,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新闻实践》杂志推出官方微博啦!近日《新闻实践》同步开通新浪官方微博@新闻实践(http://weibo.com/u/2557384500)、腾讯官方微博@新闻实践(http://t.qq.com/xwsj8531)。今后,诸童鞋想了解杂志每期的重点内容,"关注"@新闻实践就可以快速浏览;想知道杂志新一期的精彩预告,"粉"一下@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18.
“微时代”的城市微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已经进入到以"微"著称的新阶段,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型网络应用正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城市文化传播要应时而上,见微知著,利用新事物,把握发展机遇。城市微传播的概念及典型代表1.城市微传播城市微传播指城市文化在微传播时代的传播。城市文化的概念比较复杂,学术探讨往往会把它具化到一些具体的研究对象上。本文采用《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的定义,认为城市文化包括物  相似文献   

19.
随着目前我国在网络社会中"微现象"的迅速走热,对于微博的研究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关于微博兴起的原因和微博传播的主要特性入手,重点针对"微现象"的相关理论进行剖析,就微博的传播机制和微博传播的影响机制,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在肯定"微博模式"的基础上,也就"微现象"的负面效应及传播抑制方式提出建议。前言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应用产品和信息传播方式,微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兴旺和微博的蓬勃,成为自媒体时代到来的标志。一支有别于官方媒体的舆论监督新军应运而生,且有日益壮大之势。起初,人们大都对这支新军的崛起持有谨慎态度,甚至多有怀疑和忧虑。出自"网传微曝"的一些不良、不实信息,的确也造成过恶劣影响,并受到监管部门的警告和查处。笔者就曾先后以《新闻的迷乱与报道的失真》、《谁该为报道不实担责?》、《谨防"三无新闻"》、《斩断虚假新闻信息的循环链》等为题,在本刊撰文,对此类虚假新闻信息扰乱舆论环境的现象进行过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