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曲转  刘婷 《今传媒》2012,(4):86-87
李安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电影导演,他的中西结合的文化背景、国际化的商业眼光,令他在好莱坞创作出了众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影片。本文将李安电影《断臂山》放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通过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解读其艺术构思及美学特点。意义在于通过此影片作为一个案分析揭示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并对未来优秀的国际性影片趋势作一个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导演李安擅长表现东西方化冲突以及所引起的社会化和家庭伦理观念上的变化。李安的作品,总是带着中国传统化温尔雅的气质,虽然中庸却很现实,其表现手法也同样质朴自然,继承了中国电影生活味道浓厚的传统,形成既富东方格调,又有强烈电影感的风格。《卧虎藏龙》代表着李安电影的“中国化品格”初步形成。这部影片几乎可以称之为真正“允允武”的艺武侠电影,李安在这个“学性”的武侠故事里,体现的是对武侠世界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李云平 《视听》2022,(3):95-98
近年来,优秀的中国动画电影逐渐形成有意识吸收和移植传统绘画意象元素与视觉特征的创作趋势,其中,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美学形态的传承与转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今数字电影时代语境下,国产动画电影通过对"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和"形神兼备"的气韵美的深入发掘,在电影的观看规则与空间形态下保留了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和运笔意味,在动画语言的叙...  相似文献   

4.
正在当今的中国电影研究中,专门的导演研究已不多见。在这种学术语境中,向宇的《跨界的艺术:论李安电影》一书专论李安电影,可以说是一个"异类"。但考虑到李安在当代世界影坛的影响力,"特殊对待"也不为过。导演研究看似目标明确,实则难度不小,尤其像李安这样的导演。李安电影题材广泛、风格多变、语境复杂,如何把握重点、挖掘神韵,是需要费一番心力的。况且,海内外关于李安电影的评论研究复杂繁多,怎样推进挑战不小。读者只需稍稍翻阅该书"海内外李安电影研究现  相似文献   

5.
在写实影像中阐发东方式的情思感想是中国电影独特的审美理想和美学形式.它会通了传统绘画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以及用笔虽简但意境深邃的表现能力,营造了中国影片的"象外之象"、"境外之旨"和"神似"之美.  相似文献   

6.
徐倩雯 《视听》2023,(10):22-25
江南电影将独具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江南影像空间与江南文人电影叙事相结合,构建出别具一格的诗意美学。江南电影在电影空间叙事策略上继承了早期江南电影横向运动长镜头的段落处理方式;从传统诗学中汲取了叙事技巧,对赋比兴手法进行影像空间化的转换表达,擅长将江南地域符号物象升华为意象,完成更深层次的隐喻叙事;格外注重声音景观的营造,运用江南地缘符码的声音元素和虚实结合的声画结合方式,拓展电影空间的叙事效果。江南电影由此逐步在中国地域电影版图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诗意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中国影业蓬勃发展,优秀影片层出不穷,但是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电影更受观众追捧,所以不难看出中国电影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创新源泉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在他的影片中便运用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在造型设计上,使得拍摄出的电影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和民俗风情。本文将立足于张艺谋导演对电影造型风格上的独特理解与设计,分别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服饰美学与建筑美学、婚礼与葬礼造型上的习俗文化。以张艺谋的电影为例,分析电影中的造型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作用,使影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同时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在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在造型上进行大胆创新,使中国的电影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张晓丽  殷乐希 《今传媒》2016,(11):100-101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由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该片获奖无数,导演李安凭借此片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本文将以此电影为研究对象,对其隐喻美学进行分析.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命名中的隐喻美学﹑图像中的隐喻美学﹑影像叙事中的隐喻美学三个方面进行解析.另外,本文也试图据米歇尔的四分法理论分析受众的参与式解读,全面分析影像作品在生产者制作出后,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解读对传播效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李安电影哲学的理解方式之一,就是拿起《李安哲学》,再将其电影重温一遍。  相似文献   

10.
马浩 《青年记者》2016,(8):81-82
如同霍建起的其他作品一样,他2015年拍摄的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虽然获得了2015年度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提名,但票房依然比较惨淡.在很多影评人眼中,霍建起的电影颇具中国古典美学风格,有着诗情画意般的意境.不过,如果我们从叙事视角来考量就会发现,作品所着力营造的这种审美意境其实是缺乏坚实根基的.  相似文献   

11.
王振江 《东南传播》2016,(5):154-156
"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概念中是对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而广播新闻的"意境",则是广播新闻实践的一种高级境界,体现广播新闻在追求统一性、典型性、艺术性的道路上,用美学手法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挖掘、审美的感悟和文化的传播。因此,把握意境的得体程度,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广播新闻及作品的完美程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化语境,采用源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和谐美学视角,结合并重读张骏祥的电影文学价值论,分别从文质和谐、真美和谐、美善和谐、文化和谐等层面,较为深入地剖析了近年来一些大片电影的美学误区和文化症结。本文提出,中国电影在产业化过程中,要注重电影性和文学性、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融;电影作者实诚在胸臆地投入创作,使电影作品有真人物、真情感、真思想。中国电影不仅要美而艳,还要讲善与良。在跨文化传播中,电影作者应富于文化自觉,以我为主,和而不同,真善美完美和谐,生产出具有和谐美学基因、强健民族精神的中国电影。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艺术设计家们秉承"批判继承"的原则,对书籍装帧设计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使之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而意境作为东方美学中传统、特有的艺术创作追求,则在该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意境深远的佳作。本文从意境和该时期书籍装帧的发展概况谈起,就其中的意境表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解读李安     
第78届奥斯卡颁奖礼不久前落下帷幕,凭借《断背山》赢得“最佳导演”奖的李安,近年来持续斐声国际影坛。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李安用自己的作品证明:电影不存在什么文化与国别的区别。原因何在呢?对于李安及其作品,我们不妨尝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读解一番。优柔的执著——来自生活的历练在李安身上你绝对看不到一丝好  相似文献   

15.
意境美学具有主客融通、情到意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薄震元教授把之归结为:“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①意境论熔铸了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哲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中国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呈现出异质同构、互塑共生的特点,而意境则是它们共同的美学追求和艺术评判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摄影的构成中,自然风光摄影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国画的山水和花鸟绘画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关联。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绘画衍生了中国的风光摄影。所以,在我们创作拍摄风光摄影作品时,就要依据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和观念,从研究中国绘画人手,去破解风光摄影的灵魂——“意境”。  相似文献   

17.
薛洋瑶 《传媒》2023,(10):97-98
<正>对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电影导演及其影视作品的特色。换言之,展开对电影本体和电影美学的研究,自然也是和电影导演及其作品创作分不开的。事实上,现有的电影美学研究和电影美学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向现实语境下电影创作实践的靠拢,即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学界和业界在导演、影视作品、声画等常规创作项目上进行了持续研究,为窥见中国电影美学的嬗变、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理论研究和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不可否认,电影作者本身往往成为电影美学分析的“元命题”。而“影戏之作者实为导演”,  相似文献   

18.
巩杰 《现代传播》2015,(3):95-99
随着电影技术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美学已由机械技术美学向数字技术美学转变。与传统机械技术时代的电影美学相比,数字技术美学在电影本体性、电影题材和想象以及电影时空的拓展上都产生了新奇的变革。电影数字技术美学奇观化的呈现和对人的想象力的最大化表达,使电影美学由传统的"感受美学"变成"惊奇美学"。审美体验由"艺术震撼"取代"艺术韵味","审美愉悦"变成"审美惊奇"。值得审思的是,只有在电影的技术美学美感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提升电影的美学品格内涵。  相似文献   

19.
张宁 《新闻世界》2014,(6):255-256
博采东西方之所长的华裔导演李安,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商业上的造诣都已高出了大部分的国际导演。李安借以大众心理为第一考量,艺术和思想的结合使我国电影更加积极和完整的发展。而他拥有的个人特殊魅力和电影的独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光影风格。本文从色相和戒律两个方面,分析李安电影《色戒》的多样化特征,以及价值取向和权衡,追寻其票房大卖的内在原因,以及他的成就和影响,以不断完善目前的评判家和媒体人对于李安电影中的各类层次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唐丽娟 《今传媒》2012,(10):146-147
古典舞《爱莲说》通过轻盈曼妙的神态美和"若俯若仰,若来若往"的动态美,将观众带入一个不同的意境世界;在"似与不似"的对比中,呈现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审美形态。本文以舞蹈《爱莲说》为例,探讨古典舞中意境的显象。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审美态势,不仅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艺,也承变着中国传统的意境说,具有多元化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